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对外来白领主观幸福感影响研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的不断积累,社会风险日益明显。作为现代劳动力迁移的最新表现形式,外来白领既面临着来自日常工作的压力,也将解决如何在异乡稳定生活找到归属感提升自身主观幸福感的难题。而社会保障作为政府调节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生活、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利器,能有效的提升幸福感。建设一个完备且合理并能针对不同人群弹性调节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关系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也关系到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吸引并留住外来人才。本文通过验证企业社会保障对外来白领主观幸福感有所影响为假设基础,来研究两者的关系,希望找出针对苏南城市特点的社会保障建设建议。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外来白领,社会保障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人口流动 1
1.1.2 苏南经济发展水平 1
1.1.3 社会保障 1
1.2 研究意义 1
1.3 研究方法 2
2 文献综述 2
2.1 社会保障相关概念 2
2.2 主观幸福感相关概念 3
2.3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3
2.4 社会保障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4
3 研究设计 5
3.1 研究样本 5
3.2 研究工具 6
3.2.1 调查问卷的信度 7
3.2.2 调查问卷的效度 7
4 研究结果 7
4.1 外来白领享受社会保障的基本描述 7
4.2 外来白领对影响主观幸福感各个维度的满意度情况 10
4.3 外来白领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情况 11
4.4 外来白领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分析 11
4.4.1 外来白领的基本特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分析 11
4.4.2 社会保障与外来白领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分析 14
5 研究结论及建议 17
5.1 研究结论 17
5.1.1 外来白领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况 17
5.1.2 社会保障对外来白领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1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5.2 建议 18
参考文献 2
附录A 4
附录B 9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口流动
人口及劳动力迁移,从古至今都是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从一个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人口流动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一个典型的迁移者寻找就业,与任何经济行为一样,是一个权衡预计收益和所需成本的选择过程。通常,在比对留在家乡的终身预期收入和迁移后的预期收入,得出是否迁移的结论。迁移者在寻找工作时心里已经有一个预期可接受收入。而这预期可接受收入不仅包括其基本工资,也包括其在工作中能得到的隐性福利。
苏南地区的外来白领人才,是指“出生在外地、后进入苏南地区从事非体力劳动、拥有较高文化学历的劳动者”。长三角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非苏南地区向苏南地区流动。经济的不断转型和工业化以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对高素质人才的巨大和持久的劳动力需求。
1.1.2 苏南经济发展水平
据江苏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5年苏南地区生产总值为41518.73亿元,占全江苏生产总值的58%;苏南地区的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51234元,超江苏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5747元;苏南地区的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222元,超江苏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49元;苏南地区的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8477元,超江苏城镇常住居民人均3511元。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苏南地区的工资在江苏地区甚至在全国都具有吸引力,这也导致了大量人口流入苏南地区。
1.1.3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新时期我国推进民生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部分。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但由于我国社会制度起步较晚,很多方面不完善,总体结构不平衡,企业在实施具体社会保障制度时也存在参保率较低、覆盖面较窄、监管服务体系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
如何建立一个以提升国民主观幸福感为前提的合理并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关系着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情感体验,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多,外来白领流入苏南城市日益频繁,如何规避人口迁移环节出现的外来人口生活成本较大,归属感不强,住房问题较难解决等问题,给建设完善的社会保障提出了新的难题。本文拟通过验证企业社会保障对外来白领主观幸福感有所影响为假设基础,来研究两者的关系,希望找出针对苏南城市特点的社会保障建设建议。
1.3 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法。利用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法对社会保障、主观幸
福感等问题进行归纳整理,系统地分析了目前的相关理论。
第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的方法可以确保研究内容的客观、规范、精确;定性分析则保证研究过程的针对性和主观性。定量研究者从客观事实出发,注重把握现象与现象之间的相关,以及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而定性研究者则更加强调现象与背景的关系,更加强调现象是如何变化的以及现象和行为如何影响行为主体。
第三、调查问卷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来收集苏南地区外来白领的基本情况和对社会保障的满意度,并对其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2 文献综述
2.1 社会保障相关概念
社会保障一词最早来于美国的《社会保障法案》[1],此法案的制定是为了应对国民生老病死、残疾、失业所带来的社会风险。目前,社会保障已成为以政府和社会为责任主体的福利保障制度的统称[2]。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实施社会保障时侧重点各不相同。如德国经济学家艾哈德认为社会保障是为保障其国民能重新获得参与工作竞争而设立的福利保障[3];日本的社会保障是通过保险和国家直接负担来寻求经济保障,抵御社会风险[4];John Dixon 认为社会保障是对个人、社会及经济方面不幸的支持手段[5];陈良瑾、郭崇德则认为社会保障是通过国民收入分配与在分配保障国民基本生活权利的社会安全制度[6]。
社会保障是一张网,它从国家和政府的层面出发,通过法律法规的强有力支撑制定相应的福利措施来预防人们可能会面临的社会风险,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安全。社会保障的特点包括:1.社会性,即社会保障覆盖的对象是全社会成员,其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具有普遍性的基本生活风险。2.强制性,通过社会保障法的颁布来规范在社会保障领域的行为。谁规避自己的责任,谁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3.福利性,社会保障通过提过物质援助及服务来促进个人发展社会烦人进步。4.互济性。互济性体现在社会保障的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上[7]。即政府通过税收和政府转移支付等工具对社会成员的部分收入进行在分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30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