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力提升研究(附件)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民办大学生失业已经引起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的重视,然而民办大学起源时间较短,在教学方式中中,很多都沿用着老旧的教学模式,造成大学生就业率低下,专业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根本无法与公办大学相比较,大浪淘沙,很多民办大学因此烟消云散。本文以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新失业群体就业力提升研究为论题,运用文献资料法、个别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新失业群体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分析得到了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就业指导工作、往年就业率、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意见的建议。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新失业群体存在的问题(1)就业意识淡薄;(2)学校就业指导与培训工作不完善;(3)政府支持力度不够;(4)企业用人不合理;因此,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应该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新失业群体加强就业意识和专业知识的培训;第二,完善科学的就业指导工作;第三各级政府的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应该做好宣传工作,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提供各种保障;第四,完善企业用人制度。 目 录
1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的意义 1
1.3研究动态 1
1.3.1国外研究动态 1
1.3.2国内研究动态 2
1.4研究思路和方法 2
1.4.1研究思路 2
1.4.2研究方法 3
2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新失业群体概述 4
2.1新失业群体的概念 4
2.2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新失业群体特征 4
2.2.1职业素养不高 4
2.2.2社会经验不多 4
2.2.3文化水平较低 4
2.3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新失业群体就业基本形式 4
3 商贸学院新失业群体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5
3.1新失业群体自身方面 6
3.1.1就业意识淡薄 6
3.1.2知识学历层次较低 6
3.1.3社会实践欠缺 7
3.2学校方面 8
3.2.1课程设计不能与社会接轨 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低 4
2.3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新失业群体就业基本形式 4
3 商贸学院新失业群体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5
3.1新失业群体自身方面 6
3.1.1就业意识淡薄 6
3.1.2知识学历层次较低 6
3.1.3社会实践欠缺 7
3.2学校方面 8
3.2.1课程设计不能与社会接轨 8
3.2.2就业指导与培训工作不完善 8
3.2.3学校的地域环境不利 8
3.3其他问题 9
3.3.1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9
3.3.2企业用人制度不合理 9
4 促进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新失业群体就业对策 10
4.1从学生自身方面入手解决 10
4.1.1加强就业意识 10
4.1.2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10
4.1.3提高专业技能,积累实践经验 10
4.2学校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10
4.2.1课程设计要与社会接轨 10
4.2.2完善就业指导培训工作 11
4.3其他方面提供的支持 11
4.3.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11
4.3.2完善企业用人制度 11
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伴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民办教育在因历史原因中断之后又有了显著的起步,在经历了快速的成长之后,对其发展范围与内容进行一定的规范,使中国的民办教育的内涵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就最近十年的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来看,国内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甚至有越发严峻的倾向,仅05年全国城镇就有高达839万人的失业人员,相对于04年增长了1.5个百分点[1]”。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由于办学历史短、教学管理方法相对不够完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竞争,通常表现出明显的劣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加入到新失业群体中。而失业群体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也包括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学校职业教育的日渐深入,商贸学院毕业生开始出现盲目追求舒适高薪的现象,相对于能否实现自我价值而言,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择业时更关心职位在世人眼中的地位高低、薪金的高低、以及是否能接触到灰色收入,而非更企业所能给予的培训机会、个人发展空间。
1.2研究的意义
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成为继下岗职工后最受关注的社会群体,人们称为新失业群体。“学校专业的不同、就业问题解决方式的不尽合理,社会工作分配制度的不尽公正,户籍、人事制度尚未完全改革,加上毕业生群体中出现期望过高、诚信危机和困难群体等原因,使得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还没有就业就面临失业[2]”。失业的大学生会对社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对新失业人群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成为非常必要的研究任务。在这些失业人群中,相当一部分来自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有关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理论研究不少,但是针对新失业群体就业形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以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新失业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失业群体就业形式、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出避免大学生失业的应对之策,希望能对该领域的研究或该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3研究动态
1.3.1国外研究动态
就业能力的问题是英国学者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首次提出的,当时的研究者主要关注下层民众的生活条件和就业能力。到七十年代进行就业能力研究的目的仍然是关注,在国家政策上如何实现全员就业,不过这一时期的研究开始关注在微观上如何增加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以使劳动者尽可能具备就业能力。
2004年9月,日本政府首次披露了日本“NEET”的人数,统计数字显示有52万人,新闻媒体称之为“傍老族”。“啃老族”,学界称之为“新失业群体”。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失业群体问题是全世界普遍面临的问题。
教育经济学家M.布劳格认为造成毕业生失业的原因不是大学毕业生的绝对过剩,而是供给的快速增长。大学毕业生的突然泛滥会造成毕业生的失业,如果说毕业生能够缓慢的进入市场,那么这些毕业生就能够被劳动力市场所吸纳。
1.3.2国内研究动态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进就业能力概念,最初运用于下岗工人再就业研究中,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也就逐渐增多。
瞿振元和谢维和在《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中对高校毕业生的失业问题进行了分类:(1)结构性失业;(2)摩擦性失业;(3)体制性失业。其中摩擦性失业就是由于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体制性失业是由于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而结构性失业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轨引起的。
孙立平教授在2013《经济观察报》发表的《关注“新失业群体”》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新失业群体的概念。面向“下一代的发展”,切实改善下一代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的建议。
1.4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研究思路
论文主要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首先发现民办高校毕业生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失业群体,进而引发了作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较多的关注与思考,本文以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的新失业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进一步了解和分析新失业群体的就业形式,找出导致无法就业的原因,从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85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