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下属关系对组织公民的行为影响研究
目 录
一、前言 1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研究思路及可能的创新点 1
二、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2
(一)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及产生背景 2
(二)领导与下属关系的研究综述 3
三、领导下属关系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研究:以A企业为例 4
(一)A企业的现状 4
(二)A企业领导—下属关系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及现状 4
(三)领导下属关系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 .6
四、A企业领导—下属关系及组织公民行为的管理对策 6
五、研究结论及展望 8
(一)研究结论 8
(二)研究展望 8
附录 10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4
一、前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对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在理论界得到了较多研究者的关注,同时,也成为企业管理问题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众所周知,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促使着企业管理的环境也在不断的适应,企业管理中的关系取向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然而人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单一,得出的具体结论也不多,所研究的方向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通常研究者们将注意力放在这种关系对员工产生的积极、正向的作用上,并且这种关系之所以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主要依靠领导对下属的信任与授权,以及下属获得的组织支持。相反,对领导—下属关系的负面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为了打开这个暗箱,就使得探索领导—下属关系对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王立芳(2008)研究了领导与下属关系的现状,并且深入探讨了忠实、奉献、感情等因素对其的影响。同时忠实、奉献、感情因素以及领导下属关系的质量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
陈金凤(2013)利用实践的研究方法,对组织公民发放根据组织现状制定的调查问卷,然后利用问道网对数据进行综合整理,从而探讨领导下属关系、组织支持感与公民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王立芳(2008)研究了领导与下属关系的现状,并且深入探讨了忠实、奉献、感情等因素对其的影响。同时忠实、奉献、感情因素以及领导下属关系的质量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
陈金凤(2013)利用实践的研究方法,对组织公民发放根据组织现状制定的调查问卷,然后利用问道网对数据进行综合整理,从而探讨领导下属关系、组织支持感与公民行为三者的关系并了解其相应的作用机制。
刘晖、徐娴英、孙天遥(2014)认为领导方式的选择对组织的运行十分关键,适合组织发展的领导方式,可以提高员工的能动性,减少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消极行为,这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成为组织发展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李宗波、陈红(2015)以对本土文化的研究为基础,对领导下属之间的知识分享进行研究,探讨了领导的知识传授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对整体的调节作用。
黄勇、彭纪生(2015)对领导-下属关系进行研究,并且探讨了其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同时,研究结果深化了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前因和领导-下属关系作用机制的分析,并具有重要的管理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可能的创新点
1.研究思路
本篇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撰写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阅读文献深入对理论的研究,并在理论基础上设计研究框架,并制定合适的调查问卷。整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设计论文研究结构。同时,以理论研究框架为基础,制定具体的模型,针对更具体的文献研究,对相关的理论模型进行修整。
第二阶段:确定论文研究所要调查的公司,将提前制定好的调查问卷发放至公司的部分下属及领导。
第三阶段:利用问道网收集相关数据,并制作饼状图与柱状图,明确调查结果,同时针对现有的问题进行研究商讨。
第四阶段:将剩余的论文按计划完成,并对论文进一步的修正与定稿。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下:
第二步:研究设计
2.可能的创新点
(1) 从研究角度出发,国内、外在单独研究领导—下属关系、组织公民行为等单方面课题所做出的贡献较多,研究也比较深刻,然而将这二者相联系,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探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着重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2)本文的研究范围主要以济南的某企业为例,深入调查该企业中领导与下属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研究相关的组织公民行为。
(3)把济南地区该企业员工的领导员工关系作为调节变量,探讨济南地区以外的领导下属的关系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在国内还没有类似的研究。
二、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一)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及产生背景
组织公民行为这一概念最早是1938年Barnard提出的,起初被称作“想要合作的意愿”,Barnard认为只有正式规章制度的组织是一个躯壳,团队成员的合作也是十分重要的。Katz认为一个组织如果正常运行,其组织公民行为应该包括:完成其职务要求的工作、被组织吸引并且自愿留下为组织工作、在岗位上做出创新行为。其中,前两种行为对保证员工履行职责和预防员工离职十分有效,也是确保组织运行的基础。但是管理者为了壮大组织的运行,不能单纯的依赖这两种行为。因此,要更加重视下属的自发行为,即员工自愿为组织做出一定的创新工作。只有员工的自发行为变成一种习惯性的行为,那么员工就会主动的为企业服务。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
直到1988年,Bateman将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超越组织工作说明所做出的自发行为;Kahn与Katz对上述行为进行了深层次的界定,“组织公民”的概念由此被提出;随后“组织公民行为”于1983年被Smith等人提出,他们认为,组织公民行为不受组织明确规章制度的约束,员工可以根据组织的需求灵活机动的选择有利于组织运行的行为,并主动对相关工作进行调整;最后,Organ及其团队将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不为直接规定和奖惩措施所约束、有利于组织运转的员工角色外行为。
组织公民的行为不受组织正式的奖罚制度和明文规定所约束,组织公民根据自己的想法决定是否去做,从组织的角度而言,员工的角色外行为不会影响组织对员工的评价,因此组织不会因为员工不主动承担这些行为而去惩罚。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组织公民行为的三个特点:(1)是员工的自发、自愿行为,不受组织明文规定所约束,不属于角色内行为;(2)与组织正式的奖罚制度无直接关系,不在组织内部的奖罚范围内;(3)对组织产生积极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定义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可,但随之而来的也有一
一、前言 1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研究思路及可能的创新点 1
二、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2
(一)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及产生背景 2
(二)领导与下属关系的研究综述 3
三、领导下属关系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研究:以A企业为例 4
(一)A企业的现状 4
(二)A企业领导—下属关系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及现状 4
(三)领导下属关系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 .6
四、A企业领导—下属关系及组织公民行为的管理对策 6
五、研究结论及展望 8
(一)研究结论 8
(二)研究展望 8
附录 10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4
一、前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对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在理论界得到了较多研究者的关注,同时,也成为企业管理问题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众所周知,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促使着企业管理的环境也在不断的适应,企业管理中的关系取向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然而人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单一,得出的具体结论也不多,所研究的方向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通常研究者们将注意力放在这种关系对员工产生的积极、正向的作用上,并且这种关系之所以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主要依靠领导对下属的信任与授权,以及下属获得的组织支持。相反,对领导—下属关系的负面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为了打开这个暗箱,就使得探索领导—下属关系对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王立芳(2008)研究了领导与下属关系的现状,并且深入探讨了忠实、奉献、感情等因素对其的影响。同时忠实、奉献、感情因素以及领导下属关系的质量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
陈金凤(2013)利用实践的研究方法,对组织公民发放根据组织现状制定的调查问卷,然后利用问道网对数据进行综合整理,从而探讨领导下属关系、组织支持感与公民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王立芳(2008)研究了领导与下属关系的现状,并且深入探讨了忠实、奉献、感情等因素对其的影响。同时忠实、奉献、感情因素以及领导下属关系的质量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
陈金凤(2013)利用实践的研究方法,对组织公民发放根据组织现状制定的调查问卷,然后利用问道网对数据进行综合整理,从而探讨领导下属关系、组织支持感与公民行为三者的关系并了解其相应的作用机制。
刘晖、徐娴英、孙天遥(2014)认为领导方式的选择对组织的运行十分关键,适合组织发展的领导方式,可以提高员工的能动性,减少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消极行为,这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成为组织发展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李宗波、陈红(2015)以对本土文化的研究为基础,对领导下属之间的知识分享进行研究,探讨了领导的知识传授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对整体的调节作用。
黄勇、彭纪生(2015)对领导-下属关系进行研究,并且探讨了其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同时,研究结果深化了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前因和领导-下属关系作用机制的分析,并具有重要的管理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可能的创新点
1.研究思路
本篇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撰写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阅读文献深入对理论的研究,并在理论基础上设计研究框架,并制定合适的调查问卷。整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设计论文研究结构。同时,以理论研究框架为基础,制定具体的模型,针对更具体的文献研究,对相关的理论模型进行修整。
第二阶段:确定论文研究所要调查的公司,将提前制定好的调查问卷发放至公司的部分下属及领导。
第三阶段:利用问道网收集相关数据,并制作饼状图与柱状图,明确调查结果,同时针对现有的问题进行研究商讨。
第四阶段:将剩余的论文按计划完成,并对论文进一步的修正与定稿。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下:
第二步:研究设计
2.可能的创新点
(1) 从研究角度出发,国内、外在单独研究领导—下属关系、组织公民行为等单方面课题所做出的贡献较多,研究也比较深刻,然而将这二者相联系,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探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着重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2)本文的研究范围主要以济南的某企业为例,深入调查该企业中领导与下属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研究相关的组织公民行为。
(3)把济南地区该企业员工的领导员工关系作为调节变量,探讨济南地区以外的领导下属的关系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在国内还没有类似的研究。
二、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一)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及产生背景
组织公民行为这一概念最早是1938年Barnard提出的,起初被称作“想要合作的意愿”,Barnard认为只有正式规章制度的组织是一个躯壳,团队成员的合作也是十分重要的。Katz认为一个组织如果正常运行,其组织公民行为应该包括:完成其职务要求的工作、被组织吸引并且自愿留下为组织工作、在岗位上做出创新行为。其中,前两种行为对保证员工履行职责和预防员工离职十分有效,也是确保组织运行的基础。但是管理者为了壮大组织的运行,不能单纯的依赖这两种行为。因此,要更加重视下属的自发行为,即员工自愿为组织做出一定的创新工作。只有员工的自发行为变成一种习惯性的行为,那么员工就会主动的为企业服务。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
直到1988年,Bateman将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超越组织工作说明所做出的自发行为;Kahn与Katz对上述行为进行了深层次的界定,“组织公民”的概念由此被提出;随后“组织公民行为”于1983年被Smith等人提出,他们认为,组织公民行为不受组织明确规章制度的约束,员工可以根据组织的需求灵活机动的选择有利于组织运行的行为,并主动对相关工作进行调整;最后,Organ及其团队将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不为直接规定和奖惩措施所约束、有利于组织运转的员工角色外行为。
组织公民的行为不受组织正式的奖罚制度和明文规定所约束,组织公民根据自己的想法决定是否去做,从组织的角度而言,员工的角色外行为不会影响组织对员工的评价,因此组织不会因为员工不主动承担这些行为而去惩罚。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组织公民行为的三个特点:(1)是员工的自发、自愿行为,不受组织明文规定所约束,不属于角色内行为;(2)与组织正式的奖罚制度无直接关系,不在组织内部的奖罚范围内;(3)对组织产生积极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定义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可,但随之而来的也有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