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目标取向对员工前摄行为的影响研究以渤海实业公司为例(附件)【字数:11079】

摘 要摘 要多变的市场环境要求企业员工拥有较好的前摄意识并采取积极的前摄行为。本文对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并以山东渤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以118名企业员工为样本,研究了员工个人目标取向对员工前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 学习目标取向和证明目标取向对员工前摄行为具有正向影响,逃避目标取向对员工前摄行为具有负向影响。并在此结果上对该企业管理提出建议。关键词目标取向; 前摄行为; 影响
目 录
0 引言 1
1 文献综述 1
1.1员工前摄行为的内涵 1
1.2个人目标取向的概念 2
1.3个人目标取向与前摄行为的关系 4
2山东渤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实证研究 5
2.1 实证研究设计 5
2.2 量表选取 6
2.3 问卷构成 7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7
3 验证结论 11
3.1 结论 11
3.2 研究不足 11
4 管理建议 11
致 谢 14
参考文献 15
附件一 16
附件二 19
个人目标取向对员工前摄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山东渤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0 引言
经济全球化使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外部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等受多因素影响变化越来越复杂,这要求企业不能一直被动适应,要采取积极的策略,对即将发生的变化有预见性的提前采取措施。企业的策略变化对企业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企业从传统的被动适应模式变为提前预见模式。企业组织需要随企业的策略改变而随之改变,并主动采取措施应对相关变化。更需要有相应的人力资源特征与组织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相匹配,即企业需要机动性强、积极主动参与工作、充满激情的接受工作任务、有勇气承担责任、能够承担风险、敢于向传统发起挑战的员工[16]。这些行为表现可以用积极心理学中的概念——前摄行为来概括。前摄行为是一个涉及多个层次、多个学科与多个视角的概念。自前摄行为这一概念被引入到组织管理领域后,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逐渐增多并陆续有更多相关研究出现[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自从前摄行为这一概念从积极心理学被引入组织管理研究领域后,许多与前摄性相关的概念第一次得到系统的整理,这推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前摄性进行归纳和总结[8]。有其他实证研究表明,个人目标取向会通过影响个人对前摄效用的判断、进行前摄行为意愿以及设定具体的工作目标来影响员工前摄行为[9]。本次研究主要以山东渤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对员工个人目标取向与员工前摄行为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探讨,从而为企业管理提出相关意见,提高员工的前摄行为总体水平,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1 文献综述
1.1员工前摄行为的内涵
自从前摄行为这一概念被引入组织管理研究领域后,学者尝试从不同视角切入在组织环境中对员工前摄行为内涵的界定,但仍未达成共识。到目前为止,对员工前摄性行为内涵的界定主要从以下几种角度切入:(一)心理学角度,这种角度认为前摄行为是一种员工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二)过程论角度,该角度认为前摄行为是员工的一种工作行为模式,可以在任何工作行为流程之中发生。(三)行为理论角度,这一角度认为前摄行为是一系列员工自觉主动地变更原有环境、制造新环境的行为集合[7]。在以往的研究中,虽然学者对于员工前摄行为内涵的界定并未达成共识,但相关研究表明,学者们普遍认为前摄行为具有三个主要特征——前瞻性、变革性与自发性[7]。
前摄行为的定义界定在学者不断的研究下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完善。Crant认为,前摄性行为是员工自发主动地改变现有环境并积极创造新环境的行为集合,该行为强调改变现状而非不作为的被动适应环境[8]。前摄性行为关系到员工自觉改进与工作绩效提升相关的工作外部环境和公司现状,这种改进立足于员工发展的自我需要;也有其他学者表达了前摄行为是一种具有行动导向的行为的观点,这些学者认为前摄行为是一种员工为了达到工作目标和提升个人工作能力而改进工作环境与现状的主动行为[10]。
Ferse等学者认为前摄性行为是一种具有前瞻性、自发性特征的行为,这两种特征都强调员工对原有环境的主动挑战与改变[8]。但前摄性行为不仅只对工作现状作出改变,还应该涉及到员工的自我提升。
Parker等学者根据以上研究结论进一步提出,前摄性行为是一种自发的前瞻性行为,这基于员工个体在工作中具有积极、自主、主动的行为意识[9]。进行前摄性行为的员工会自觉改进原有工作现状或创造新的工作环境,会积极的寻找各种资源、机会来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其目的是改进现有状况、提升自我能力、完善自我,表现出自觉性、前瞻性和变革性等特征。
前摄型人格具体反映了个体试图改变周遭环境以及主动改变个体行为的一种积极角色导向[10]。从本质上来看,前摄型人格是员工在对工作环境有了一定了解、对自我能力有了一定认知后,积极主动采取行为改变现状的一种心理倾向。与积极性较弱的员工相比,在实现工作目标的过程中,员工的前摄行为可以提高员工寻找资源、知识、信息、机会的能力,且有利于提升把握机会、吸收知识信息的能力。
1.2个人目标取向的概念
目标取向主要是个体对“为什么”投入某项活动的原因作出解释,它对于个体动机的探讨是基于动机方向的差异性,而非去分辨个体是否有动机由于个体对于某些结果的反应模式及个体对具体事件和结果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其对于特定目标的不同追求和不同偏好所决定的。下表总结了各学者在过去的研究中关于目标取向的相关概念。
表1有关目标取向概念的观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4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