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作搜寻中的新媒体渠道认知运用和效果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研究背景及概述1
(一)大学生就业的形势1
1.严峻的就业背景1
2.新媒体时代背景2
(二)新媒体就业渠道的概念界定2
二、新媒体渠道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3
(一)调查方法3
(二)调查对象3
三、新媒体就业渠道的研究结果分析4
(一)新媒体就业渠道的认知情况分析4
(二)新媒体就业渠道的运用情况分析5
1.渠道运用范围分析5
2.渠道运用原因分析5
3.渠道功能模块的运用分析7
(三)新媒体就业渠道的效用分析7
1.新媒体就业渠道的评价分析7
2.新媒体就业渠道的满意程度分析9
3.新媒体就业渠道的前景分析9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附录A 新媒体就业渠道的访谈提纲(主管篇)12
附录B 新媒体就业渠道的访谈提纲(学生篇)13
表1 受访学生信息3
表2 受访主管信息3
表3 主管和大学生关于新媒体就业渠道的运用情况5
表4 主管和大学生对新媒体就业渠道的满意程度9
大学生工作搜寻中的新媒体渠道:认知、运用和效果
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服务得到了飞速发展,相关研究也很多,但大部分的研究内容都围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供需形势、传统就业方式的选择、就业影响因素、就业指导与政策等,研究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对新媒体平台的应用还比较少。其次,在研究方法方面,目前对就业平台的研究大多是基于理论角度,着重就业现象作出阐述,很少分析具体效用。在基于部分新媒体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将采取访谈法围绕新媒体就业渠道主题,开展对大学生及企业主管对该类渠道的认知、运用和效果实证研究。
一、 研究背景及文献概述
(一)大学生就业背景
1.严峻的就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业背景
大学生就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生产力水平、社会观念和科技力量飞速发展的今天,“严峻性”成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突出时代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巨大的就业基数。自1999年大学扩招后,2003年大学生毕业生就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1];2006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增幅达22%,随后2008年毕业生人数为559万人,2009年为611万人,至2010年后增势才有所缓和,达630余万人[2];但在保持缓速增长的趋势下,在2015年仍达到了毕业生为680.9万人的高额总量[2]。第二,是就业分布不平衡的问题。首先是就业地区分布不平衡,有调查发现毕业生的就业地区选择预期非常集中,北上广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为最吸引大学生的就业地区 [3]。其次是就业单位分布不平衡,有数据表明高校毕业生首选仍是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但也逐渐放眼其他选项,如用创业带动就业 [4],此外,“三支一扶”等大学生下乡人数也逐年提高,2008年至2012年到农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选聘名额由10万名增至20万,基层就业成为2010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新动向[2]。
2.新媒体时代背景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增长,“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成为全球新媒体发展的热点。所谓新媒体,是指以互联网、手机、各种户外电子媒体等为内容传输和现实终端的载体[5],在传播方式上,是以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为媒介的微传播形式,成为现代传播的主流方式。
大学生择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错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决定性因素[9],不论是针对就业基数庞大或是就业分布集中的问题解决,对大学生就业支持的关键还是落到如何促进大学生工作搜寻更迅捷、有效上来,即如何搭建或者选择更合适的就业桥梁,让大学生的“期望”尽可能高效地与相对应的企业需求实现呼应。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它催发了很多新媒体产业包括新兴就业途径和就业工具在内,极大改变了人们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它对以大学生为主的年轻人群体具有独特吸引力,也可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和行为。因此,为实现企业与学生之间真实高效的就业信息沟通,获得可靠的匹配认知,从而做出更科学理智的双向选择,对大学生和企业关于新媒体就业渠道认知、运用与效果展开研究的现实意义重大。
(二)新媒体就业渠道的概念界定
本文从工作搜寻中的新媒体就业渠道的分类、传播特点、模块功能进行分析,对新媒体就业渠道做出定义。
有部分学者通过研究新媒体就业渠道的传播特征来区分传统就业渠道。研究发现,新媒体可以实现一对多、多对一的点对点传播[11],具有传播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传播主体多样化、传播渠道的扁平化及传播行为的主动性、交互性和异步性[12]的特征。新媒体背景下,就业渠道也同样具备这些传播特点:1.求职者与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各类移动客户端等途径进行信息交流,而不仅限于传统就业渠道中的实地考察、电话咨询、书面汇报等手段,且新媒体技术在传播形式上更直观生动,可以集视听说于一体;2.任一就业相关主体,不论是政府、高校和企业等组织,还是求职者及其亲朋等个体,都能作为传播主体(自媒体)向外发射信息,而不仅限于传统就业渠道中新闻媒体作为单一的传播主体;3.各相关主体可以进行直接交流和互动,不需要第三方存在进行信息中转环节;4.新媒体就业渠道具备更丰富而集中的就业信息,求职者可以有较大自主选择能力对信息进行接收、筛选和创造,而不是在过去统一的传播口径中被动接受信息。
此外,徐昊翔以打造微信就业平台为例,对新媒体就业渠道的功能模块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分析,阐述了新媒体公众号后台强大的数据统计功能(包括群发图文消息分析、用户管理分析、接口调用分析和用户消息分析等)为用户的使用习惯等提供了数据支持和可能性,对此,徐还从就业信息模块、个性分析模块和数据统计模块出发提出了具体新媒体就业平台的打造方案[13],对新媒体就业渠道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34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