创业导向的非盈利组织人力资源策略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1
2.1 非盈利组织 1
2.2 人力资源策略 2
2.3 创业导向 3
3 非盈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5
3.1 非盈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5
3.2 非盈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5
3.3 非盈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7
4 基于创业导向的非盈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9
4.1 培育核心创业者的领导特质 9
4.2 整合资源 11
4.3 创建优秀的团队 11
4.4 建立公平的所有权分配机制 12
4.5 妥善处理团队内部的冲突 13
5 案例分析 14
5.1 福建省民间公益组织----以海西公益联盟为例 14
5.2 “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 15
结论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1 引言
把公共服务作为使命,不为追求经济利益的组织称为非盈利组织,组织具有民间独立性质与法人资格,享有免税待遇,且组织内部成员不享有组织盈余的分配。非盈利组织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综合产物。当今社会,私有企业以经济利益为导向,这一本质使得它不可能生产公共产品来为社会服务,此外政府部门由于财政预算的限制,使得它只能提供一些特定领域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缺失使得非盈利组织由此产生。如今,非盈利组织已经逐渐普及至社会的各大领域,例如教育、学术、慈善等,由此可见非盈利组织的平稳发展对于调节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但是由于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国经济正处于发展中,非盈利组织仍未能平稳发展,很大一部分的组织均是规模较小、工作效率不高,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不健全,组织吸引不到优秀的人才,人才流失率大。人力资源是非盈利组织发展最宝贵的资源,组织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在现如今经济飞速发展的状态下,结合我国非盈利组织的特点和现状,进而分析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对其以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非盈利组织
2.1.1 非盈利组织的基本概念及类别
把公共服务作为使命,不为追求经济利益的组织称为非盈利组织,组织具有民间独立性质与法人资格,享有免税待遇,且组织内部成员不享有组织盈余的分配。它主要从事公益和慈善活动,具有自愿性和自治性等特点。非盈利组织是相对于盈利组织的概念,二者共同构成社会再生产各个部门。非盈利组织的诞生把由政府和盈利部门组成的“二元结构”彻底打破了,重新构成了由政府、非盈利组织、盈利组织共同构成的“三元结构 ”。
盈利组织一般指的是企业, 公益组织和政府则属于非盈利组织。进一步分类,非盈利组织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非盈利组织包括了企业以外的全部其他组织[1], 包括了被称为政府非盈利组织的政府部门,以及被称为私人非盈利组织的政府部门以外的非盈利组织,而狭义的非盈利组织指的就是政府部门以外的私人非盈利组织。
2.1.2 非盈利组织的起源与发展
20世纪下半叶,非盈利组织诞生在欧洲发达国家并由此发展。非盈利组织产生的背景是,北欧的高福利国家普遍实行的社会福利政策--“从摇篮到坟墓”,国家财政因此不堪重负,同时国家完全包揽社会福利的做法也不是长久发展之计,人们开始认识到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过去的几十年之中 ,国外的非盈利组织在不断的飞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的非盈利组织在市场变革与社会转型这一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教育、学术、慈善等领域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非盈利组织的诞生和发展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综合产物。花费在生产公共产品上的成本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决定了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私有企业是不可能生产公共产品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部门逐渐开始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并就其产品的生产成本向国人征税。但是由于政府财政预算存在着各方面的限制,它只能提供满足社会最广泛需求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导致满足社会少数需求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得不到提供。私人非盈利组织诞生的原因就是为了能够提供满足这些特定需求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由此看来,私人非盈利组织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对私有企业不愿满足公共需求而政府不能满足,由此导致市场运营机制的紊乱。私人非盈利组织的基本功能是向社会提供满足特定需求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这些特定需求是政府不能满足,盈利性组织不愿满足的从而导致的市场机制紊乱的社会需求。
2.1.3 非盈利组织的特征
从非盈利组织的定义及其产生来看[2], 非盈利组织具有非利润分配性、组织性、私人性、自治性、自愿性、公益性等特征,而非盈利组织最大的特征在于它管理的独特性。非盈利组织是依靠组织愿景的引导,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使命来获取社会的援助与支持,以此实现组织的稳定发展。
2.2 人力资源策略
2.2.1 人力资源策略定义
各国学者关于人力资源策略的定义总数不下几十种,在此列举以下较有代表性的三种:
1、苏勒和沃克尔认为[3]:人力资源策略是程序和活动的集合,且人力资源策略是结合了人力资源和直线管理部门的努力以达成战略性企业目标,籍此提高目前和未来绩效及维持企业竞争优势。
2、库克将人力资源策略定义为[4]:人力资源策略是指处理对员工具有重要和长期影响及人员发展的决策,人力资源策略同时描述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的意图和方向,而这些意图和方向提供了计划和发展的基础。
3、迈杰等学者对人力资源策略的解释是[5]:企业审慎地使用人力资源,帮助其在市场上取得和维持其竞争优势,亦即是组织所采用的一项计划或方法,有效地运用员工以达成组织目标。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策略的概念是:根据企业战略来形成一套系统的管理人力资源的方案,并通过人力资源的活动来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
2.3 创业导向
2.3.1 创业导向的概念
创业导向指的是创业组织解决问题与响应环境变化的一系列相关活动在管理实务上的具体表征[6],创业导向描绘了企业从事创业活动的决策过程和风格,即整个企业以创业的姿态行事,在组织战略和经营运作中强调创业精神和创业行动。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策略的制定跟创业导向的风格是密不可分的。创业导向的着重点是企业采取何种行动,包括管理者积极抢占市场先机、承担投资的风险、技术人员提出有潜力的新技术等。
以创业为导向的企业能自主行动,它们往往能率先抢占市场先机,积极应战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具有一定的风险承担性和创新精神。企业积极寻求更多的市场发展机会,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
2.3.2 研究维度
(1)创新性
非盈利组织员工的绩效评估与一般的盈利型企业也是不同的。首先,非盈利组织的产出一般是难以准确估量的,且产出的最终社会效益周期较长。因此想要对其产出进行测度评价一般会比较困难,所以常常采用定性的方法而非定量的方法去测度评价,因此非盈利组织在绩效评价时更侧重于员工的长远贡献。其次,非盈利组织的产出一般是公益性、集体性的产品居多,组织的产品往往是团队的合作完成的,这使得员工个人在其中的贡献率难以确定,因此往往只能对组织群体的贡献进行测量,而并不能对员工个人贡献进行准确的评估。最后,非盈利组织绩效评估的结果不一定与物质激励直接挂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100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