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应激心理与校园人际关系研究(附件)
在教育普遍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因为应激心理而引起的校园人际关系问题穷出不迭,并呈上升的趋势。因此,对大学生应激心理与校园人际关系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这不仅有助于改变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不良现状,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发展适应性,使之在学习、生活的环境中能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应激与校园人际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回顾与分析确定了应激心理的三种表现形式与校园人际关系的四个方面,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之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对所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应激心理与校园人际关系整体呈负相关关系,但不同维度间存在差异。在大学生宿舍关系方面,人格障碍与之相关影响较大;在大学生班级关系方面,学习心理障碍对其相关影响较大;在与教师关系和校内社团关系中,三种应激心理障碍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关键词 应激心理,校园人际关系,心理应对措施
目 录
1 引言 1
2 文献综述 1
2.1 应激心理 1
2.1.1 应激心理概念 1
2.1.2 大学生应激心理产生原因 2
2.1.3 大学生应激心理表现形式 3
2.1.4 大学生应激心理影响因素 3
2.2人际关系 4
2.2.1 人际关系概念 4
2.2.2 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类型 5
2.2.3 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因素 5
2.3 大学生应激心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6
2.4 研究假设的提出 7
3 研究设计与方法 8
3.1 论文分析框架 8
3.2 研究方法 8
4.1 问卷设计与收集 9
4.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10
4.3 相关性分析 12
4.4 差异性分析 14
5 大学生应激心理与人际关系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15
5.1学校方面 15
5.2学生方面 16
5.3家庭方面 17
结论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附1大学生应激心理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校园人际关系测量表 22
1 引言
在教育普遍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因为应激心理而引起的校园人际关系问题穷出不迭,并呈上升的趋势。因此,对大学生的应激心理与校园人际关系进行研究时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改变当前校园人际关系紧张的状况,也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己对于周围环境的适应性,使之在未来的学习、生活的环境中能够更好地适应与面对,帮助大学生成才成人。
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大学生的应激心理是一种很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它涉及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并且大学生应激心理对于大学生的校园人际关系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但是,当前对于应激心理与校园人际关系之间的研究较少,两者之间的关系大多为描述性的,缺乏数据支撑的,并且对于应激心理与校园人际关系的影响要素缺乏标准化、系统化的研究,指标的信度和效度缺少理论的依据。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学习中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应激心理、塑造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
2 文献综述
2.1 应激心理
2.1.1 应激心理概念
“应激”一词是由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 Hans Selye在1936年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应激是机体对外界或内部各种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他将这些与刺激原关系不大的非特异性变化称为全身适应综合症(GAS),后来改称为应激(stress)。但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应用发展,应激已经不仅仅应用在生理学领域,心理学家认为,应激还包括心理方面,是一个机体的内部外部的整体反应。心理学家对于应激有三个观点:(1)对于个体造成紧张、焦虑反应的刺激物,也就是所谓的应激源;(2)在特殊情况下,个体内部与外部所处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紧张、焦虑;(3)对于外部的刺激,个体在生理与心理上产生的反应。
在我国,有关人和动物的应激反应的心理学领域的正式研究,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但是,随着心理学在我国不断地发展应用,近二十年来由应激心理引起问题日益严重,应激心理开始被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界所重视。在梁宝勇(1985)认为把研究应激心理学的研究所采取的途径主要分为三类:(1)把应激作为自变量,通过列举能够引起紧张的心理反应的各种因素,探讨并且确定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2)把应激作为因变量,探讨应激状态下的有机体的生理和心理表现;(3)把应激作为插入(中介)变量,研究应激在心理学上的观点。
2.1.2大学生应激心理产生原因
在研究大学生的应激心理产生原因时,不少学者把看待该问题的目光归结于应激源上。国内外学者对于大学生应激心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应激源上,他们认为引起大学生应激心理的应激源多数集中于日常生活事件方面,在这些日常生活事件中,大学生的学业、就业、校园人际关系、恋爱、个人发展前途、家庭经济等方面的应激事件出现的频率最高。而我国的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主要场所是在校园中,所以大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是大学生应激心理产生的主要场所和来源。
大学生应激心理产生的原因来源于日常的校园生活,汤晓玲(2009)认为大学生这个群体与其他年龄群体相比较,生理与心理的特点又具有特殊性。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生理、心理成熟的过度时期,由于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在个体成熟上存在着时间差异,因此这个时期大学生会遇到很多来自于周围事件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事件中。
从学业方面来说,冯昕(2017)认为学业压力是引起大学生应激心理的主要因素。学生由于环境不适应、专业熟悉等情况引发的焦虑紧张等情绪极其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应激心理。
在应激事件方面,张伟利,王康康(2017)通过把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心理应激进行对比,并且发现大学生的生活事件、校园内日常琐事以及与大学生活相关的负性事件对大学生的应激心理影响较大。
在心理弹性方面,尹忠泽(2016)等人通过对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心理弹性量表进行梳理分析,并且对大学生进行数据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能够对于大学生的应激心理起到缓冲作用,因此对于心理弹性较低的大学生比较容易对应激性生活事件产生应激心理。
目 录
1 引言 1
2 文献综述 1
2.1 应激心理 1
2.1.1 应激心理概念 1
2.1.2 大学生应激心理产生原因 2
2.1.3 大学生应激心理表现形式 3
2.1.4 大学生应激心理影响因素 3
2.2人际关系 4
2.2.1 人际关系概念 4
2.2.2 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类型 5
2.2.3 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因素 5
2.3 大学生应激心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6
2.4 研究假设的提出 7
3 研究设计与方法 8
3.1 论文分析框架 8
3.2 研究方法 8
4.1 问卷设计与收集 9
4.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10
4.3 相关性分析 12
4.4 差异性分析 14
5 大学生应激心理与人际关系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15
5.1学校方面 15
5.2学生方面 16
5.3家庭方面 17
结论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附1大学生应激心理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校园人际关系测量表 22
1 引言
在教育普遍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因为应激心理而引起的校园人际关系问题穷出不迭,并呈上升的趋势。因此,对大学生的应激心理与校园人际关系进行研究时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改变当前校园人际关系紧张的状况,也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己对于周围环境的适应性,使之在未来的学习、生活的环境中能够更好地适应与面对,帮助大学生成才成人。
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大学生的应激心理是一种很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它涉及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并且大学生应激心理对于大学生的校园人际关系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但是,当前对于应激心理与校园人际关系之间的研究较少,两者之间的关系大多为描述性的,缺乏数据支撑的,并且对于应激心理与校园人际关系的影响要素缺乏标准化、系统化的研究,指标的信度和效度缺少理论的依据。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学习中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应激心理、塑造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
2 文献综述
2.1 应激心理
2.1.1 应激心理概念
“应激”一词是由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 Hans Selye在1936年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应激是机体对外界或内部各种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他将这些与刺激原关系不大的非特异性变化称为全身适应综合症(GAS),后来改称为应激(stress)。但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应用发展,应激已经不仅仅应用在生理学领域,心理学家认为,应激还包括心理方面,是一个机体的内部外部的整体反应。心理学家对于应激有三个观点:(1)对于个体造成紧张、焦虑反应的刺激物,也就是所谓的应激源;(2)在特殊情况下,个体内部与外部所处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紧张、焦虑;(3)对于外部的刺激,个体在生理与心理上产生的反应。
在我国,有关人和动物的应激反应的心理学领域的正式研究,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但是,随着心理学在我国不断地发展应用,近二十年来由应激心理引起问题日益严重,应激心理开始被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界所重视。在梁宝勇(1985)认为把研究应激心理学的研究所采取的途径主要分为三类:(1)把应激作为自变量,通过列举能够引起紧张的心理反应的各种因素,探讨并且确定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2)把应激作为因变量,探讨应激状态下的有机体的生理和心理表现;(3)把应激作为插入(中介)变量,研究应激在心理学上的观点。
2.1.2大学生应激心理产生原因
在研究大学生的应激心理产生原因时,不少学者把看待该问题的目光归结于应激源上。国内外学者对于大学生应激心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应激源上,他们认为引起大学生应激心理的应激源多数集中于日常生活事件方面,在这些日常生活事件中,大学生的学业、就业、校园人际关系、恋爱、个人发展前途、家庭经济等方面的应激事件出现的频率最高。而我国的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主要场所是在校园中,所以大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是大学生应激心理产生的主要场所和来源。
大学生应激心理产生的原因来源于日常的校园生活,汤晓玲(2009)认为大学生这个群体与其他年龄群体相比较,生理与心理的特点又具有特殊性。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生理、心理成熟的过度时期,由于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在个体成熟上存在着时间差异,因此这个时期大学生会遇到很多来自于周围事件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事件中。
从学业方面来说,冯昕(2017)认为学业压力是引起大学生应激心理的主要因素。学生由于环境不适应、专业熟悉等情况引发的焦虑紧张等情绪极其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应激心理。
在应激事件方面,张伟利,王康康(2017)通过把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心理应激进行对比,并且发现大学生的生活事件、校园内日常琐事以及与大学生活相关的负性事件对大学生的应激心理影响较大。
在心理弹性方面,尹忠泽(2016)等人通过对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心理弹性量表进行梳理分析,并且对大学生进行数据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能够对于大学生的应激心理起到缓冲作用,因此对于心理弹性较低的大学生比较容易对应激性生活事件产生应激心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