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就业目的地选择研究性别与家庭背景差异的双重视角

高校扩招政策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渐显著,大学生就业选择时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就业地域选择。女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储备的女性群体,从2007年开始已超过男大学生人数。女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劳动力市场歧视和国家就业政策的双重影响,同时女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还受到传统社会观念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在就业目的地选择上可能与男大学生存在差异。本文在梳理就业状况与相关就业政策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对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就业目的地选择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在性别与家庭背景差异的双重视角下,研究女大学生就业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引言 3
一、相关文献综述 4
(一)关于大学生就业目的地选择的研究 4
1.就业地选择倾向 4
2.个人特征与大学生就业地选择 4
3.家庭社会经济背景 4
(二)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研究 5
(三)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 5
二、 理论与背景 5
1.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5
2.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6
3.人力资本理论 6
4.社会资本理论 6
三、研究方法与调查对象 6
(一)研究方法 6
1.数据收集的方法 6
2.文献研究法 6
3.对比研究法 7
(二)调查对象 7
四、调查结果与实证分析 8
(一)性别差异角度的实证分析 8
1.基于性别差异的在校大学生就业目的地选择 8
2.基于性别差异的在校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单位选择与薪资认可度 9
3.基于性别差异的在校大学生对于到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工作的认知 10
(二)家庭背景角度的实证分析 11
1.家庭成员情况与在校大学生就业目的地选择的相关性 11
2.家庭所在地与高校女大学生就业目的地选择的相关性 12
五、结论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建议 12
(一)研究结论 12
1.性别差异角度 12
2.家庭背景差异角度 13
(二)政策建议 13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附录 14
女大学生就业目的地选择研究:
基于性别与家庭背景差异的双重视角
引言
作为具备较高人力资本储备的就业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向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实施以来,高校招生规模保持着较快的年均增速,大学毕业生已成为新增就业人口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超过700万,相当于200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的7倍,且以年均增加十几万的速度增长。2016年毕业生总数765万人,总体来看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在进行就业选择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就业目的地选择,就业目的地依据城市规模、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可以分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中西部地区、高校所在地、生源地等,就业目的地选择将对大学生工作搜寻时的难易程度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从性别角度来看,自2007年起大学毕业生中女生数量已超过男生,相比较男大学生而言,女大学生在进行就业与择业的过程中,受到劳动力就业市场歧视与国家就业政策的双重影响;此外,女性就业可能还受到传统社会观念与近年来国家新政策(如“二胎政策”)的影响。在选择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女性的风险意识较强,更多倾向于寻找稳定而又体面的工作。从家庭背景的角度来看,女大学生的就业过程又受到家庭观念、父母意愿以及是否独生子女的影响,独生女可能更愿意选择家乡所在地作为就业目的地。
一、 相关文献综述
(一)关于大学生就业目的地选择的研究
对高校毕业生而言,就业地区选择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地理位置较好的大城市,往往就业机遇更多,就业平台较好,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就业挑战。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小城市,其生活模式更加安逸稳定,但生活质量相对偏低,发展机会也相对较少。因此,大学生在就业目的地选择上可能存在较大差别,有关就业地选择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就业地选择倾向
Kivinen等(2000)研究发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会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地选择产生直接影响。岳昌君(2011)利用Mlogit回归模型,对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多数大学毕业生为不动者(包括省内流动),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独生子女政策与家庭经济条件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流动群体主要表现为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迁移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业。相关研究认为造成高校毕业生流动的主要因素是地区间收入差距。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也是毕业生流动的原因之一,女性、独生子女及家庭社会关系多的毕业生流动意愿相对较小。路平(2013)对2005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大学生偏好在大中型城市与沿海地区就业,这一结果是我国区域间收入差距导致的。高收入地区具备的就业优势吸引了大量高校毕业生,同时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使劳动力的流动成本大大增加,这会导致毕业生首次就业时选择向大城市流动。朱迪(2015)研究2013年与2014年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数据发现,2013年到2014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期望就业地由一线城市变为发达地区二线城市,一定程度上证实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倾向于“逃离北上广”,在二线城市工作的毕业生获得更高的就业满意度,高昂的生活成本可能是造成大学生“逃离北上广”的重要原因。
2.个人特征与大学生就业地选择
3.家庭社会经济背景
马莉萍、潘昆峰(2013)主要研究全国高校毕业生在进行就业地选择时,受到其生源地与高校所在地影响的可能性与程度,在控制地区教学质量与经济发达程度的情况下,使用条件Logit模型,对2009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统计数据进行剖析。研究发现,生源地对高校毕业生选择就业地的影响程度更大,高校毕业生相对来说更愿意选择生源地作为就业地,毕业生留在高校所在地就业的可能性也较大。从学历层面来看,受教育水平更高的“211”、“985”大学生和研究生群体,更倾向于留在就学地区工作。何仲禹和翟国方(2015)从个体属性因素、意识观念和地区客观条件因素三个方面综合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地选择的影响因素。个人属性因素方面,一、二线城市成为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地,但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也存在差别,来自一线城市的大学生主要劳动力市场仍为一线城市,而来自三线城市的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则为一、二、三线城市。高校毕业生的个人价值理念也影响就业地的选择,大学生普遍认为个人价值需要在等级高、经济发达的大规模现代化城市得到实现,对未来物质生活的高要求使他们更倾向于流动到发达的一、二线城市。此外,家庭因素和未来发展机遇也对就业城市的选择产生影响,生源地为一线城市的大学生,相对更重视家庭因素,而来自非一线城市的大学生则更重视职业发展空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31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