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性别角色类型及同伴影响因素研究以为例
摘要:近年来,个体的性别角色问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焦点。本文主要研究了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并分析了同伴对个体性别角色类型的影响。通过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按照双性化、女性化、男性化、未分化的顺序递减;与同性关系和大学生的男性化水平成正相关;与异性的关系和大学生的女性化水平成负相关;同伴的关系和个体的双性化水平成正相关, 且与同性之间的关系对个体的双性化角色影响更明显;同伴的关系和个体的未分化水平成负相关, 且与异性之间的关系对个体的未分化角色影响更明显。本研究得出了相关的结论,但是也存在包括样本分布不均、研究手段单一等问题。未来的研究可以试图讨论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同伴对个体性别角色的影响。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2
(一)研究背景 2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2
1.研究目的 2
2.研究意义 2
(三)研究假设 2
(四)研究方法 3
1.文献法 3
2.问卷调查法 3
3.定量研究法 3
(五)研究思路 3
(六)创新之处 3
二、相关文献综述 3
(一)性别角色 3
1.性别角色的定义 3
2.性别角色类型的分类 4
3.性别角色类型相关研究 4
(二)同伴影响因素 4
1.同伴定义 4
2.同伴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5
三、研究实施 5
(一)量表的选择 5
1.性别角色量表的选择 5
2.同伴影响因素量表的选择 5
(二)问卷的修订 5
1.性别角色分类量表 6
2.同伴影响因素量表 7
3.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7
(三)正式问卷发放 7
四、问卷数据分析 7
(一)大学生性别角色分析 7
1.大学生性别角色总体分布情况 7
2.大学生性别角色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分布情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况 8
(二)同伴影响因素数据分析 11
1.同伴因素与性别角色类型的相关分析 11
2.同伴因素与性别角色类型的方差分析 11
3.同伴因素与性别角色类型的回归分析 12
五、讨论 12
(一)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研究 12
1.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总体状况 12
2.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在不同群体的状况 12
(二)同伴因素对于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影响 13
六、结论 14
七、研究启示与不足 14
(一)研究启示 14
1.与大学生求职相关的启示 14
2.与大学生性别角色教育相关的启示 15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15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5
附录 17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同伴影响因素研究
——以大学学生为例
引言
引言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我们发现社会上关于“女汉子”、“娘娘腔”的讨论越来越激烈,“快乐女声”中短发、帅气的女生往往人气更高;“超级男声”、“加油好男儿”等节目中乖巧柔弱的男生也似乎更容易得到大众的支持。这些人的性别角色不再拘泥于旧观念下人们对于男女性别角色的定位,而是更多地表现出异性的许多性格特征;而他们的走红实际上彰显了当代青少年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性别角色意识。
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中。人们的相处、交流等都会对双方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大学生长期的住校生活中,吃住行几乎都与舍友、同学、朋友等同龄人在一起,这种同伴之间的影响作用对个体来说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本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探究他们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同伴因素对于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对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阅读和整理后,笔者发现目前学界关于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研究更新速度较慢,缺少较新的研究结果;有关同伴因素的研究尚未成型,之前的研究多是笼统地分析诸多影响因素方面,而没有着重对某一因素进行细致的讨论。基于这些问题,本研究将选取相关性别角色量表进行测试,获得并整理最新的数据,同时研究同伴因素对于个体性别角色类型的影响。因此,此次研究主要是以大学生群体为切入点,了解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状况,并结合同伴因素,分析同伴对于个体性别角色定位的影响程度。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近几年学界关于性别角色的研究文献数量减少,现有的数据已经不能真实反应当前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状况。国内及国外有关性别角色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多,然而针对同伴这一群体对性别角色影响程度的研究相对比较不足。
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最新的数据结果,更加准确地反映目前我国大学生性别角色分类情况。同时,着重研究同伴因素对于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影响机制,补充该领域的研究结论,促进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实践意义
(三)研究假设
1.在大学生中,双性化的数量最多,未分化的数量最少
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包括闻明晶[1]、陈开亮[2]、李建伟[3]、石艳玲[4]等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均为:双性化群体在被试群体中所占的比例最高,未分化所占比例最少。由此假设这一结论依旧成立。
2.随着年级的升高,双性化者所占的比例会增加
笔者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个体的性别角色发展会更加成熟,双性化这一成熟性别角色的比例会增加。同时谢兰在研究中也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双性化大学生的比例增加[5]。
3.与同性、异性同伴的关系对于个体性别角色类型的影响是不同的
宋欣在她的研究中发现不同性别的同伴对于女高中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影响作用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6]。本文中同样假设同性同伴与异性同伴对于个体性别角色会造成不一样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本研究主要参考的是性别角色相关的文献。通过对性别角色文献的研究,总结归纳出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基础;通过对性别角色影响因素文献的研究,分析大致的研究思路和手段;通过对同伴影响因素文献的研究,总结出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分析不足,找到此次研究的突破口和创新之处。
2.问卷调查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为大学在校大学生,采用的问卷有两部分,包括新编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自我描述问卷SDQⅢ。其中,新编大学时性别角色量表用来测量被测者的性别角色分类情况,SDQⅢ用来测量同伴对被测者的影响。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2
(一)研究背景 2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2
1.研究目的 2
2.研究意义 2
(三)研究假设 2
(四)研究方法 3
1.文献法 3
2.问卷调查法 3
3.定量研究法 3
(五)研究思路 3
(六)创新之处 3
二、相关文献综述 3
(一)性别角色 3
1.性别角色的定义 3
2.性别角色类型的分类 4
3.性别角色类型相关研究 4
(二)同伴影响因素 4
1.同伴定义 4
2.同伴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5
三、研究实施 5
(一)量表的选择 5
1.性别角色量表的选择 5
2.同伴影响因素量表的选择 5
(二)问卷的修订 5
1.性别角色分类量表 6
2.同伴影响因素量表 7
3.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7
(三)正式问卷发放 7
四、问卷数据分析 7
(一)大学生性别角色分析 7
1.大学生性别角色总体分布情况 7
2.大学生性别角色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分布情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况 8
(二)同伴影响因素数据分析 11
1.同伴因素与性别角色类型的相关分析 11
2.同伴因素与性别角色类型的方差分析 11
3.同伴因素与性别角色类型的回归分析 12
五、讨论 12
(一)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研究 12
1.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总体状况 12
2.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在不同群体的状况 12
(二)同伴因素对于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影响 13
六、结论 14
七、研究启示与不足 14
(一)研究启示 14
1.与大学生求职相关的启示 14
2.与大学生性别角色教育相关的启示 15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15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5
附录 17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同伴影响因素研究
——以大学学生为例
引言
引言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我们发现社会上关于“女汉子”、“娘娘腔”的讨论越来越激烈,“快乐女声”中短发、帅气的女生往往人气更高;“超级男声”、“加油好男儿”等节目中乖巧柔弱的男生也似乎更容易得到大众的支持。这些人的性别角色不再拘泥于旧观念下人们对于男女性别角色的定位,而是更多地表现出异性的许多性格特征;而他们的走红实际上彰显了当代青少年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性别角色意识。
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中。人们的相处、交流等都会对双方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大学生长期的住校生活中,吃住行几乎都与舍友、同学、朋友等同龄人在一起,这种同伴之间的影响作用对个体来说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本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探究他们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同伴因素对于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对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阅读和整理后,笔者发现目前学界关于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研究更新速度较慢,缺少较新的研究结果;有关同伴因素的研究尚未成型,之前的研究多是笼统地分析诸多影响因素方面,而没有着重对某一因素进行细致的讨论。基于这些问题,本研究将选取相关性别角色量表进行测试,获得并整理最新的数据,同时研究同伴因素对于个体性别角色类型的影响。因此,此次研究主要是以大学生群体为切入点,了解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状况,并结合同伴因素,分析同伴对于个体性别角色定位的影响程度。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近几年学界关于性别角色的研究文献数量减少,现有的数据已经不能真实反应当前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状况。国内及国外有关性别角色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多,然而针对同伴这一群体对性别角色影响程度的研究相对比较不足。
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最新的数据结果,更加准确地反映目前我国大学生性别角色分类情况。同时,着重研究同伴因素对于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影响机制,补充该领域的研究结论,促进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实践意义
(三)研究假设
1.在大学生中,双性化的数量最多,未分化的数量最少
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包括闻明晶[1]、陈开亮[2]、李建伟[3]、石艳玲[4]等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均为:双性化群体在被试群体中所占的比例最高,未分化所占比例最少。由此假设这一结论依旧成立。
2.随着年级的升高,双性化者所占的比例会增加
笔者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个体的性别角色发展会更加成熟,双性化这一成熟性别角色的比例会增加。同时谢兰在研究中也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双性化大学生的比例增加[5]。
3.与同性、异性同伴的关系对于个体性别角色类型的影响是不同的
宋欣在她的研究中发现不同性别的同伴对于女高中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影响作用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6]。本文中同样假设同性同伴与异性同伴对于个体性别角色会造成不一样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本研究主要参考的是性别角色相关的文献。通过对性别角色文献的研究,总结归纳出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基础;通过对性别角色影响因素文献的研究,分析大致的研究思路和手段;通过对同伴影响因素文献的研究,总结出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分析不足,找到此次研究的突破口和创新之处。
2.问卷调查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为大学在校大学生,采用的问卷有两部分,包括新编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自我描述问卷SDQⅢ。其中,新编大学时性别角色量表用来测量被测者的性别角色分类情况,SDQⅢ用来测量同伴对被测者的影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