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期望工资对其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研究(附件)
4大学生就业状况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制度是由国家进行统一分派,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大学生就业也都是由国家调剂安排。到如今已经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本文利用统计数据及已有文献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并针对毕业大学生期望工资和就业地域选择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大学生集中选择一二线大城市就业,中西部成为人才紧缺地区;一二线城市毕业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期望难以实现。对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大学生就业目的地选择动因,通过适当的政策促进大学生向人才紧缺地区分流,将有利于我国各区域协调发展。
目录
引言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出现了显著变化,物质利益逐渐成为毕业生首要的寻求因素。在进入21世纪后,大学生就业观主要特征表现为“经济收入”与“发展前景”并重,经济收入、个人发展、工作前景及稳定性等因素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子。根据《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的结果,有69.4%的被调查者希望能在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工作,期望在地级城市工作的占比23.1%,仅有6.7%的大学生愿意去县城和乡镇工作。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各省会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从改革开放以来就长久的占据产业中心地位,社会平均工资较高,吸引了大量的大学生就业。从均衡地区发展和促进人才合理分布角度来看,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帮助其向人才紧缺地区分流,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和地区均衡的重要途径。
本文基于“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会显著受到期望薪资影响”这一基本假设,认为大学生期望薪资越高,越会选择留在中大城市就业。同时又因为大学生期望薪资总体较高,导致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不平衡,出现集中在中大城市就业的状况。即大学生是理性的,把经济因素作为就业地域选择的主导因素,从而根据期望薪资高低来选择就业地域。
探索“就业期望薪资”和“就业地域选择”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也是创新之处。在已有文献中,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讨论的热点,但是一般都局限在就业难问题或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总体概述,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中的期望工资与期望就业目的地的研究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研究较少。
一、 文献回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文献综述
1.大学生就业已有研究成果
(1)就业地域选择相关研究
针对就业地域的选择通常是就业选择的第一步,然后再在规划好的地域中选择想从事的企业、岗位等。作为就业选择的首要考虑对象,地域选择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实际就业状况。因此,对大学生就业地域取向的研究很有必要。
在已有文献中,也已经有很多学者研究过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相关问题,岳昌君(2011)基于2009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得到的研究结论为:(1)大学生人口流动方向主要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2)经济因素是跨省流动的主要原因。[1]杨江涛(2010)的实证研究调查发现:期望就业城市依比重大小依次是:沿海开放城市、中部城市、西部欠发达城市、直辖市、小城镇。[2]万玺(2012)在2011年对重庆地区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于就业地点的选择调查显示,绝大部分(68%) 选择了在东部发达地区发展,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所占比例之和只有32%。[3]
期望薪资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对于期望薪资的研究还处于起步状态,已有文献主要是关于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期望薪资,关于大学生初次工作的期望工资研究很少。期望工资是指工作寻访者在开始工作搜寻前心理可以接受的最低工资报价(大卫桑普斯福特、泽弗里斯桑纳托斯,2000)。假设求职者的期望工资为w*,而在工作搜寻的过程获得的工资是w,当w*≤w时,求职者将停止搜寻活动而进入劳动力市场;而当w*≥w时,求职者将继续搜寻。[4]Holzer(1986)在由于种族问题而带来的劳动力市场歧视背景下,发现黑人青年的保留工资普遍较高。导致其在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工作的时间常于白人青年并会有很高的失业率。他认为,保留工资是对工作意愿的一种衡量,而较高的失业率则会被认为一部分是“自愿的”。[5]
关于大学生期望薪资的研究,缪小红(2012)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择业考虑最多的三大因素”时,有 28.03%调查对象将“收入高福利好”作为首选项,有56.69%的调查对象把它纳入前三项选择,无论是作为首选还是作为前三项选择,人数都是最多的。这说明,大学生择业最关注的是收入。[6]
2.就业区域选择相关理论
(1)迁移选择理论
迁移行为是一种迁移者和迁入地双向选择的过程。迁移者按利益最大化原则,从自身利益出发来选择迁入地,选择利益最高的地方。迁入地则同样会根据本地区利益来对愿意迁入者进行选择。[7]
(2)迁移决策理论
迁移者进行迁移活动时考虑的是由迁移行为引起的利益差异,在迁移目的地的选择上,必然选择自己认为可以获得最大利益而利益损失最小的地方。这个道理可称为“迁移利益差异比较选择原理”。[8]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
1.就业现状
(1)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凭据20102015年《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从575万人一路上涨到680万人,且一直保持上升趋势。大学生在同年龄段的就业人数中占比越来越大,就业压力也日益增长。
(2)大学生就业矛盾主要呈现出结构性矛盾的特点,即大学生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现实给予之间存在差异,企业提供给大学生的待遇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期望,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又无法胜任满足自身就业期望的岗位。这导致大量大学生无法顺利就业,也有大量企业无法招到青年人才。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呈现出“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聘困难”的矛盾局面。
二、 研究设计
(一)资料收集方法
1.文献分析法
通过校图书馆大量藏书及中国知网、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等数据库,收集大量相关资料,并通过阅读、分析、整理对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也称问卷法,是调查者通过统一设计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
(1)问卷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于2017年3月4月进行,调查对象为大学在校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布线上问卷,通过门户网站和社交平台分发填写。本次问卷实际回收210份问卷,但就业意向选择为读研或出国的,实际属于继续升学,并没有出现在就业市场上,也没有实际的就业目标和行为,故剔除了这部分问卷。最后获得有效问卷170份,有效回收率为80.04%。
资料分析方法
目录
引言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出现了显著变化,物质利益逐渐成为毕业生首要的寻求因素。在进入21世纪后,大学生就业观主要特征表现为“经济收入”与“发展前景”并重,经济收入、个人发展、工作前景及稳定性等因素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子。根据《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的结果,有69.4%的被调查者希望能在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工作,期望在地级城市工作的占比23.1%,仅有6.7%的大学生愿意去县城和乡镇工作。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各省会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从改革开放以来就长久的占据产业中心地位,社会平均工资较高,吸引了大量的大学生就业。从均衡地区发展和促进人才合理分布角度来看,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帮助其向人才紧缺地区分流,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和地区均衡的重要途径。
本文基于“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会显著受到期望薪资影响”这一基本假设,认为大学生期望薪资越高,越会选择留在中大城市就业。同时又因为大学生期望薪资总体较高,导致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不平衡,出现集中在中大城市就业的状况。即大学生是理性的,把经济因素作为就业地域选择的主导因素,从而根据期望薪资高低来选择就业地域。
探索“就业期望薪资”和“就业地域选择”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也是创新之处。在已有文献中,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讨论的热点,但是一般都局限在就业难问题或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总体概述,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中的期望工资与期望就业目的地的研究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研究较少。
一、 文献回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文献综述
1.大学生就业已有研究成果
(1)就业地域选择相关研究
针对就业地域的选择通常是就业选择的第一步,然后再在规划好的地域中选择想从事的企业、岗位等。作为就业选择的首要考虑对象,地域选择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实际就业状况。因此,对大学生就业地域取向的研究很有必要。
在已有文献中,也已经有很多学者研究过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相关问题,岳昌君(2011)基于2009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得到的研究结论为:(1)大学生人口流动方向主要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2)经济因素是跨省流动的主要原因。[1]杨江涛(2010)的实证研究调查发现:期望就业城市依比重大小依次是:沿海开放城市、中部城市、西部欠发达城市、直辖市、小城镇。[2]万玺(2012)在2011年对重庆地区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于就业地点的选择调查显示,绝大部分(68%) 选择了在东部发达地区发展,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所占比例之和只有32%。[3]
期望薪资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对于期望薪资的研究还处于起步状态,已有文献主要是关于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期望薪资,关于大学生初次工作的期望工资研究很少。期望工资是指工作寻访者在开始工作搜寻前心理可以接受的最低工资报价(大卫桑普斯福特、泽弗里斯桑纳托斯,2000)。假设求职者的期望工资为w*,而在工作搜寻的过程获得的工资是w,当w*≤w时,求职者将停止搜寻活动而进入劳动力市场;而当w*≥w时,求职者将继续搜寻。[4]Holzer(1986)在由于种族问题而带来的劳动力市场歧视背景下,发现黑人青年的保留工资普遍较高。导致其在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工作的时间常于白人青年并会有很高的失业率。他认为,保留工资是对工作意愿的一种衡量,而较高的失业率则会被认为一部分是“自愿的”。[5]
关于大学生期望薪资的研究,缪小红(2012)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择业考虑最多的三大因素”时,有 28.03%调查对象将“收入高福利好”作为首选项,有56.69%的调查对象把它纳入前三项选择,无论是作为首选还是作为前三项选择,人数都是最多的。这说明,大学生择业最关注的是收入。[6]
2.就业区域选择相关理论
(1)迁移选择理论
迁移行为是一种迁移者和迁入地双向选择的过程。迁移者按利益最大化原则,从自身利益出发来选择迁入地,选择利益最高的地方。迁入地则同样会根据本地区利益来对愿意迁入者进行选择。[7]
(2)迁移决策理论
迁移者进行迁移活动时考虑的是由迁移行为引起的利益差异,在迁移目的地的选择上,必然选择自己认为可以获得最大利益而利益损失最小的地方。这个道理可称为“迁移利益差异比较选择原理”。[8]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
1.就业现状
(1)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凭据20102015年《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从575万人一路上涨到680万人,且一直保持上升趋势。大学生在同年龄段的就业人数中占比越来越大,就业压力也日益增长。
(2)大学生就业矛盾主要呈现出结构性矛盾的特点,即大学生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现实给予之间存在差异,企业提供给大学生的待遇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期望,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又无法胜任满足自身就业期望的岗位。这导致大量大学生无法顺利就业,也有大量企业无法招到青年人才。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呈现出“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聘困难”的矛盾局面。
二、 研究设计
(一)资料收集方法
1.文献分析法
通过校图书馆大量藏书及中国知网、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等数据库,收集大量相关资料,并通过阅读、分析、整理对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也称问卷法,是调查者通过统一设计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
(1)问卷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于2017年3月4月进行,调查对象为大学在校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布线上问卷,通过门户网站和社交平台分发填写。本次问卷实际回收210份问卷,但就业意向选择为读研或出国的,实际属于继续升学,并没有出现在就业市场上,也没有实际的就业目标和行为,故剔除了这部分问卷。最后获得有效问卷170份,有效回收率为80.04%。
资料分析方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