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力模型的高校教师从业能力分析
目 录
1 引言 1
2 胜任力模型理论 1
2.1 胜任力理论的内涵 1
2.2 胜任力模型概述 2
3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 3
3.1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3
3.2 高校教师胜任力核心要素测度 5
4 基于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从业能力维度分析与体系构建 9
4.1 高校教师从业能力维度分析 9
4.2 基于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从业能力体系构建 11
5 高校教师从业能力现状及问题分析 14
5.1 高校教师从业能力现状 14
5.2 高校教师从业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和阻碍 15
6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教师从业能力提升的策略和建议 17
6.1 树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17
6.2 树立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念 17
6.3 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培训体系 17
6.4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监督和评价体系 18
6.5 建立科研帮带制度、组建动态科研团队 18
结论 20
致谢 21
参考文献 22
附录1 23
附录2 24
1 引言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高教发展面临很多挑战和创新。教育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成为影响中国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制约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诸多因素中,高校教师的从业能力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最直接、最明显的因素。由于胜任力模型与从业能力的高度契合,以及与绩效的高度相关,近年来胜任力模型研究的影响不断延伸,在高校教育研究领域,为了找到高校教师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胜任工作所需的能力和行为表现,教育界也逐渐将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研究作为重点。
国内外对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大多专注于模型的构建,重在指出高校教师所需具备的胜任特征,对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对应的高校教师从业能力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没有深入地剖析当前高校教师从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和从业能力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阻碍。另外,由于我国胜任力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虽然也有不少与高校教师胜任力相关的研究,但是作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发展中的理论和研究,以往的的研究在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从而使教师胜任力研究目前还处于边缘状态。因此本课题将在以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对高校教师从业能力存在问题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有效提升高校教师从业能力的策略,为高校教师从业能力的提升和高教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2 胜任力模型理论
2.1 胜任力理论的内涵
2.1.1 胜任力理论的定义
麦克莱兰将胜任力定义为,能够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角色或者情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潜在的特性[1]。Spencer认为胜任力是个体的内在特征,这一内在特征同工作和情境中准则相关绩效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美国管理协会指出,在一项工作中,与达成优良绩效相关的知识、动机、特征、形象、社会角色和技能[2]。
赵曙明认为,胜任力是个人所具有的对工作绩效有显著贡献的一系列特质[3]。章凯指出,胜任力是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绩优者所具备的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体特征及由此产生的可预测的、指向绩效的行为特征,其特征结构包括个体特征、行为特征和工作的情境条件[4]。
从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国内外学术界对胜任力从不同的角度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到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的认识。但是综合分析各种胜任力理论的定义,都反映了以下共同点。第一,胜任力是与工作岗位相关的,胜任特征与个体在具体工作岗位上的要求相关。第二,胜任力与工作绩效相关,胜任力能够预测和评价员工的工作绩效的优劣,能够鉴别绩效优秀者和绩效普通者。第三,胜任力是特定的工作情境中员工的价值观、动机、个性或态度、技能、能力和知识等一系列个体特征。
2.1.2 胜任力理论的内容
胜任力包括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价值观、社会角色、知识、可识别的行为技能等个体的行为特征。主要含义如下:
动机:是一个人持续追求一件事物或者结果,进而采取行动的念头。动机决定了人的行为,并且引导了行动的方向。
特质:指一个人的身体特性和对情境、信息的持续反映,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特征。
自我概念:指一个人的态度、价值观、情感、信仰和自我印象,是一个人对自己身份的认识或知觉。具有积极的自我概念的人,对自身的期待值较高,在工作中具有较强的成功欲望;而自我概念消极的人,容易接受消极的社会评价和结果,实际工作中往往不会成功。
社会角色:指一个人在他人面前想表现出的形象。社会角色因人们所承担的工作的不同而不同。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知识:指一个人所拥有的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知识的测量只能明确个体所具备的知识的范围,不能测量个体运用知识的能力。
技能:指一个人执行工作或任务的能力,包括实际工作中专业操作技能、分析、思考能力。
2.2 胜任力模型概述
2.2.1 冰山模型
1973 年,美国的麦克莱兰博士提出了著名的胜任力冰山模型(如图1)。该模型分为表象的胜任特征包括知识、行为和技能;潜在的胜任特征有价值观、态度、自我形象、个性、品质、内驱力和社会动机。这些特征能够被测量,并且可以通过教育过程获取或得到改善,具备这些特征的人才能够在其从事的职业中取得卓越的工作绩效。
图1 胜任力冰山模型
2.2.2 洋葱模型
美国学者理查德博亚特兹对麦克莱兰的素质理论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提出了“胜任力洋葱模型”(如图2),他把胜任素质由内到外概括为层层包裹的结构,最核心的是动机 ,然后向外依次展开为个性、自我形象与价值观、社会角色、态度、知识、技能。越向外层,越易于培养 和评价 ;越向内层,越难以评价和习得 。
图2 胜任力洋葱模型
3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
3.1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3.1.1 国外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现状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独立学校协会(AISV)的一项调查指出,高校教师胜任力是一个多因素模型结构,由 15 个因素组成,即沟通能力、计划和组织、工作标准、适应性、人际关系建立、发展友谊、持续性学习、技术或专业知识、辅导、决策、以学习者为中心、质量关注、信息监控、创新、行动发起,对成功的教学行为至关重要[5]。
3.1.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 引言 1
2 胜任力模型理论 1
2.1 胜任力理论的内涵 1
2.2 胜任力模型概述 2
3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 3
3.1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3
3.2 高校教师胜任力核心要素测度 5
4 基于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从业能力维度分析与体系构建 9
4.1 高校教师从业能力维度分析 9
4.2 基于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从业能力体系构建 11
5 高校教师从业能力现状及问题分析 14
5.1 高校教师从业能力现状 14
5.2 高校教师从业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和阻碍 15
6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教师从业能力提升的策略和建议 17
6.1 树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17
6.2 树立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念 17
6.3 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培训体系 17
6.4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监督和评价体系 18
6.5 建立科研帮带制度、组建动态科研团队 18
结论 20
致谢 21
参考文献 22
附录1 23
附录2 24
1 引言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高教发展面临很多挑战和创新。教育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成为影响中国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制约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诸多因素中,高校教师的从业能力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最直接、最明显的因素。由于胜任力模型与从业能力的高度契合,以及与绩效的高度相关,近年来胜任力模型研究的影响不断延伸,在高校教育研究领域,为了找到高校教师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胜任工作所需的能力和行为表现,教育界也逐渐将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研究作为重点。
国内外对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大多专注于模型的构建,重在指出高校教师所需具备的胜任特征,对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对应的高校教师从业能力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没有深入地剖析当前高校教师从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和从业能力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阻碍。另外,由于我国胜任力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虽然也有不少与高校教师胜任力相关的研究,但是作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发展中的理论和研究,以往的的研究在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从而使教师胜任力研究目前还处于边缘状态。因此本课题将在以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对高校教师从业能力存在问题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有效提升高校教师从业能力的策略,为高校教师从业能力的提升和高教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2 胜任力模型理论
2.1 胜任力理论的内涵
2.1.1 胜任力理论的定义
麦克莱兰将胜任力定义为,能够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角色或者情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潜在的特性[1]。Spencer认为胜任力是个体的内在特征,这一内在特征同工作和情境中准则相关绩效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美国管理协会指出,在一项工作中,与达成优良绩效相关的知识、动机、特征、形象、社会角色和技能[2]。
赵曙明认为,胜任力是个人所具有的对工作绩效有显著贡献的一系列特质[3]。章凯指出,胜任力是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绩优者所具备的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体特征及由此产生的可预测的、指向绩效的行为特征,其特征结构包括个体特征、行为特征和工作的情境条件[4]。
从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国内外学术界对胜任力从不同的角度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到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的认识。但是综合分析各种胜任力理论的定义,都反映了以下共同点。第一,胜任力是与工作岗位相关的,胜任特征与个体在具体工作岗位上的要求相关。第二,胜任力与工作绩效相关,胜任力能够预测和评价员工的工作绩效的优劣,能够鉴别绩效优秀者和绩效普通者。第三,胜任力是特定的工作情境中员工的价值观、动机、个性或态度、技能、能力和知识等一系列个体特征。
2.1.2 胜任力理论的内容
胜任力包括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价值观、社会角色、知识、可识别的行为技能等个体的行为特征。主要含义如下:
动机:是一个人持续追求一件事物或者结果,进而采取行动的念头。动机决定了人的行为,并且引导了行动的方向。
特质:指一个人的身体特性和对情境、信息的持续反映,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特征。
自我概念:指一个人的态度、价值观、情感、信仰和自我印象,是一个人对自己身份的认识或知觉。具有积极的自我概念的人,对自身的期待值较高,在工作中具有较强的成功欲望;而自我概念消极的人,容易接受消极的社会评价和结果,实际工作中往往不会成功。
社会角色:指一个人在他人面前想表现出的形象。社会角色因人们所承担的工作的不同而不同。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知识:指一个人所拥有的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知识的测量只能明确个体所具备的知识的范围,不能测量个体运用知识的能力。
技能:指一个人执行工作或任务的能力,包括实际工作中专业操作技能、分析、思考能力。
2.2 胜任力模型概述
2.2.1 冰山模型
1973 年,美国的麦克莱兰博士提出了著名的胜任力冰山模型(如图1)。该模型分为表象的胜任特征包括知识、行为和技能;潜在的胜任特征有价值观、态度、自我形象、个性、品质、内驱力和社会动机。这些特征能够被测量,并且可以通过教育过程获取或得到改善,具备这些特征的人才能够在其从事的职业中取得卓越的工作绩效。
图1 胜任力冰山模型
2.2.2 洋葱模型
美国学者理查德博亚特兹对麦克莱兰的素质理论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提出了“胜任力洋葱模型”(如图2),他把胜任素质
图2 胜任力洋葱模型
3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
3.1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3.1.1 国外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现状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独立学校协会(AISV)的一项调查指出,高校教师胜任力是一个多因素模型结构,由 15 个因素组成,即沟通能力、计划和组织、工作标准、适应性、人际关系建立、发展友谊、持续性学习、技术或专业知识、辅导、决策、以学习者为中心、质量关注、信息监控、创新、行动发起,对成功的教学行为至关重要[5]。
3.1.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