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本科生的就业观念及其成因研究以在宁高校应届生为例
高等教育现已进入大众化阶段,本科毕业生人数正逐年增加,每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总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95后”开始走出校园,进入职场,就业问题开始变得更为复杂。较之“80后”,甚至“90后”,“95后”普遍接受了义务教育,更早开始接触信息社会,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内外部因素共同造就了“95后”不一样的就业观,影响了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行为。在对南京高校200多名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重点对象访谈的基础上,总结出“95后”本科生现有的独特的就业观以及形成这些就业观念的原因。为企业招聘以及学校就业辅导工作提出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1
一、文献回顾2
(一)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的相关研究2
1.就业观的概念2
2.大学生就业观的演变和发展2
3.大学生就业观的研究现状2
(二)关于大学生就业观成因的相关研究2
1.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2
2.大学生就业观成因的研究现状3
二、研究设计3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3
(二)研究方法3
(三)研究对象4
(四)研究步骤4
三、实证结果分析4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4
(二)调查情况的分析5
1.“95后”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认知状况5
2.“95后”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理想目标5
3.“95后”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动机5
4.“95后”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6
5.“95后”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实现途径7
四、结果与讨论7
(一)“95后”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观念7
1.就业认知状况7
2.就业理想目标8
3.就业心理动机8
4.就业价值取向8
5.就业实现途径9
(二)形成“95后”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原因9
1.社会因素9
2.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校因素9
3.家庭因素10
4.个人因素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附录A 调查问卷11
“95后”本科生的就业观念及其成因研究
——以在宁高校应届生为例
引言
(一)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的相关研究
1.就业观的概念
就业观,即指导就业的观点。当前学术界关于就业观的定义并不存在特别大的分歧,普遍认为就业观就是人们在就业过程中所形成的或者持有的价值取向,是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认知、态度以及行为倾向。
大学生就业观就是大学生在学习以及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对于就业的稳定的认识,可以说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就业中的深层次反映。[1]
大学生就业观的演变和发展
大学生的就业观是随着社会大环境不断变化着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生的就业观即所谓的计划就业观,大学生的工作由国家统一分配,大学生并没有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直接导致当时的大学生缺少自主择业意识。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当时的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逐步树立了自主择业以及竞争就业的观念,但仍有着对政府依赖的态度,主要表现为倾向于在国有企业工作。随着中国越来越好地构建起了和谐社会,开始形成了以劳动力市场为主体,政府进行调控,学校推荐,企业和劳动者进行双向选择的和谐就业观,劳动者在这种环境下不断提升自己的劳动素质,通过良性竞争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2]
大学生就业观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的细分研究已经十分到位了,主要研究的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观是什么,大学生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就业观,就业观会对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等等。就所收集到的文献来看,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的角度去进行分析推导,对于大学生就业观的实证研究却比较少。不难看出,很多文章都是在描述现象,更多的是依赖于笔者的个人主观判断,较少学者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缺乏相关的数据支撑。在部分有数据统计的文章中,样本统计的量和范围也非常有限。所以大学生就业观的“理论”和实际上大学生所具有的就业观的“实践”之间仍就有较大的发掘空间,可以通过实证研究去发现。
(二)关于大学生就业观成因的相关研究
1.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
通过阅读文献看出学者主要是基于两种思路来研究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因素的,一种是综合研究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另一种是侧重研究某一类影响因素。
国外学者基本是以某以理论为视角,侧重于研究一类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舒尔茨[7]、贝克尔[8]等人联系人力资本,站在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就业观的成因,由于在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会受到政治、技术、经济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具有风险性,从而造成了大学生不同的就业观念。不少国外学者也从社会资本理论[9]、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10]、情绪智力理论[11]等角度去研究大学生就业观的成因。
将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归纳起来,可分为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四个方面。其中个人因素包括性别、技能、就业期望等,学校因素包括学校层次、学校地理位置、学校有关与就业的辅导等,家庭因素包括经济压力、家庭期望、家庭关系等,社会因素包括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舆论等。[12]
大学生就业观成因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于就业观成因的研究,从最初的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再到现在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研究方法越来越科学化。关于就业观成因的细分也已经很多,但是关于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即这些因素与大学生形成就业观的相关程度的研究却比较少。
同时,就业观总是具体的、现实的、变化的、有差异的,归根到底是个体的观念。不同时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总会在大学生的就业观上打下烙印,不同群体的大学生的就业观存在差异,且其生成原因也是不一样的。大学生的就业观还同自身的年龄、性别、知识等普遍关联,在一个大学生人生的不同阶段,其就业观也会发生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也是多种的。但通过整理文献来看,学者们对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因素的群体差异性的研究比较少,更多的是笼统地对大学生这一群体进行就业观成因的研究。
二、 研究设计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1
一、文献回顾2
(一)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的相关研究2
1.就业观的概念2
2.大学生就业观的演变和发展2
3.大学生就业观的研究现状2
(二)关于大学生就业观成因的相关研究2
1.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2
2.大学生就业观成因的研究现状3
二、研究设计3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3
(二)研究方法3
(三)研究对象4
(四)研究步骤4
三、实证结果分析4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4
(二)调查情况的分析5
1.“95后”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认知状况5
2.“95后”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理想目标5
3.“95后”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动机5
4.“95后”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6
5.“95后”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实现途径7
四、结果与讨论7
(一)“95后”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观念7
1.就业认知状况7
2.就业理想目标8
3.就业心理动机8
4.就业价值取向8
5.就业实现途径9
(二)形成“95后”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原因9
1.社会因素9
2.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校因素9
3.家庭因素10
4.个人因素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附录A 调查问卷11
“95后”本科生的就业观念及其成因研究
——以在宁高校应届生为例
引言
(一)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的相关研究
1.就业观的概念
就业观,即指导就业的观点。当前学术界关于就业观的定义并不存在特别大的分歧,普遍认为就业观就是人们在就业过程中所形成的或者持有的价值取向,是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认知、态度以及行为倾向。
大学生就业观就是大学生在学习以及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对于就业的稳定的认识,可以说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就业中的深层次反映。[1]
大学生就业观的演变和发展
大学生的就业观是随着社会大环境不断变化着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生的就业观即所谓的计划就业观,大学生的工作由国家统一分配,大学生并没有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直接导致当时的大学生缺少自主择业意识。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当时的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逐步树立了自主择业以及竞争就业的观念,但仍有着对政府依赖的态度,主要表现为倾向于在国有企业工作。随着中国越来越好地构建起了和谐社会,开始形成了以劳动力市场为主体,政府进行调控,学校推荐,企业和劳动者进行双向选择的和谐就业观,劳动者在这种环境下不断提升自己的劳动素质,通过良性竞争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2]
大学生就业观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的细分研究已经十分到位了,主要研究的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观是什么,大学生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就业观,就业观会对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等等。就所收集到的文献来看,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的角度去进行分析推导,对于大学生就业观的实证研究却比较少。不难看出,很多文章都是在描述现象,更多的是依赖于笔者的个人主观判断,较少学者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缺乏相关的数据支撑。在部分有数据统计的文章中,样本统计的量和范围也非常有限。所以大学生就业观的“理论”和实际上大学生所具有的就业观的“实践”之间仍就有较大的发掘空间,可以通过实证研究去发现。
(二)关于大学生就业观成因的相关研究
1.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
通过阅读文献看出学者主要是基于两种思路来研究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因素的,一种是综合研究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另一种是侧重研究某一类影响因素。
国外学者基本是以某以理论为视角,侧重于研究一类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舒尔茨[7]、贝克尔[8]等人联系人力资本,站在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就业观的成因,由于在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会受到政治、技术、经济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具有风险性,从而造成了大学生不同的就业观念。不少国外学者也从社会资本理论[9]、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10]、情绪智力理论[11]等角度去研究大学生就业观的成因。
将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归纳起来,可分为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四个方面。其中个人因素包括性别、技能、就业期望等,学校因素包括学校层次、学校地理位置、学校有关与就业的辅导等,家庭因素包括经济压力、家庭期望、家庭关系等,社会因素包括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舆论等。[12]
大学生就业观成因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于就业观成因的研究,从最初的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再到现在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研究方法越来越科学化。关于就业观成因的细分也已经很多,但是关于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即这些因素与大学生形成就业观的相关程度的研究却比较少。
同时,就业观总是具体的、现实的、变化的、有差异的,归根到底是个体的观念。不同时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总会在大学生的就业观上打下烙印,不同群体的大学生的就业观存在差异,且其生成原因也是不一样的。大学生的就业观还同自身的年龄、性别、知识等普遍关联,在一个大学生人生的不同阶段,其就业观也会发生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也是多种的。但通过整理文献来看,学者们对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因素的群体差异性的研究比较少,更多的是笼统地对大学生这一群体进行就业观成因的研究。
二、 研究设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