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管理对策研究(附件)
摘 要从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中国正处于转型的阶段,对于社会救助的发展,政府的重视程度不断的提高。如今,在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当中,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可以说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多年以来,我国在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制度问题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流浪乞讨的问题。但是伴随着救助制度的运行,其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了制约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障碍。因此,本研究针对西安市流浪乞讨人员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中出现的问题。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本次写作的选题背景及意义,从理论上与实际上对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发展进行了概述。通过分析国内及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从而总结出并详细阐述了流浪乞讨人员的现象。第二部分是关于社会救助流浪乞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得出结论。第三部分针对西安市流浪乞讨人员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发挥政府功能;将管理与救助做到有效的结合;建立分类救助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将社会救助与福利制度相结合,加快走出底层的误区,建立长期有效的机制。目 录
1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
1.1.1 选题背景 1
1.1.2 选题意义 1
1.2 国内外有关选题的研究动态 2
1.2.1 国外研究动态 2
1.2.2 国内研究动态 2
1.3 研究思路 2
1.4 研究方法 3
2 西安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4
2.1西安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
2.1.1救助的对象难以甄别 4
2.1.2救助管理制度不完善 4
2.1.3救助系统缺乏统筹管理,分割严重 5
2.2 西安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管理原因分析 5
2.2.1 救助主体与客体不明确导致社会救助混乱 5
2.2.2救助措施的缺陷导致社会救助难以标本兼治 6
2.2.3管理体制落后导致社会救助工作难以开展 6
3 西安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管理的对策 8
3.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乏统筹管理,分割严重 5
2.2 西安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管理原因分析 5
2.2.1 救助主体与客体不明确导致社会救助混乱 5
2.2.2救助措施的缺陷导致社会救助难以标本兼治 6
2.2.3管理体制落后导致社会救助工作难以开展 6
3 西安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管理的对策 8
3.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8
3.2 明确救助机构的职责 8
3.3 建立分类救助管理制度 9
3.4 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 10
3.5 将救助与社会福利制度相结合 10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在党的十七大中清楚地指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是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把社会保险和其他福利为基础,作为救助管理的重点,如基本医疗慈善机构,使社会保障体系更快地完善。直到2012年底,中国1880服务救助站提供总共221.7万人。这可以充分证明,经过多年的时间,这些措施有明显的影响,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流浪乞讨在社会救助的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问题,如过多的重复救援现象;缺乏资金等等,在减压站面临的问题,但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改善民生、加快建设社会,我们必须尽快克服这个问题。
1.1.2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广泛的提高。然而,不得不引起重视的是:社会上还存在着不少的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符合历史渊源及社会发展需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一部分。随着“一带一路”计划的实施,西安市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又近了一步。解决好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办法,不仅有助于提高西安的城市形象,更是和谐社会“中国梦”的重要体现,从而使得人人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幸福生活,让流浪乞讨人员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有利于完善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制度。
(2)实际意义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是一个流动的群体,具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存在着不安的因素和隐患。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救助可以总结以下三点:第一、保障公民的基本的生存权。我国宪法明确规定,要尊重公民的人格和尊严。对弱势群体进行救助,是具体表现之一。第二、发挥政府应有的作用。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基本宗旨,政府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流浪乞讨人员的利益实现需要政府有所作为,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弱势群体。第三、促进社会的稳定,利于城市管理工作。城市乞丐流动性较大,隐藏在这类人群中的犯罪活动比较多,是社会一大隐患。因此,政府的救助非常必要,合理的分配资源,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是一项很重要的措施。
1.2 国内外有关选题的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流浪乞讨人员都有着不一样的称谓,“例如“乞丐”、“流浪人员”等等,虽然称谓不一样,但这些人都有着相同的特点,即没有固定收入,四处流浪,以乞讨的方式来进行生活[1]”。“英国和美国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控制非常严重[2]”。传统观念根据区分不同类型的劳动能力,失去工作能力的穷人是值得同情和帮助,但有劳动能力的人民却不值得同情。“解决流浪人口的问题的传统方法是逮捕或驱逐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但是这种法律在1970年代被法院推翻。从那时起,一些美国城市采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赶走。因此,要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提供社会救助[3]”。当然,英国社会就如何在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人权同时维护公共利益这一问题并没有达成一致。“与此同时,美国社会开始对乞讨流浪人口抱以同情的态度,但犯罪率的上升使得美国社会开始从新审视着一问题[4]”。
1.2.2 国内研究动态
针对流浪人员救助办法,众多学者做出了不懈的研究。建国初期,针对国民党的散兵游勇、妓女、吸毒者及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保障问题,教养救助登上了历史舞台。“l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开展教养工作,统一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救济,对其进行教育改造[5]”。生产教养院对他们实行教育、挽救、改造相结合的方针,教育感化第一,生产劳动第二。在严格管理下,通过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文化技术教育和劳动锻炼,促使上述人员改过自新,培养劳动观念,学会生产技能。“我国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从2003年才正式开始实施这一政策的,2003年3月,在广州工作的孙志刚因为没有携带任何证件,而被派出所送到广州的“三无”人员中转站[6]”。“3月18日,因为称自己有病,孙志刚被送往市卫生部门进行诊治[7]”。3月20日,孙志刚死于这家救治站,事后经过法医鉴定,为大面积软组织损伤,年仅27岁。“随后,随着媒体的曝光,我国调整了原有的制度,一些全新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中国流浪人员的救治框架正式建立起来[8]”。
1.3 研究思路
本人在研究西安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管理对策研究的基础上,回顾我国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变迁历史,运用观察法、面谈法等方法收集有关西安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管理对策的资料,结合政府和个人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实际情况,分析西安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政策,并在救助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的方案。
1.4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844.html
1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
1.1.1 选题背景 1
1.1.2 选题意义 1
1.2 国内外有关选题的研究动态 2
1.2.1 国外研究动态 2
1.2.2 国内研究动态 2
1.3 研究思路 2
1.4 研究方法 3
2 西安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4
2.1西安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
2.1.1救助的对象难以甄别 4
2.1.2救助管理制度不完善 4
2.1.3救助系统缺乏统筹管理,分割严重 5
2.2 西安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管理原因分析 5
2.2.1 救助主体与客体不明确导致社会救助混乱 5
2.2.2救助措施的缺陷导致社会救助难以标本兼治 6
2.2.3管理体制落后导致社会救助工作难以开展 6
3 西安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管理的对策 8
3.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乏统筹管理,分割严重 5
2.2 西安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管理原因分析 5
2.2.1 救助主体与客体不明确导致社会救助混乱 5
2.2.2救助措施的缺陷导致社会救助难以标本兼治 6
2.2.3管理体制落后导致社会救助工作难以开展 6
3 西安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管理的对策 8
3.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8
3.2 明确救助机构的职责 8
3.3 建立分类救助管理制度 9
3.4 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 10
3.5 将救助与社会福利制度相结合 10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在党的十七大中清楚地指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是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把社会保险和其他福利为基础,作为救助管理的重点,如基本医疗慈善机构,使社会保障体系更快地完善。直到2012年底,中国1880服务救助站提供总共221.7万人。这可以充分证明,经过多年的时间,这些措施有明显的影响,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流浪乞讨在社会救助的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问题,如过多的重复救援现象;缺乏资金等等,在减压站面临的问题,但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改善民生、加快建设社会,我们必须尽快克服这个问题。
1.1.2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广泛的提高。然而,不得不引起重视的是:社会上还存在着不少的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符合历史渊源及社会发展需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一部分。随着“一带一路”计划的实施,西安市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又近了一步。解决好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办法,不仅有助于提高西安的城市形象,更是和谐社会“中国梦”的重要体现,从而使得人人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幸福生活,让流浪乞讨人员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有利于完善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制度。
(2)实际意义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是一个流动的群体,具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存在着不安的因素和隐患。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救助可以总结以下三点:第一、保障公民的基本的生存权。我国宪法明确规定,要尊重公民的人格和尊严。对弱势群体进行救助,是具体表现之一。第二、发挥政府应有的作用。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基本宗旨,政府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流浪乞讨人员的利益实现需要政府有所作为,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弱势群体。第三、促进社会的稳定,利于城市管理工作。城市乞丐流动性较大,隐藏在这类人群中的犯罪活动比较多,是社会一大隐患。因此,政府的救助非常必要,合理的分配资源,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是一项很重要的措施。
1.2 国内外有关选题的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流浪乞讨人员都有着不一样的称谓,“例如“乞丐”、“流浪人员”等等,虽然称谓不一样,但这些人都有着相同的特点,即没有固定收入,四处流浪,以乞讨的方式来进行生活[1]”。“英国和美国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控制非常严重[2]”。传统观念根据区分不同类型的劳动能力,失去工作能力的穷人是值得同情和帮助,但有劳动能力的人民却不值得同情。“解决流浪人口的问题的传统方法是逮捕或驱逐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但是这种法律在1970年代被法院推翻。从那时起,一些美国城市采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赶走。因此,要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提供社会救助[3]”。当然,英国社会就如何在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人权同时维护公共利益这一问题并没有达成一致。“与此同时,美国社会开始对乞讨流浪人口抱以同情的态度,但犯罪率的上升使得美国社会开始从新审视着一问题[4]”。
1.2.2 国内研究动态
针对流浪人员救助办法,众多学者做出了不懈的研究。建国初期,针对国民党的散兵游勇、妓女、吸毒者及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保障问题,教养救助登上了历史舞台。“l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开展教养工作,统一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救济,对其进行教育改造[5]”。生产教养院对他们实行教育、挽救、改造相结合的方针,教育感化第一,生产劳动第二。在严格管理下,通过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文化技术教育和劳动锻炼,促使上述人员改过自新,培养劳动观念,学会生产技能。“我国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从2003年才正式开始实施这一政策的,2003年3月,在广州工作的孙志刚因为没有携带任何证件,而被派出所送到广州的“三无”人员中转站[6]”。“3月18日,因为称自己有病,孙志刚被送往市卫生部门进行诊治[7]”。3月20日,孙志刚死于这家救治站,事后经过法医鉴定,为大面积软组织损伤,年仅27岁。“随后,随着媒体的曝光,我国调整了原有的制度,一些全新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中国流浪人员的救治框架正式建立起来[8]”。
1.3 研究思路
本人在研究西安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管理对策研究的基础上,回顾我国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变迁历史,运用观察法、面谈法等方法收集有关西安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管理对策的资料,结合政府和个人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实际情况,分析西安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政策,并在救助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的方案。
1.4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