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就业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展望以为例
摘要: 3摘要:高校扩招产生的学历贬值问题、大学生缺少求职实践和锻炼现象导致求职竞争日趋激烈;此外,在女性作为第二性的社会背景下,女大学生就业时常遇到隐形的阻碍与壁垒,该群体的就业问题更为严峻。本研究在汲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探索性因素分析等方法构建以大学女大学生为例的就业胜任力模型,整个建模方法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与连贯性,并通过信度与效度检验最终确定包含职场软实力、社会融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实务处理能力四大项下涵十八个维度的胜任力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讨论,在此基础上发掘女性应届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与其他通用技能并结合女性特质提供指导性建议,以期为我校女性学生就业提供有益的帮助。
目录
引言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全国高校扩招,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在由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的过程中,数以千万计的青年受惠于此,得以走进大学校园继续深造。与此同时,每年大量的应届毕业生开始踏入社会,加入求职大军寻找工作,进而提供了巨大的劳动力供给。然而就当前的经济形势而言,社会有限的劳动力需求无法消解与满足短时间内激增的大量供给,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劳动力市场中甚至出现这样的矛盾现象:虽然雇佣方仍有较大的需求空缺,但大学生因为不愿从事一些低报酬、低技术含量的重复性劳动工作,或是不具备相关的能力与技能胜任岗位等原因不能找到合适满意的工作,导致一方面大量应届生“毕业即失业”或被迫待业,另一方面企业雇佣不到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人才缺口迟迟得不到补充。如此的供需不匹配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针对这一现象,表面看似是供需不平衡所造成的,实则为大学生自身所具备的能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劳动能力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图1.1 技术路线图
2.研究方法
①文献法:通过阅读学习相关文献,总结中外学者在就业胜任力的概念、理论、模型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学习不同研究的特点与长处,并结合本论文的研究方向积累相关知识,奠定理论基础。
③定量研究法:在整合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将数据导入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在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行相关性检验并筛选保证数据质量的基础上,通过降维先在原始变量中提取主成份,之后根据主成份下所包含的因素总结归纳共同特征并进行命名与解释,初步构建出胜任力模型。之后对模型进行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并用Lisrel进行模型拟合度检验,保证模型的科学性,以确保最终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与真实度。
(三)胜任力的研究源起与概念
1.胜任力的研究源起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政府部门常常遇到招聘来的表面出色的人员不堪重任,无法完成工作的情况.面对这一窘境,戴维麦克利兰博士通过收集大量案例资料并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胜任力”的概念,并制定出一套有针对性的选拔方法,同时为“胜任力”概念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2.胜任力的概念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胜任力定义可以概括为下述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胜任力是内化的、可持续的个人特性,它与特定环境、参照标准、出色的绩效有因果关系,并从探索人的特征的角度来定义胜任力。而是胜任力通过个体的相关行为表现出来,可以通过观察总结人们的外显行来研究。
笔者在研习国内多位学者提出的就业胜任力概念的基础上总结得出胜任力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征:①预测性:通过对个体绩效的研究进而能够预测未来的绩效;②动态性:胜任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工作情景的变化而变化③区分性:能够区分绩优者与普通者。
(四)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及研究现状
图1.1 大学生胜任力结构分析图
学者刘新民、王垒、吴士健(2009)[3]构建出的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如图2所示),从素质与能力的视角进行定义涵盖了十一个信度最高的维度,其中素质包括个人对职业的态度与看法、职业适应性、内在品质等;能力涵盖学习、信息获取、分析判断、沟通协调,自我调控等方面的能力,为高校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参照。
除此之外,焦静、冯明(2010)[4]构建了涉及个人特质、岗位适应能力、基础技能、关系建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持续进步能力在内的六大方面能力的模型,通过个人特质、岗位适应能力、基础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关系建立能力和持续进步能力的因素表达来结解构大学生就业胜任力。
(五)女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图1.2 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图
二、女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实证分析
(一)问卷的拟定、施测:
1. 研究对象
2.问卷的拟定与施测
通过参阅国内在就业胜任力与女性就业问题方面的研究文献,拟定访谈提纲,通过对20名应届女大学生进行调查访谈,结合李克特五点量表拟定出问卷雏形框架。五点量表点数设置适中,既有利于被调查者有效辨别题目的选项,同时涵盖了极强烈见与温和意见,可以充分表达被调查者的观点,因而本研究采用五点评分的形式,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题项后的五个选项选出最符合自身情况的内容:1=极不重要,2=较不重要,3=不能确定,4=比较重要,5=极其重要。在此基础上,选择20位应届就业的女生进行预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区分度检验以进一步完善问卷题项,使得每一个题项都具有独立而有意义的作用。之后进行以下步骤的操作筛选题项:
1)求出相关系数矩阵,剔除掉大部分相关系数小于0.3的题项;
2)查看各题目项的因素负荷,进一步剔除掉因素负荷小于0.4的选项;
3)检查各题项的共同度并剔除掉共同度小于0.4的题项,以便接下来进行因子分析。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处理,最终拟定出调查问卷,共计20项。在此基础上开展问卷的发放、填写、回收工作。
表2.1 问卷调查对象样本构成表
基本信息
具体分类
预调查
正式问卷调查
理工类
8
76
学科背景
文史类
12
80
管理类
12
76
工作性质
技术类
2
38
服务类
6
42
实习期
15
98
工作形式
目录
引言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全国高校扩招,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在由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的过程中,数以千万计的青年受惠于此,得以走进大学校园继续深造。与此同时,每年大量的应届毕业生开始踏入社会,加入求职大军寻找工作,进而提供了巨大的劳动力供给。然而就当前的经济形势而言,社会有限的劳动力需求无法消解与满足短时间内激增的大量供给,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劳动力市场中甚至出现这样的矛盾现象:虽然雇佣方仍有较大的需求空缺,但大学生因为不愿从事一些低报酬、低技术含量的重复性劳动工作,或是不具备相关的能力与技能胜任岗位等原因不能找到合适满意的工作,导致一方面大量应届生“毕业即失业”或被迫待业,另一方面企业雇佣不到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人才缺口迟迟得不到补充。如此的供需不匹配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针对这一现象,表面看似是供需不平衡所造成的,实则为大学生自身所具备的能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劳动能力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图1.1 技术路线图
2.研究方法
①文献法:通过阅读学习相关文献,总结中外学者在就业胜任力的概念、理论、模型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学习不同研究的特点与长处,并结合本论文的研究方向积累相关知识,奠定理论基础。
③定量研究法:在整合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将数据导入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在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行相关性检验并筛选保证数据质量的基础上,通过降维先在原始变量中提取主成份,之后根据主成份下所包含的因素总结归纳共同特征并进行命名与解释,初步构建出胜任力模型。之后对模型进行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并用Lisrel进行模型拟合度检验,保证模型的科学性,以确保最终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与真实度。
(三)胜任力的研究源起与概念
1.胜任力的研究源起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政府部门常常遇到招聘来的表面出色的人员不堪重任,无法完成工作的情况.面对这一窘境,戴维麦克利兰博士通过收集大量案例资料并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胜任力”的概念,并制定出一套有针对性的选拔方法,同时为“胜任力”概念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2.胜任力的概念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胜任力定义可以概括为下述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胜任力是内化的、可持续的个人特性,它与特定环境、参照标准、出色的绩效有因果关系,并从探索人的特征的角度来定义胜任力。而是胜任力通过个体的相关行为表现出来,可以通过观察总结人们的外显行来研究。
笔者在研习国内多位学者提出的就业胜任力概念的基础上总结得出胜任力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征:①预测性:通过对个体绩效的研究进而能够预测未来的绩效;②动态性:胜任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工作情景的变化而变化③区分性:能够区分绩优者与普通者。
(四)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及研究现状
图1.1 大学生胜任力结构分析图
学者刘新民、王垒、吴士健(2009)[3]构建出的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如图2所示),从素质与能力的视角进行定义涵盖了十一个信度最高的维度,其中素质包括个人对职业的态度与看法、职业适应性、内在品质等;能力涵盖学习、信息获取、分析判断、沟通协调,自我调控等方面的能力,为高校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参照。
除此之外,焦静、冯明(2010)[4]构建了涉及个人特质、岗位适应能力、基础技能、关系建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持续进步能力在内的六大方面能力的模型,通过个人特质、岗位适应能力、基础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关系建立能力和持续进步能力的因素表达来结解构大学生就业胜任力。
(五)女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图1.2 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图
二、女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实证分析
(一)问卷的拟定、施测:
1. 研究对象
2.问卷的拟定与施测
通过参阅国内在就业胜任力与女性就业问题方面的研究文献,拟定访谈提纲,通过对20名应届女大学生进行调查访谈,结合李克特五点量表拟定出问卷雏形框架。五点量表点数设置适中,既有利于被调查者有效辨别题目的选项,同时涵盖了极强烈见与温和意见,可以充分表达被调查者的观点,因而本研究采用五点评分的形式,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题项后的五个选项选出最符合自身情况的内容:1=极不重要,2=较不重要,3=不能确定,4=比较重要,5=极其重要。在此基础上,选择20位应届就业的女生进行预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区分度检验以进一步完善问卷题项,使得每一个题项都具有独立而有意义的作用。之后进行以下步骤的操作筛选题项:
1)求出相关系数矩阵,剔除掉大部分相关系数小于0.3的题项;
2)查看各题目项的因素负荷,进一步剔除掉因素负荷小于0.4的选项;
3)检查各题项的共同度并剔除掉共同度小于0.4的题项,以便接下来进行因子分析。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处理,最终拟定出调查问卷,共计20项。在此基础上开展问卷的发放、填写、回收工作。
表2.1 问卷调查对象样本构成表
基本信息
具体分类
预调查
正式问卷调查
理工类
8
76
学科背景
文史类
12
80
管理类
12
76
工作性质
技术类
2
38
服务类
6
42
实习期
15
98
工作形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