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期离职因素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我国毕业生人数剧增,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不断加大。在残酷的就业现实面前,不少大学生走入了“先就业,后择业”的道路。在这种盲目就业观念的引导下,很多学生在工作一两年甚至几个月内的时间内就主动提出离职。数据表明,近几年来国内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适应期内的离职率居高不下。“跳槽”的主要原因往往体现在价值观念难匹配、工资待遇不满意、晋升前景不明朗、工作能力难提升等方面。本文从新入职大学生员工个体因素角度出发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和启示,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解决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的流失问题。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一、绪论 3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3
1研究背景 3
2.研究意义 4
(二)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4
1研究思路 4
2.研究方法 4
(1)文献分析法 4
(2)调查分析法 4
(3)比较分析法 4
二、 国内外离职倾向因素研究 4
(一)离职倾向的个体因素研究 4
(二)有代表性的离职倾向影响因素研究 5
三、 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期离职倾向实证分析 6
(一)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期离职倾向现状分析 6
(二)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期离职倾向影响因素分析 7
1.影响离职因素调查 7
2.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9
(三)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期离职原因分析 9
1.外部原因 10
2.内部原因 10
四、降低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期离职率的对策建议 10
(一)大学毕业生职业稳定发展的对策 10
1积极进行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 10
2.客观审视自我,合理设定期望值 10
(二)用人单位针对大学毕业生的管理对策 11
1.招聘环节中的职位匹配度分析 11
2.公开透明的企业信息 11
3.及时、规范、全面的入职培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训 11
4.新员工关怀计划 11
5.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 11
(三)高校管理对策 11
1.研完善体系设计,深入开展职业规划教育 11
2.履约前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薪酬观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附录 13
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期离职因素及对策研究
引言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随着近年来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上升。从2012年到 2014年,每年毕业的人数由 680万增至 727万。 到2015年,这个数字再创历史新高,增至 749 万。在高等院校的扩招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下,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员工的离职率却仍旧居高不下。《2014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2013 年在毕业半年内有离职经历的大学生在28%左右。(麦可思,2014)[1]。
在职业生涯发展形态的研究中,1524岁被定为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其中2224岁是职业生涯的尝试适应阶段,也叫作“职业适应期”[2]。这一阶段也是大学毕业生踏入职场的初期,对学生个人而言,对自己初次职业选择的否定,一定程度上会打击自信心,影响其诚信形象。同时也要承担二次就职的成本,重新探索和评估新的工作机会,需要大学毕业生克服来自心理和经济方面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员工如果频繁发生离职流失情况,不但是对人力资源招聘和培训成本的浪费,同时也会影响团队内部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对企业的形象造成损失。
2.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通过调查问卷和个人访谈等方法,掌握毕业生的离职现状。并通过文献分析,总结有关离职影响因素的相关结论,并且分析在职业适应期阶段,影响大学毕业生离职倾向的各项因素。
2.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通过大学电子图书库、CNKI、万方、超星等中文学术文献数据库和Google 等搜索引擎,查阅国内外学者对离职问题的相关文献。了解大学员工在工作短时期内离职的主要原因,把握大学毕业生离职问题的研究方向和动态,归纳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
(2)调查分析法
本研究通过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影响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适应期内发生离职倾向的因素,并且针对具有代表性几个毕业生进行了的个人访谈,分不同的对象做不同的讨论。
(3)比较分析法
根据对不同院校、不同行业、不同工作性质的毕业生的入职三年内工作状态的分析,得出他们在离职心理和行为上的差异,从而出适应不同用人单位的大学毕业生的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 国内外离职倾向因素综述
(一) 离职倾向的个体因素研究
年龄
曼焦内(1973)将员工以行业为单位,以分析不同的因素与离职行为之间的关系。他发现年龄和离职行为之间存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同一家公司中年纪越小的员工,其离职率越高。由此可见,年龄与离职呈负相关。
2、性别
马歇尔 、斯塔尔沃斯、马纳里(1977)于制造业工人的离职调查中发现,男性员工的离职率明显更低。 弗雷德里克森和安德斯的分析中发现 ,就业稳定性中存在明显性别差异[3]。 研究得出了重要的实证结果 :首先,女性无条件离职可能性较高;其次,在相似工作环境下的雇员在离职可能性上不受性别差异影响; 最后,女性就业稳定性较低,这跟女性更加注重家庭生活密切相关。
3、工作年限
科恩(1993)针对于不同工作年限的员工的组织承诺进行了研究,他发现新员工的组织承诺高于老员工,同时新员工的离职率也高 ;而老员工离职率相比较而言也更低,表明老员工的稳定性更高。 由此得出,在组织中工作年限越长、资历越深、对组织更为熟悉的员工更加愿意留在组织中,具有更高的工作稳定性。
4、婚姻
普罗克特发现未婚者的离职率普遍高于已婚者,这表明拥有稳定婚姻家庭的员工工作稳定性更高。未婚者通常年龄较轻,并且没有太多的家庭负担,负担的离职成本比较小,因此更加不稳定,容易发生离职行为。而如果工作有配偶的支持,通常会选择留在组织中。
5、人格特征
瓦塔纳贝(1995)研究发现,跳槽频繁的员工在将来也很有可能继续发生主动离职,这跟员工的性格特征有很大关系。 齐默曼(2008)通过研究发现,情绪稳定性与离职行为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情绪稳定性越低的员工,离职倾向越高。他们往往难以承受工作带来的压力,难以负荷工作中的难题与竞争,从而容易有离职倾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72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