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货币性薪酬在提高员工工作生活质量中的运用
目 录
1 引言1
2 相关理论 1
2.1 工作生活质量相关理论 1
2.1.1 工作生活质量内涵 1
2.1.2 工作生活质量的维度 2
2.1.3 工作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2
2.2 非货币性薪酬相关理论3
2.2.1 非货币性薪酬的内涵和维度3
2.2.2 非货币性薪酬的特点4
3 非货币性薪酬对我国企业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具体影响分析5
3.1 领导者的认可和赞许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5
3.2 良好的晋升通道和发展空间不可或缺6
3.3 物质与超物质的满足及帮助日益重要7
3.4 保持员工身心健康是提高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基础及根本性保障8
4 非货币性薪酬在提高员工工作生活质量中的运用策略10
4.1 领导者要与员工加强交流,不吝赞许10
4.2 为有需求的员工提供合理可行的晋升发展空间和渠道10
4.3 企业要建立更加完善的薪酬福利制度11
4.4 为员工提供并真正落实员工的休息时间11
结论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15
1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知识的载体,人才在经济生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以人为本的管理趋势得到了长足增长。而工作生活质量就是人本管理思想的一种体现。工作生活质量这一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国外学者及管理者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分析。与此同时,我国学者及企业家们对工作生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质量的关注也日益增加,同样出现了对其内涵定义,结构维度及测评指标体系等的相关研究,但总体上来说,我国对工作生活质量的研究及应用仍处在初级阶段上,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及框架。而目前,由于市场经济而愈发激烈的竞争,工作压力过大及工作超负荷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从而出现了诸如“过劳死”、“富士康十三跳”等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警觉,所以越来越多的员工开始追求更高的工作与生活品质。与此同时,组织作为一个单独的“有机体”,对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与发展也有自己的诉求,同样渴望以更加良好的组织文化及形象,更高的效率与效益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成了不仅是员工,还有组织,最为急迫的需求[1]。而通过对非货币性薪酬的研究分析及运用,应该可以为我们解决当前的问题提供可行的方案。
2 相关理论
2.1 工作生活质量相关理论
2.1.1 工作生活质量内涵
工作生活质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的芝加哥霍桑工厂所领导主持的“霍桑实验”。早在上世纪70年代在纽约就召开了关于工作生活质量的国际会议,并成立了工作生活质量国际委员会来协调和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
但是关于工作生活质量的内涵,学术界至今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工作生活质量是一种管理理念,是组织想要去尽量所达到的目标,并体现着对人尊严的尊重的一种经营哲学,亦或是对员工、工作以及组织构建和谐关系的一种思考方式[2]。还有学者是将工作生活质量看做一种感觉,认为工作生活质量是员工对工作的反应,特别是指与工作满意度、心理健康以及安全相关的个人结果,并受物理工作环境、薪酬机制、工作内容、职业发展机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3]。对于工作生活质量的定性还有一种,就是认为其是一种行为,主要是由美国职业培训与开发委员提出的,它将工作生活质量定义为使该组织中各个级别的成员积极地参与营造组织环境、塑造组织模式、产生组织成果的一个过程。
2.1.2 工作生活质量的维度
工作生活质量主要可以概括为四个维度。第一是员工维度,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这属于最低层次的需求,主要包括竞争性的薪酬水平、福利待遇和工作的物理环境等员工生理和心理安全的需求;第二个是工作维度,表示工作本身的特性、工作的意义、工作成长、工作压力以及由工作带来的尊重等工作内在的所有方面;第三个是组织维度,在企业里,员工不仅对工作的特性和意义有很高的期望,更希望组织给他们带来的是合理的组织结构、和谐的组织文化、组织公平、民主的领导风格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些更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最后一个是社会维度,决定了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企业的社会形象、社会支持、企业的社会价值、工作家庭平衡等四个方面[4]。
组织维度还可以划分为组织能力、组织绩效、组织氛围和组织形象这四个更为细致的维度。组织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对资源进行配置、整合与重组,以应对市场变化和达成组织目标的能力,这种能力由管理能力、学习能力、业务能力及变革创新能力组成,组织能力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是企业内部所有能够组织起来的人的技能及物质设备的集合,是推动现代工业企业不断进步发展的不竭的核心力量;组织绩效是指组织在一段时期内体现出的工作效率、工作结果以及适应未来变化的行为能力;组织氛围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内部环境的知觉与感知,主要体现在组织支持、组织公平性、管理风格、决策参与度、员工归属感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是基于成员对组织工作环境的认识并影响成员行为或动机的一整套组织特性;组织形象是对企业或组织生命整体独特本性的体现和表达,是企业独有的体力、智力和情感的组合,更预示了企业及组织的潜力和命运。面对维度和评价指标的细致,我们就可以有多样化的提高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方法[5]。
2.1.3 工作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有很多事物会对工作生活质量造成影响,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环境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自然环境而孤立存在,自然环境条件是个人生存的基础;个人健康在很大程度上更是依赖于他的生存环境,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能够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而恶劣的工作生活环境则会对员工的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工作生活质量有着深刻影响。
2)经济因素。随着经济发展,高技能、高工资的工作职位正不断增加,对个人来说,获得高工作报酬和社会保障的机会也必然得到了增加,这对提高自身的工作生活质量有着不小的积极作用。同时,人们获得商品和服务的渠道更加通畅,选择渠道及商品样式增加,费用降低,能够使个人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3)技术因素。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个人生活条件,更改进了个人的工作生活方式,简便了获得所需信息的方式,使人们获得教育的机会增加,有利于员工自我不断学习进步,提高自身知识等级和能力,从而为获得更好地工作生活质量奠定基础;同时技术因素还进一步改善了人们的工作时间、方式和场所,对提高工作生活质量也有着极大作用。
4)思想文化因素。对个体而言,驱使其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不易改变,所以不同员工的多样性需求是企业在提高员工工作生活质量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重要环节,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维的不断进步,员工自身的需求层次也会不断改变提高,如果企业不能够灵活改变策略,这将极大地影响员工对其工作生活质量的感受[6]。
1 引言1
2 相关理论 1
2.1 工作生活质量相关理论 1
2.1.1 工作生活质量内涵 1
2.1.2 工作生活质量的维度 2
2.1.3 工作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2
2.2 非货币性薪酬相关理论3
2.2.1 非货币性薪酬的内涵和维度3
2.2.2 非货币性薪酬的特点4
3 非货币性薪酬对我国企业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具体影响分析5
3.1 领导者的认可和赞许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5
3.2 良好的晋升通道和发展空间不可或缺6
3.3 物质与超物质的满足及帮助日益重要7
3.4 保持员工身心健康是提高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基础及根本性保障8
4 非货币性薪酬在提高员工工作生活质量中的运用策略10
4.1 领导者要与员工加强交流,不吝赞许10
4.2 为有需求的员工提供合理可行的晋升发展空间和渠道10
4.3 企业要建立更加完善的薪酬福利制度11
4.4 为员工提供并真正落实员工的休息时间11
结论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15
1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知识的载体,人才在经济生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以人为本的管理趋势得到了长足增长。而工作生活质量就是人本管理思想的一种体现。工作生活质量这一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国外学者及管理者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分析。与此同时,我国学者及企业家们对工作生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质量的关注也日益增加,同样出现了对其内涵定义,结构维度及测评指标体系等的相关研究,但总体上来说,我国对工作生活质量的研究及应用仍处在初级阶段上,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及框架。而目前,由于市场经济而愈发激烈的竞争,工作压力过大及工作超负荷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从而出现了诸如“过劳死”、“富士康十三跳”等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警觉,所以越来越多的员工开始追求更高的工作与生活品质。与此同时,组织作为一个单独的“有机体”,对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与发展也有自己的诉求,同样渴望以更加良好的组织文化及形象,更高的效率与效益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成了不仅是员工,还有组织,最为急迫的需求[1]。而通过对非货币性薪酬的研究分析及运用,应该可以为我们解决当前的问题提供可行的方案。
2 相关理论
2.1 工作生活质量相关理论
2.1.1 工作生活质量内涵
工作生活质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的芝加哥霍桑工厂所领导主持的“霍桑实验”。早在上世纪70年代在纽约就召开了关于工作生活质量的国际会议,并成立了工作生活质量国际委员会来协调和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
但是关于工作生活质量的内涵,学术界至今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工作生活质量是一种管理理念,是组织想要去尽量所达到的目标,并体现着对人尊严的尊重的一种经营哲学,亦或是对员工、工作以及组织构建和谐关系的一种思考方式[2]。还有学者是将工作生活质量看做一种感觉,认为工作生活质量是员工对工作的反应,特别是指与工作满意度、心理健康以及安全相关的个人结果,并受物理工作环境、薪酬机制、工作内容、职业发展机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3]。对于工作生活质量的定性还有一种,就是认为其是一种行为,主要是由美国职业培训与开发委员提出的,它将工作生活质量定义为使该组织中各个级别的成员积极地参与营造组织环境、塑造组织模式、产生组织成果的一个过程。
2.1.2 工作生活质量的维度
工作生活质量主要可以概括为四个维度。第一是员工维度,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这属于最低层次的需求,主要包括竞争性的薪酬水平、福利待遇和工作的物理环境等员工生理和心理安全的需求;第二个是工作维度,表示工作本身的特性、工作的意义、工作成长、工作压力以及由工作带来的尊重等工作内在的所有方面;第三个是组织维度,在企业里,员工不仅对工作的特性和意义有很高的期望,更希望组织给他们带来的是合理的组织结构、和谐的组织文化、组织公平、民主的领导风格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些更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最后一个是社会维度,决定了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企业的社会形象、社会支持、企业的社会价值、工作家庭平衡等四个方面[4]。
组织维度还可以划分为组织能力、组织绩效、组织氛围和组织形象这四个更为细致的维度。组织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对资源进行配置、整合与重组,以应对市场变化和达成组织目标的能力,这种能力由管理能力、学习能力、业务能力及变革创新能力组成,组织能力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是企业内部所有能够组织起来的人的技能及物质设备的集合,是推动现代工业企业不断进步发展的不竭的核心力量;组织绩效是指组织在一段时期内体现出的工作效率、工作结果以及适应未来变化的行为能力;组织氛围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内部环境的知觉与感知,主要体现在组织支持、组织公平性、管理风格、决策参与度、员工归属感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是基于成员对组织工作环境的认识并影响成员行为或动机的一整套组织特性;组织形象是对企业或组织生命整体独特本性的体现和表达,是企业独有的体力、智力和情感的组合,更预示了企业及组织的潜力和命运。面对维度和评价指标的细致,我们就可以有多样化的提高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方法[5]。
2.1.3 工作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有很多事物会对工作生活质量造成影响,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环境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自然环境而孤立存在,自然环境条件是个人生存的基础;个人健康在很大程度上更是依赖于他的生存环境,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能够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而恶劣的工作生活环境则会对员工的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工作生活质量有着深刻影响。
2)经济因素。随着经济发展,高技能、高工资的工作职位正不断增加,对个人来说,获得高工作报酬和社会保障的机会也必然得到了增加,这对提高自身的工作生活质量有着不小的积极作用。同时,人们获得商品和服务的渠道更加通畅,选择渠道及商品样式增加,费用降低,能够使个人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3)技术因素。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个人生活条件,更改进了个人的工作生活方式,简便了获得所需信息的方式,使人们获得教育的机会增加,有利于员工自我不断学习进步,提高自身知识等级和能力,从而为获得更好地工作生活质量奠定基础;同时技术因素还进一步改善了人们的工作时间、方式和场所,对提高工作生活质量也有着极大作用。
4)思想文化因素。对个体而言,驱使其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不易改变,所以不同员工的多样性需求是企业在提高员工工作生活质量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重要环节,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维的不断进步,员工自身的需求层次也会不断改变提高,如果企业不能够灵活改变策略,这将极大地影响员工对其工作生活质量的感受[6]。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1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