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就业能力问题研究(附件)【字数:10445】
摘 要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高校扩招的持续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逐渐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也为社会各方面所关注。所以,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学生自身,高校,企业和政府四个角度分析就业能力培养上存在的缺陷,从而探索研究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自我培养的有效途径,以及社会,学校和企业需要改善的方面,旨在使入学时还没有清晰职业意识的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人。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研究
目 录
0 引言 1
1 相关理论概述 1
2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缺陷 3
2.1学校培养机制有待优化 3
2.2学生自身培养不足 3
2.3企业人才培养不合理 4
2.4政府就业指导不完善 4
3 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缺陷的原因分析 5
3.1学生自身缺乏全面培养意识 5
3.2学校培养方式不全面 6
3.3企业人才观念和制度落后 7
3.4政府就业服务落后 8
4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措施 9
4.1学生全面提升自身能力 9
4.2高校全面培养学生 12
4.3企业树立先进观念和建立先进制度 13
4.4政府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14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 18
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研究
0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对于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人才培养变得愈发重要,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生产模式和经济结构变化迅速,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断发展就业能力才能满足社会需要。大学生需要具备适应经济结构,生产改革的知识,技能和各种能力。同时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涌现了很多就业矛盾。不少大学生都面临着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然而在同时很多岗位空缺,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例如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脱节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对学生缺乏就业指导,并且高校对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规划、知识、专业技能等缺乏科学系统的培养,总之在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上问题严峻。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刻不容缓。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问题不仅关乎大学生的就业,自我的价值实现,更关系到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所需的重要人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它是一项持久性,系统性的工程,并且需要社会、企业、大学生本身等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1]63。本文从学生,企业,学校和政府四个方面探讨,研究培养就业能力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就业竞争力,个人品质,职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经营创业意识。
1 相关理论概述
就业能力定义:就业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初的英国,1909年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首先提出。他认为就业能力即“可雇用性”,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英国对于就业能力的研究不仅最早也最深入,在理论研究上的成就处于前沿水平。最初,皮特.奈特在参与英国“技能拓展”项目研究时提出了简易的就业能力模型。在2004年,皮特.奈特和曼兹.约克合作,进一步扩展、修订了就业能力模型,形成了就业能力研究领域最著名并被广泛引用的USEM模型。本文对就业能力的解释是指具有实践能力,竞争力、专项能力和良好的个人品质,这些因素的构成对就业有着重要作用,对大学生而言内容主要包括了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是指一个人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胜任某个岗位,它要求在对所从事的社会工作要求个人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非专业素质的内涵更为广泛,既包括了专业理论知识、能力,还包括个人品质、职业适应能力等其他方面。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Hillage和Pollard的就业能力定论最为经典,此能力不仅指获得就业的能力,还包括稳定就业和寻求新机会的能力表现。就业能力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的,狭义的观点重点是针对求职者自身是否具备足够的知识、技能和品质满足从事工作所需的要求;而广义的就业能力不仅于此,还包含了经济和市场两个因素。
2005年,张丽华通过研究,分析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包含5个方面:(1)思维能力,表现在创新、纳新、分析、判断信息,对问题的处理、应变能力;(2)自主能力,包含了自学能力、计划能力、奉献精神等;(3)应聘能力,主要有竞争观念、表达、推销能力和自信心组成;(4)社会适应能力,体现在忍耐力、抗压力、情绪调节力等;(5)社会实践能力,由组织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社交能力构成。这五个维度都是大学毕业生面对社会活动所必需具备的,缺一不可,才能应对各种困难[1]65。
陈勇(2012)通过研究,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通用技能、个人品质和职业规划能力这四个方面。基于能力开发理论,他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归纳为:目标与战略、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师资力量这四个点以及设置专业的机制、与雇主的相互机制、职业指导机制和培养评价机制这四个机制。通过分析,他发现培养途径对就业能力的各个维度影响最大的。 他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是动态的,包括就业能力的目标设定、实施就业能力开发措施、就业能力开发结果评估这三个阶段。
大学生就业能力特点: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内涵的发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就业能力是一个多维度、动态性的概念,概念内涵的发展过程和概念本身都具有较明显的特征。(1)动态性特征。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不仅是指大学生获取工作,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集聚性。在不同的阶段,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特征是各异的。(2)复合性特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是复合的,绝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模型的研究上,学界提出了二维、三维、四维,甚至五维度及以上模型结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多维性是现代社会对高级人才要求提高的表现,社会的发展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力应是多维度、复合型的,大学生除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掌握专业以外其他通用性技能,给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差异性特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是多重的,就业能力的形成不仅受到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和制约,并且也受家庭经济等背景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差异性也显著存在。(4)适应性特征。在不同时代,社会对劳动者的就业能力要求不同,也就是说劳动者需要具备与自己同时代社会要求的就业能力。在变化迅速和竞争激烈的时代,大学生只具备某种专用技能或通用技能已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技能,以适应不断变换的环境。
目 录
0 引言 1
1 相关理论概述 1
2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缺陷 3
2.1学校培养机制有待优化 3
2.2学生自身培养不足 3
2.3企业人才培养不合理 4
2.4政府就业指导不完善 4
3 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缺陷的原因分析 5
3.1学生自身缺乏全面培养意识 5
3.2学校培养方式不全面 6
3.3企业人才观念和制度落后 7
3.4政府就业服务落后 8
4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措施 9
4.1学生全面提升自身能力 9
4.2高校全面培养学生 12
4.3企业树立先进观念和建立先进制度 13
4.4政府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14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 18
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研究
0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对于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人才培养变得愈发重要,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生产模式和经济结构变化迅速,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断发展就业能力才能满足社会需要。大学生需要具备适应经济结构,生产改革的知识,技能和各种能力。同时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涌现了很多就业矛盾。不少大学生都面临着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然而在同时很多岗位空缺,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例如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脱节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对学生缺乏就业指导,并且高校对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规划、知识、专业技能等缺乏科学系统的培养,总之在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上问题严峻。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刻不容缓。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问题不仅关乎大学生的就业,自我的价值实现,更关系到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所需的重要人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它是一项持久性,系统性的工程,并且需要社会、企业、大学生本身等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1]63。本文从学生,企业,学校和政府四个方面探讨,研究培养就业能力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就业竞争力,个人品质,职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经营创业意识。
1 相关理论概述
就业能力定义:就业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初的英国,1909年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首先提出。他认为就业能力即“可雇用性”,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英国对于就业能力的研究不仅最早也最深入,在理论研究上的成就处于前沿水平。最初,皮特.奈特在参与英国“技能拓展”项目研究时提出了简易的就业能力模型。在2004年,皮特.奈特和曼兹.约克合作,进一步扩展、修订了就业能力模型,形成了就业能力研究领域最著名并被广泛引用的USEM模型。本文对就业能力的解释是指具有实践能力,竞争力、专项能力和良好的个人品质,这些因素的构成对就业有着重要作用,对大学生而言内容主要包括了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是指一个人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胜任某个岗位,它要求在对所从事的社会工作要求个人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非专业素质的内涵更为广泛,既包括了专业理论知识、能力,还包括个人品质、职业适应能力等其他方面。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Hillage和Pollard的就业能力定论最为经典,此能力不仅指获得就业的能力,还包括稳定就业和寻求新机会的能力表现。就业能力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的,狭义的观点重点是针对求职者自身是否具备足够的知识、技能和品质满足从事工作所需的要求;而广义的就业能力不仅于此,还包含了经济和市场两个因素。
2005年,张丽华通过研究,分析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包含5个方面:(1)思维能力,表现在创新、纳新、分析、判断信息,对问题的处理、应变能力;(2)自主能力,包含了自学能力、计划能力、奉献精神等;(3)应聘能力,主要有竞争观念、表达、推销能力和自信心组成;(4)社会适应能力,体现在忍耐力、抗压力、情绪调节力等;(5)社会实践能力,由组织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社交能力构成。这五个维度都是大学毕业生面对社会活动所必需具备的,缺一不可,才能应对各种困难[1]65。
陈勇(2012)通过研究,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通用技能、个人品质和职业规划能力这四个方面。基于能力开发理论,他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归纳为:目标与战略、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师资力量这四个点以及设置专业的机制、与雇主的相互机制、职业指导机制和培养评价机制这四个机制。通过分析,他发现培养途径对就业能力的各个维度影响最大的。 他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是动态的,包括就业能力的目标设定、实施就业能力开发措施、就业能力开发结果评估这三个阶段。
大学生就业能力特点: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内涵的发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就业能力是一个多维度、动态性的概念,概念内涵的发展过程和概念本身都具有较明显的特征。(1)动态性特征。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不仅是指大学生获取工作,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集聚性。在不同的阶段,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特征是各异的。(2)复合性特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是复合的,绝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模型的研究上,学界提出了二维、三维、四维,甚至五维度及以上模型结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多维性是现代社会对高级人才要求提高的表现,社会的发展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力应是多维度、复合型的,大学生除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掌握专业以外其他通用性技能,给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差异性特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是多重的,就业能力的形成不仅受到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和制约,并且也受家庭经济等背景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差异性也显著存在。(4)适应性特征。在不同时代,社会对劳动者的就业能力要求不同,也就是说劳动者需要具备与自己同时代社会要求的就业能力。在变化迅速和竞争激烈的时代,大学生只具备某种专用技能或通用技能已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技能,以适应不断变换的环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