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质的大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陷入“难就业”的尴尬局面。随之而来的是我国政府鼓励创业活动。因为大学生创业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带动经济发展。但是很显然,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适合创业。大学生自身的人格特质影响了其是否会选择创业活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是否能够创业成功。那么人格特质是如何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选择就成为了一个待解答的议题。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将创业倾向进一步分解为创业行为倾向,创业精神倾向,证明人格特质与大学生创业倾向之间的影响关系。并提出对社会、高校以及学生自身相应的建议,希望借此可以增加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发生及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关键词 人格特质,创业行为倾向,创业精神倾向,创业倾向
目 录
1 引言 1
2 文献回顾 2
2.1 人格特质理论 2
2.1 人格特质的定义 2
2.1.2 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4
2.2 创业倾向 5
2.2 创业倾向的定义 5
2.2.2 创业倾向的相关研究 5
3 研究假设 6
4 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7
4.1研究样本 7
4.2研究工具 8
4.2 问卷收集 8
5 数据分析 9
5.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9
5.2 信度与效度分析 9
5.2.1 信度分析 10
5.2.2 效度分析 10
5.3 回归分析 10
6 结论与建议 11
6.1 研究结论 11
6.2 建议 12
6.3 研究不足与改进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持续增加,连续多年出现“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说法,并且年年被刷新记录。尤其是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之后,全球的经济增速放缓,大量的就业岗位被压缩,但是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年年在增加。在步入新世纪的第一年,我国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数量仅仅有100多万,但是到今年,据计算,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远远高出700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万,不到二十年的时间,毕业生数量扩大到了7倍之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这些因素进一步造成了应届毕业生与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之间出现不对称的矛盾,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不断被压缩。大量的应届毕业生处于“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目前就业难的社会现象已经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如果这种局面长时间的不被解决,终将会引起更大的社会矛盾。
为了缓解目前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的社会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全民创新,万众创业”的新口号,希望以此引导社会创业倾向。因为创业,不单单可以拉动社会经济增长,更能为社会劳动力提供诸多的就业岗位,满足大学毕业生及社会劳动力的就业需求,从而产生巨大经济与社会效益。在这种形式下,各地政府纷纷制定了诸多优惠政策和吸引措施,如给予大学生创业免息或低息贷款,对创业项目降低收税比例,为创业者提供无偿场地等等。各高校也相继开设有关于创业的课程,希望大学生对创业活动加深了解。尤其是在很多学校里,针对大学生,举办许许多多的创业大赛,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这一系列活动深受广大大学生群体的欢迎,大量的大学生参与其中。
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虽然他们还没有步入社会,但是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会成为整个社会的中坚力量。据调查,当代大学生更为自立、更懂得自律,更具有自主性,他们热情、开放、乐观向上[1]。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更为独立自主创新开放,按照他们这一特质来说,应该是有更多的人愿意创业。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人数并没有如预想中多。这可能是由于现实中的种种限制,很多大学生不愿意选择创业活动。因此有关大学生创业倾向的研究更应该被重视。
为什么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投身到创业活动中来,有一部分大学生没有选择自主创业呢?为什么这个人选择这种创业项目而不选择另一种创业项目呢?要想理解个体选择自主创业活动的原因和方式,就必须先理解产生创业活动的倾向以及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与创业倾向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有针对性地就如何提出增强和保持大学生创业倾向提出一些建议。以便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其创业能力,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创业的发生率和成功率,从而缓解目前越来越严重的就业难问题,减少社会矛盾。
2 文献回顾
2.1 人格特质理论
2.1.1 人格特质的定义
人格特质理论,最早起源于心理学理论,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被引用到管理学领域中,被绝大多数管理学者所接受。
在国外,很多学者研究过人格特质理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卡特尔和雷蒙德等人。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个性和共性两个层面[2]。其中,共性特质是指,在同一种社会文化背景下,大部分人所拥有的相同的性格特点;个性特质,是指个体所特有的而其他个体所不具备的的性格特点。而个性特质又包含三个方面: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其中,首要特质是指个体最本质、最能代表自己的个性特质。例如,奸诈可以被认为是曹操的首要特质。一提起曹操,世人想到的一个词便是奸诈,最能代表曹操。中心特质仅次于首要特质,但是其依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个体的个性特点。每一个人都具有510个不等的可以代表自己的中心特质。例如,曹操身上的中心特质包括:狠毒、多疑、猜忌、知人善用、唯才是举等。这些中心特质代表了曹操的多重性格特点。次要特质是指不能完全代表个体的个性,这些特质仅仅会在某些情境下才会被人观察到。曹操的次要特点可以说是温情宽容,如当张绣投降后,他饶过张绣并封其为侯。但是曹操的这种性格特点仅仅是短暂的,偶尔性的,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表现出来的,并不能完全代表其就是一个性格温情宽容的人。
卡特尔运用了因素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分析。他把人格细分化,发现其是由一个一个的特质构成,由此提出了新的理论模型。这个新的模型把人格特质分为四个层次:特有特质和普遍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与气质特质[3]。具体如下表1所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31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