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约视角的企业人才流失管控研究
市场经济在飞速发展,企业间人才的竞争越来越剧烈,人才流失也变得日益严重。如何有效减少企业人才流失成为当今企业关注的重点,而以往研究的视角已不足以应对现有问题,因此出现了一个新的视角,即心理契约。但当前关于此视角的研究还处于理论层面,并未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因此从心理契约视角来研究企业人才流失是很有意义的。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研究方法,研究了心理契约视角下企业人才流失管控问题。研究内容共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相关理论综述,具体包括心理契约理论概述、人才流失理论综述、心理契约对人才流失的影响研究;第二部分构建了企业文化、人才激励、职业生涯模型以及补偿机制四个管理模型;第三部分提出管理对策构建科学合理的员工心理契约基础、维护不同时期的员工心理契约、做好员工心理契约违背的补偿工作,为我国企业人才流失管控研究提供指导。关键词 心理契约,人才流失,心理契约违背
目 录
1 引言 1
2 相关理论综述 1
2.1 心理契约理论概述 1
2.2 企业人才流失理论综述 5
2.3 心理契约对企业人才流失的影响研究 5
3 基于心理契约构建企业人才流失管控模型 7
3.1 构建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文化模型 7
3.2 构建基于心理契约的人才激励模型 8
3.3 构建基于心理契约的职业生涯模型 9
3.4 构建心理契约违背补偿机制 11
4 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人才流失管控对策 12
4.1 构建科学合理的员工心理契约基础 12
4.2 维护不同时期的员工心理契约 13
4.3 做好员工心理契约违背补偿工作 14
结 论 16
致 谢 17
参 考 文 献 181 引言
在经济快速成长的今天,人员储备已作为企业至关重要的资源,人才早已是企业间实现竞争的关键。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企业,它内部的人才流失现象都存在。企业如何吸引或是留住这样的人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如今这个竞争力之强、环境变化之快的今天。虽说企业内外的流动是常发生的,但是人才的流失对企业有很大的不利,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仅会降低企业的效益,还会造成人心的涣散、凝聚力的降低[1]。如何避免这种流动、流失成为当代企业关注的重点。而导致企业出现人才流失的原因有很多,近来许多研究表明,企业内员工选择离职大多是因为员工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企业刚开始与员工达成的承诺并未实现,于是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名词,即心理契约。企业与员工在建立关系时,不仅仅只有雇佣劳动关系,还存在隐形的合同,即企业与员工双方都需履行已承诺义务和得到相应的回报,但如果此心理契约遭遇违背,就可能引发人才流失。近些年国内关于心理契约的研究拓展或多或少都取得了进步与突破,但大多数仍局限于理论方面,具体结合实际情况的案例分析研究还是较少,因此,从心理契约这一全新视角来研究企业人才流失是很有意义的。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心理契约理论概述
2.1.1 理论基础
心理契约是一个包含多学科的概念,例如: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等,它的概念和特征已从多方面进行研究解释。心理契约所包含的理论有:社会交换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等等。
a)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由霍曼斯提出的,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的,得出行为与强化的联系及影响。古尔德纳认为,互惠是个体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在劳动关系中,企业与员工两者都获得所期望的收益,与此同时,都必须付出努力和精力,即之前所说的互惠。互惠的产生源于社会的规范和指导,第一,社会个体要为帮助过自己的人提供帮助,第二,对于那些帮助过自己或对自己来说有意义的人,要尽自己所能,尤其不应该亏欠。因此,互惠就是此理论的第一性要素,社会交换具体指的是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种互换和满足。其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具体而言,就是回报与付出的差值是正的,双方的关系就能继续,如果是负的,就会破裂,心理和行为都会有所改变。
b)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美国科学家亚当斯提出的一种激励型理论,它主要研究的是薪资待遇的公平和合理,以及其对职工行为的影响[2]。其基本观点:个体在付出劳动之后,虽然得到了回报,但他在意回报的量,不仅会横向比,还会纵向比,在这两个比较都满意的情况下,才会觉得是公平的。其实,企业和员工在乎的不是绝对的均衡,而是相对的平等。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所付出的与所得到的大致能接受,或者与自己差不多的人相比来说差距不大,在主观上就会认为已实现公平,但如果未能满足或不能接受,就会自动减少投入,觉得不公平,还有一种情况是高出心理预期,这时不会觉得不公平,只会通过增加投入来弥补,以求平衡。
其实,在公平理论研究过程中,还有两种公平,第一种是分配的公平性,在投入精力和付出努力时,就期望得到相对应的回报,时刻保证公平;第二种是程序的公平性,不同于第一种,这种有规范的程序,在决策过程中要保证公平,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公平的认知。
c)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于1964年在其所著的《工作与激发》中提出的,它是一种过程型激励理论[3]。期望理论的内容具体如下:个体对一件事情的期待程度,会影响或决定个体做出的行为。期望理论包含激励力量、期望值和目标价值这三个变量,其中期望值指的是一种可能性,一种个体所认为能实现某一目标的概率;目标价值,即个体对结果价值的评判;激励力量就是个体的动机,用数学方式来表示,就是期望值与目标价值的乘积。
弗鲁姆认为期望与现实是有现实差距的,换言之,现实有可能是所期望的,也有可能不是,因此不同的心理感受会带来不同的行为。弗鲁姆还提出一个过程,即通过激励力量引发动机行为,带来结果,此结果的满意与否会再次影响下一次的激励力量程度。由此过程,提炼出三种关系:第一,努力和绩效,因为有了激励的力量,员工会希望在努力过后,能提高绩效,进而与最终目标更近;第二,绩效和奖励,在已有绩效的基础上,员工希望得到相应的奖励,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第三,奖励和需要,员工从事经济活动,获取奖励的最终目的都是满足需要。期望理论作为激励理论的一种发展,在对企业管控人才流失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 录
1 引言 1
2 相关理论综述 1
2.1 心理契约理论概述 1
2.2 企业人才流失理论综述 5
2.3 心理契约对企业人才流失的影响研究 5
3 基于心理契约构建企业人才流失管控模型 7
3.1 构建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文化模型 7
3.2 构建基于心理契约的人才激励模型 8
3.3 构建基于心理契约的职业生涯模型 9
3.4 构建心理契约违背补偿机制 11
4 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人才流失管控对策 12
4.1 构建科学合理的员工心理契约基础 12
4.2 维护不同时期的员工心理契约 13
4.3 做好员工心理契约违背补偿工作 14
结 论 16
致 谢 17
参 考 文 献 181 引言
在经济快速成长的今天,人员储备已作为企业至关重要的资源,人才早已是企业间实现竞争的关键。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企业,它内部的人才流失现象都存在。企业如何吸引或是留住这样的人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如今这个竞争力之强、环境变化之快的今天。虽说企业内外的流动是常发生的,但是人才的流失对企业有很大的不利,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仅会降低企业的效益,还会造成人心的涣散、凝聚力的降低[1]。如何避免这种流动、流失成为当代企业关注的重点。而导致企业出现人才流失的原因有很多,近来许多研究表明,企业内员工选择离职大多是因为员工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企业刚开始与员工达成的承诺并未实现,于是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名词,即心理契约。企业与员工在建立关系时,不仅仅只有雇佣劳动关系,还存在隐形的合同,即企业与员工双方都需履行已承诺义务和得到相应的回报,但如果此心理契约遭遇违背,就可能引发人才流失。近些年国内关于心理契约的研究拓展或多或少都取得了进步与突破,但大多数仍局限于理论方面,具体结合实际情况的案例分析研究还是较少,因此,从心理契约这一全新视角来研究企业人才流失是很有意义的。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心理契约理论概述
2.1.1 理论基础
心理契约是一个包含多学科的概念,例如: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等,它的概念和特征已从多方面进行研究解释。心理契约所包含的理论有:社会交换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等等。
a)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由霍曼斯提出的,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的,得出行为与强化的联系及影响。古尔德纳认为,互惠是个体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在劳动关系中,企业与员工两者都获得所期望的收益,与此同时,都必须付出努力和精力,即之前所说的互惠。互惠的产生源于社会的规范和指导,第一,社会个体要为帮助过自己的人提供帮助,第二,对于那些帮助过自己或对自己来说有意义的人,要尽自己所能,尤其不应该亏欠。因此,互惠就是此理论的第一性要素,社会交换具体指的是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种互换和满足。其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具体而言,就是回报与付出的差值是正的,双方的关系就能继续,如果是负的,就会破裂,心理和行为都会有所改变。
b)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美国科学家亚当斯提出的一种激励型理论,它主要研究的是薪资待遇的公平和合理,以及其对职工行为的影响[2]。其基本观点:个体在付出劳动之后,虽然得到了回报,但他在意回报的量,不仅会横向比,还会纵向比,在这两个比较都满意的情况下,才会觉得是公平的。其实,企业和员工在乎的不是绝对的均衡,而是相对的平等。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所付出的与所得到的大致能接受,或者与自己差不多的人相比来说差距不大,在主观上就会认为已实现公平,但如果未能满足或不能接受,就会自动减少投入,觉得不公平,还有一种情况是高出心理预期,这时不会觉得不公平,只会通过增加投入来弥补,以求平衡。
其实,在公平理论研究过程中,还有两种公平,第一种是分配的公平性,在投入精力和付出努力时,就期望得到相对应的回报,时刻保证公平;第二种是程序的公平性,不同于第一种,这种有规范的程序,在决策过程中要保证公平,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公平的认知。
c)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于1964年在其所著的《工作与激发》中提出的,它是一种过程型激励理论[3]。期望理论的内容具体如下:个体对一件事情的期待程度,会影响或决定个体做出的行为。期望理论包含激励力量、期望值和目标价值这三个变量,其中期望值指的是一种可能性,一种个体所认为能实现某一目标的概率;目标价值,即个体对结果价值的评判;激励力量就是个体的动机,用数学方式来表示,就是期望值与目标价值的乘积。
弗鲁姆认为期望与现实是有现实差距的,换言之,现实有可能是所期望的,也有可能不是,因此不同的心理感受会带来不同的行为。弗鲁姆还提出一个过程,即通过激励力量引发动机行为,带来结果,此结果的满意与否会再次影响下一次的激励力量程度。由此过程,提炼出三种关系:第一,努力和绩效,因为有了激励的力量,员工会希望在努力过后,能提高绩效,进而与最终目标更近;第二,绩效和奖励,在已有绩效的基础上,员工希望得到相应的奖励,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第三,奖励和需要,员工从事经济活动,获取奖励的最终目的都是满足需要。期望理论作为激励理论的一种发展,在对企业管控人才流失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