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的就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研究(附件)

摘 要大学生就业问题近年来日益严峻,很多大学生被就业问题所困扰,由就业问题所产生的就业压力也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本研究在国内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和不同的应对方式,分析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差异,希望为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提出一定对策,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The Study on Job-Hunting stress and Coping styles abou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tudents ----Taking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Student majoring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Gu Zhanhao Tutor Jiao Lingjia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the revolution of the employment system, the Job-Hunting stress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increased and it makes great influ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it aroused the concern of many scholars as the main source of the stress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former studies, open-ended investigation and counseling of experts, we compile a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about employment pressure for Chinese undergraduates and trying to figure out the different source and its coping style of The Job-Hunt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ing stress. After that ,we woul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Job-Hunting stres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Coping Style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releasing the Job-Hunting stress of College Students.一、文献回顾(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相关研究1、压力和就业压力的概念2、就业压力的研究现状(二)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1、应对方式和就业压力的应对方式的概念应对方式是个体在面对压力时,选择各种方式来缓解自身的压力。[9]。就业压力的应对方式是大学生在毕业面临就业时,采用多种方式来缓解自身的就业压力。大学生面对不同的就业情况,其产生的就业压力有区别,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也有很大差异。就业压力的应对方式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行为,解除或者缓解就业压力。[5]2、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的研究现状 对于就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国内外的研究者编制过很多问卷。陈宇红、江光荣(2005)编制过问卷《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测量大学生就业压力得来源和应对方式的特点。[3]郑凯的问卷包括基本信息、就业压力源、测量压力强度。[2]测量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和压力的强度,更加细化。陈曼蓉采用的是匿名式自填问卷,共有四部分组成个人基本资料、就业压力的应对方式、个性倾向性量表、自信程度与自我效能量表。 [15]大学生选择应付就业压力的方式,家庭的差异也有很大的影响,不同家庭的学生对于就业压力的应对方式差异较大,一般家庭健全和谐的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能够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应对方式,而家庭出现问题的学生,在求职时压力更大,更加不自信,更偏向于采取消极逃避的应对方式。[5]根据舒晓丽的研究,性别的差异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有一定影响,不同性别大学生采取的应对方式也有差异。研究发现,男性相对于女生更多的采取理性应对的方式,女性则更加情绪化。 [16]女性由于身体上的劣势,男性相比于女性有更大的就业优势。[16] 因此更多的企业愿意选择男性员工,这样的就业歧视对于女性造成了一定的就业压力。不同大学生对于工作地点的选择也有要求,选择乡镇农村等地点工作的学生占比较小,这样造成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竞争非常激烈,从而加重了就业压力。岗位要求的压力,许多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选择有经验的求职者,而应届生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如果大学生没有实习经历或者工作经验,则会较难就业,从而产生就业压力。[6]二、研究设计(一)研究目标(二)研究假设(三)研究内容(四)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大学本科一到四年级的在校生。(五)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法和问卷测量法,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六)研究步骤 第一步:文献研究。结合以往的研究结果,为本研究提供方向,确定本研究的特点并做针对性部署。 第四步:数据分析。对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和应对方式特点,分析不同群体对于就业压力和应对方式的影响。三、实证研究方法(一)调查过程人口学变量计数列 N %您的年级大三及以下2228.9%大四5471.1%性别男2127.6%女5572.4%家庭经济状况(年收入)50000及以下2127.6%50000-1000002836.8%100000-2000002026.3%200000及以上79.2%未来就业区域选择(北上广深一线城市)选中3242.1%未来就业区域选择(南京杭州武汉天津厦门等经济发达的二线城市)选中5775.0%未来就业区域选择(普通的地级市或者县级市)选中1621.1%未来就业区域选择(乡镇)选中22.6%采用SPSS19进行数据分析。在年级方面,大四毕业生占比71.1%,大三及以下占比28.9%,大四学生直接面临就业压力,因此大四学生占比高有助于提升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在性别方面,男生占比27.6%,女生占比72.4%,基本符合大学的男女比例。家庭经济情况方面,家庭年收入50000及以下占比27.6%,50000-100000占比36.8%,100000-200000占比26.3%,200000及以上占比9.2%,不同家庭经济情况的学生都占有一定比例,有助于家庭情况对于学生就业压力的比较分析。在就业区域方面,选择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就业的学生占比42.1%,选择南京、杭州、武汉、天津、厦门等经济发达的二线城市的学生占比75%,选择普通的地级市或者县级市的学生占比21.1%,选择乡镇就业的学生占比仅2.6%,前三者的数据较为丰富,选择乡镇就业的学生比例过小,因此分析时需要考虑样本过小的问题。(二)测量的工具 1.编制问卷分析变量和维度A、人口学变量人口学变量包含年级、性别、家庭经济状况、就业状态、未来就业区域选择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不同年级对于就业压力的感受差别较大,因此本研究将年级区分为大四毕业生和大三及以下两个层次,其中大四毕业生对于就业压力感受最明确,故做重点分析。男女不同性别对于就业压力的感受不同,可将主客观的原因区分研究。就业状态是想验证大学生就业压力是否与现今就业状态有关。本研究还增设了未来就业区域选择的选项,将国内的城市分为四个等级(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南京杭州武汉天津厦门等经济发达的二线城市、普通的地级市或者县级市、乡镇)。最后本研究还希望验证大学期间担任学生干部对于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影响。B、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a、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社会总体的就业情况对大学生产生的压力,包括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企业对大学生素质和学历的要求、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等。b、学校的影响c、父母的影响父母是指家长对于学生找工作的压力,如父母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期望学生考公务员而非去企业工作等,都会造成学生的就业压力。d、个人素质个人素质是指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学校里学习的主要是理论知识,且在大四就业时,很多学生对于之前学习过的课程有较大程度的遗忘;学校实践的课程较少,学生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岗位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只能自己联系企业实习来积累经验。f、岗位要求g、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是指学校为解决学生的就业疑难问题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的就业压力进行疏导缓解,提高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等。C、就业压力的应对方式就业压力的应付方式问卷题目是在解亚宁的“简易应付方式问卷”基础上编制而成总结经验积极主动应对,寻求他人的帮助,压抑自身,消极逃避等方式。共9道试题,每道题四种选择不采用、偶尔采用、有时采用和经常采用。以上应对方式可以归结为两种状态积极应对和消极逃避。1至5题是讨论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应对就业压力,后4题为消极逃避就业压力。(2)编写问卷(3)修改定稿四、实证研究结果(二)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基本状况1.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基本状况表2 预测样本基本资料计数列 N %您的年级大三及以下2228.9%大四5471.1%性别男2127.6%女5572.4%表3 大学生各个就业压力源的基本状况均值 标准差 排序 社会3.3246 .72413 1 学校3.0592.80815 4 父母2.4079.76468 7 个人素质2.5592.53866 6 3.11 1.014 3 岗位要求3.1974.88347 2 就业指导2.63.892 5总的压力2.8979 .538112.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基本状况 根据问卷分析就业压力的应对状况,计算均值和标准差,将大学生对就业压力的应对方式总结为两种积极应对和消逃避。结果见表4。N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积极应对761.40 4.002.8553.54709消极逃避 76 1.25 3.25 2.1151 .432901.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对比研究考虑到大三及以下的学生对于就业压力感受不够深,因此将四个年级的大学生分为毕业生和大三及以下两个部分,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5。表5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应对方式的对比研究您的年级社会学校父母自身素质岗位要求就业指导积极应对消极逃避大三及以下均值3.24243.02272.47732.57582.95453.13642.90912.60912.1477标准差.69907.66328.82343.57673.89853.75879.68376.56053.49195大四均值3.35803.07412.37962.55253.16673.22222.51852.95562.1019标准差.73787.86552.74565.527871.05955.93499.94651.51347.41070t-.629-.250.502.170-.825-.3821.755-2.598.417sig..825.131.536.880.234.225.015.320.1452.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应对方式的对比研究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应对方式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6。表6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应对方式的对比研究性别社会学校父母自身素质岗位要求就业指导积极应对消极逃避男均值3.34923.30952.33332.54763.09093.23812.57142.79052.0714标准差.57229.84374.79582.41547.65465.83095.81064.61474.42678女均值3.31522.96362.43642.56363.14293.18182.65452.88002.1318标准差.77888.78087.75801.582221.12666.90964.92733.52295.43794t.1821.689-.523-.115.198.247-.361-.635-.541sig..228.468.971.174.002.622.422.844.698 3.不同家庭经济情况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应对方式的对比研究对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应对方式的得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见表7。表7 不同家庭经济情况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应对方式的对比研究家庭经济状况(年收入)社会学校父母自身素质岗位要求就业指导积极应对消极逃避50000及以下均值3.38102.97622.61902.50003.28573.38102.71432.91432.2262标准差.79082.85843.80475.67082.783761.02353.90238.45419.5640550000-100000均值3.35713.03572.39292.67263.07143.00002.53572.80712.0625标准差.75320.76894.76203.416931.08623.92296.88117.60487.35762100000-200000均值3.38333.12502.32502.42503.05003.20002.60002.92002.0875标准差.65136.74118.78262.544711.14593.63660.99472.57087.41577200000及以上均值2.85713.21432.07142.66672.85713.42862.85712.68572.0714标准差.539451.11270.53452.509181.06904.88641.69007.55205.31339F1.477.532.0011.88710.496.245.652.039.152sig..228.468.971.174.002.622.422.844.6984.不同就业区域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应对方式的对比研究对不同就业区域的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应对方式进行分析,结果见表8.表8 不同就业区域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应对方式的对比研究社会学校父母自身素质岗位要求就业指导积极应对消极逃避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均值3.15633.09382.34382.59383.00003.17192.50002.85631.9688标准差.69810.82733.74528.563111.01600.86704.98374.55934.46120方差.487.684.555.3171.032.752.968.313.213南京杭州武汉天津厦门等经济发达的二线城市均值3.33923.05262.40352.60233.24563.17542.68422.85612.1272标准差.74666.82745.71613.542591.05696.92819.88958.54084.44351方差.558.685.513.2941.117.862.791.293.197未来就业区域选择(普通的地级市或者县级市)均值3.52083.31252.56252.61463.12503.28132.50002.87502.2344标准差.80709.91059.79320.56673.88506.94813.73030.60608.26566方差.651.829.629.321.783.899.533.367.071乡镇均值3.33333.75002.50002.50002.50003.00003.00002.70002.3750标准差.000001.060662.12132.47140.70711.707111.41421.70711.53033方差.0001.1254.500.222.500.5002.000.500.281表9 大学生对于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区域选择 N 均值未来就业区域选择(北上广深一线城市)76.42未来就业区域选择(南京杭州武汉天津厦门等经济发达的二线城市)76.75未来就业区域选择(普通的地级市或者县级市)76.21未来就业区域选择(乡镇) 76 .03由表8、表9可知,不同就业区域的选择不同,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有较为明显的影响,选择普通地级市和县级市的大学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显著大于一二线城市就业的学生,主要表现在社会、学校、父母三个维度。由于选择乡镇就业的学生比例过小,不参与比较。5.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对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应对方式的对比研究对担任学生干部和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应对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见表10。表10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对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应对方式的对比研究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社会学校父母自身素质岗位要求就业指导积极应对消极逃避是均值3.33922.98252.50882.49712.50533.19302.57892.94042.1140标准差.77534.82897.71646.569121.02964.91004.86494.54768.45334不是均值3.28073.28952.10532.74563.10533.21052.78952.60003.1184标准差.55847.71328.84293.39035.99413.82185.97633.47140.37609t.153.863.961.135.639.396.647.601.258sig..303-1.4442.033-1.766.000-.074-.8902.424-.038五、结论与讨论 其次是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非常讲究实践经验的岗位,学校里学习的理论知识与企业中的实践运用脱节严重,学生需要重新学习管理实践甚至社交,难以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企业也要花费大量精力来培训新员工,高昂的培训成本使得很多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较为苛刻,学历和工作经验缺一不可。排在后面三位的影响因素分别是就业指导、个人素质和父母。就业压力的排名说明学校应该利用各种渠道为学生创造类似工作的环境,既要学习理论的管理知识,也要开设实际应用的实践课程,锻炼学生与人沟通、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在大一的时候就应该开设此类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特点,增强抗压能力勇敢面对挑战。1.年级差异2.性别差异3.家庭经济状况差异4.就业区域的差异根据问卷的结果可知,大部分大学的学生选择在一线和二线经济发达的城市就业,选择普通城市和乡镇就业的学生只占少数,且不同就业区域的大学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差异较为明显。选择普通地级市和县级市的大学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显著大于一二线城市就业的学生,主要表现在社会、学校、父母三个维度吗,这与预期有一定差异,选择普通城市就业的学生就业压力要大于北上广和南京杭州天津等一二线发达城市。本研究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是一二线发达城市有更多大型企业和可供选择的岗位,选拔过程也更加正规公平,普通城市的薪酬待遇水平无法匹配学生的心理预期,学生对找到的工作不满意;(2)是学生还未毕业,没有感受到一二线城市的生活消费压力,薪酬水平高的背后是更加沉重的生活压力,因此若此后继续研究就业压力,应该考虑已毕业工作的学生。5.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的差异学生干部是学生在校园中锻炼社交能力和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渠道,人力资源管理作为非常看重实践经验和社交能力的岗位,从是否但任学生干部能够看出学生的素质。本研究发现,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和非学生干部感受到的压力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自身素质这个方面,学生干部会有更多自信,感受到更少的就业压力。结合本次调查的结果,学校和学生应该更加重视就业问题,做好应对措施。学校应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使学生了解现实的社会,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缩短毕业后的适应期。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到学以致用,尽量多的走出校园,利用空余时间实习、积累社会经验,这样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致谢参考文献[1]Selye,Hans. Stress without Distress[M].New American library,1975[2]郑凯文. 硕士生就业压力研究[D].湖南大学,2008.[3]R. S. Lazarus, Folkman.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M].New York: Springer, 1984[4]李胜强,李虹,金蕾莅.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类型及分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02:71-76+82.[5]Coyne J. C. Social factors and psycholopathology: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process[J].Annual Review Psychology,1991,4[6]陈俊. 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8[7]舒晓丽. 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源、应付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8]罗繁荣. 大学生就业压力、职业成熟度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9]陈宇红. 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10]Skinner,E.A..Perceived control,motivation and coping[J].Thousand oaks,1995[11]Eisenberg, Fabes, Guthrie .Coping with Stress:The roles of regul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J. N. Sandler&S .A. wolchik(Eds),Handbook of childrens coping with common stressors[M],linking theor5-,research,and intervention,1997,41-70[12]Compas,B. E..Coping with stress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Problems,Progress,and Potential in Theor and Research[J].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1,Vo1.127,No.l,87-127[13]Covallo, W.R. Stress&Health[M].Sage publisher,Inc, 1997[14]尹训红,段剑伟. 结构性失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应对研究[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05:86-90.[15]陈曼蓉,张欢华.职业选择中的心理应对及其影响因素 以F大学硕士研究生样本为例[J]. 社会,2005,02:157-183.[16]戴可,李丹丹. 大学生就业压力源和应对方式性别差异分析[J].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63-65.[17]张林,车文博,黎兵. 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 心理科学,2005,01:36-41.[18]杜天骄,于娜. 医学生就业压力、应付方式与情绪状态的关系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0):3-4.[20]姚先国,陈凌.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压力分流[J]. 学术月刊,1999,(11):14-19.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1
一、文献回顾1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相关研究1
1.压力和就业压力的概念1
2.就业压力的研究现状2
(二)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2 1.应对方式和就业压力的应对方式的概念2
2.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的研究现状2
二、研究设计2
(一)研究目标2(一)研究假设3
(一)研究内容3
(一)研究对象3
(一)研究方法3
(一)研究步骤3
三、实证研究方法3
(一)调查过程3(二)测量的工具4
1.编制问卷4
(1)分析维度4
(2)编写问卷5
(3)修改定稿5
四、实证研究结果5
1.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基本状况5
2.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基本状况6
1.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对比研究6
2.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应对方式的对比研究7
3. 不同家庭经济情况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应对方式的对比研究7
4. 不同就业区域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应对方式的对比研究8
5.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对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应对方式的对比研究8
五、结论与讨论9
1.年级差异10
2.性别差异10
3.家庭经济状况差异10
4.就业区域差异10
5.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差异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以大学为例
引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36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