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劳动力流动状况分析

目 录
1 引言 1
2 劳动力流动及城乡收入差距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1
2.1 劳动力流动的概念 1
2.2 城乡收入差距的概念 1
2.3 劳动力流动理论的回顾 1
3 宝应县劳动力流动现状 3
3.1 劳动力流动规模越来越大 4
3.2 流动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 6
3.3 劳动力多流向东部沿海地区 7
3.4 劳动力的流动伴随着户籍的变动 7
4 宝应县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7
4.1城乡收入差距变化回顾 7
4.2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8
5 问题概括与政策建议 10
5.1 继续促进劳动力非农化流动 11
5.2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11
5.3 加大农业财政投入力度 12
5.4 引进外商投资的资金流向 12
结论 13
参 考 文 献 14
致 谢 15
1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经济的发展会伴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这也就必然会导致劳动力的大量流动。劳动力流动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且我国劳动力的流动正在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本文以宝应县为例,具体分析该地区劳动力流动的现状以及劳动力流动对该地区与城市经济差距扩大的影响,并针对城乡经济差距扩大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进一步提升自己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推动宝应县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
2 劳动力流动及城乡收入差距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1 劳动力流动的概念
学术界对于劳动力流动概念的认识存在差异。胡学勤界定劳动力流动为劳动者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业、不同的职业及岗位之间因为个人条件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差异而进行迁移的行为。蔡昉等认为劳动力流动是劳动人员不满意当前就业类型并且为了提高经济收入而进行的跨地域形式的流动行为。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是我国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形式[1]。本文所提及的劳动力流动特指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这其中的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只是就业地点的转变,并没有发生户籍的转变。
2.2 城乡收入差距的概念
在经济学中,城乡收入差距是一个流量概念,一般是指一定时期内,城市与农村的劳动者之间,因为个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多少的差异以及国家所采取的收入分配政策的不同而形成经济收入差距。城乡经济差距是一定时期内个体劳动者经济收入和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反映,与劳动者参与的经济活动及其效益密切相关。
2.3 劳动力流动理论的回顾
2.3.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Arthur Lewis )1954年在《曼彻斯特学派经济和社会研究》上发表了题为《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文章中他将发展中国家总体的经济结构分为两个部门,一个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组成的传统农业部门,另一个是生产率较高、资本充足的城市发达工业部门,这就是二元经济结构[2]。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存在着规模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而农村地区的耕地是有限的,并且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效率非常低,农村人口的增长只是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并没有在生产效率上有所提供高,所以大量剩余劳动力拉大了城乡经济差距。城市工业部门随着生产规模和速度的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超过人口增长,并且工业部门工资高于农业生产,因此,农村劳动力接近于“无限”的流向城市发达工业部门,这样就会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变得稀缺。这种情况下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将会导致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因而一定程度上会带动他们收入的提高,进而影响城市工业部门也提高工资。然而这个模型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点,虽然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但仍然为正,农业劳动力的流出必然会造成农业产量的降低。第二点,在现实生活中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并不是无限的,农业生产者流向城市的非农产业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会遭遇各种障碍。第三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忽略了技术因素,随着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必将提高,从而对劳动力产生替代作用,城市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减少。最后,该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它主要关注于工业部门的发展,而忽视了农业部门自身的发展。此外,城市工业部门也存在失业的情况,并不会提供无限的就业机会。综上所述,虽然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模型中许多的假设与事实不相符,但是二元经济理论无疑为以后的学者们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2.3.2 托达罗“城乡人口迁移模型”
1969年,托达罗建立了托达罗理论模型,该模型的理论基础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律。该理论模型指出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发达地区是必然的并且劳动力流动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面是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另一个面是城市较高就业率与一定失业率并存的情况[2]。虽然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失业率一直较高并且农业的边际生产率也并不为零,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地区的数量与速度。这种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在城市获得就业机会,势必加大城市地区的就业压力,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也为了增加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机会,应该扶持展农业地区发展农业和非农业事业。托达罗的模型与以往的研究理论相比具有如下的特点:一是他认为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是由政治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并不是由边际生产率所决定的,且工资水平会保持上升的趋势;其次,假设农业部门劳动力饱和并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工业部门存在失业情况会吸引农业劳动力放弃农业生产,流向城市工业部。托达罗理论在研究,如工业的扩张并不能解决城市失业存在的问题;主张废除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政策因素;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能够留住农村劳动力以及减少城市的失业情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但是,该模型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该模型假定的农业部门不存在剩余劳动力与现实情况差异很大,此外,该模型假设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到城市后就定居下来与现实的情况也不符。
2.3.3 推拉理论
赫伯拉(Herberla)和来切尔(Mitchell)这两位学者分别在1938年和1946年最早提出了推力理论和拉力理论。他们认为劳动力流出地缺乏就业机会、耕地被不合理使用、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这些问题成为推动劳动力流出的的推力。相对而言,流入地就业机会充足、收入水平较高以及生活环境良好,这些成为吸引劳动力流入的拉力[2]。劳动力流动是由流出地的推力和流入地的拉力共同作用决定的。这两位学者只是从流出地和流入地两方面强调了外部因素对人口迁移的作用,并没有考虑到劳动力个人因素的作用。伊沃里特.S.李(Everett. S. Lee)在他们理论的基础上概括出四个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到人口迁移,以此来完善推拉理论。这四个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流入地的影响因素、流出地的影响因素、劳动力的个体特征因素以及流动过程中的制度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人口流动。除了这四个主要方面因素之外,流入地的知名度、迁居者的个人因素以及在流动过程中各种障碍都将影响到劳动力的迁移决定。总之只有当流入地的拉力大于流出地的推力时,同时迁居者能够克服迁居过程中的阻力时,才能完成迁移过程。但是李(Lee)的理论缺少数据证实和案例分析。在李(Lee)的研究基础上,20世纪50年代末唐纳德.博格(DonaldBerg)提出了系统的人口流动“推拉”理论,该理论提出农业劳动力是否流动总是在“推力”和“拉力”、“反推力”和“反拉力”四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决定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99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