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对员工绩效的影响研究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目 录
1 引言 1
2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1
2.1 原生家庭的相关研究回顾 1
2.2 工作绩效的相关研究回顾 3
2.3 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回顾 4
3 研究方法与设计 6
3.1 研究方法 6
3.2 研究设计 6
4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6
4.1 问卷设计 7
4.2 数据收集 7
5 研究结果分析 7
5.1 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 7
5.2 相关性分析 8
5.3 描述性统计分析 10
5.4 回归分析 10
5.5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12
6 实证研究结论 13
7 管理建议 14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 19
1 引言
在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的今天,企业要想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让自己的组织绩效比其他竞争对手更胜一筹,这是一个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源。一个企业组织绩效的提高离不开每个员工个人绩效的改善,可以说,员工个人绩效就是组织绩效的基石。有调查表明,大部分的企业管理人员认为员工的工作绩效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如何有效提高员工绩效已然成为企业管理者亟需解决的问题以及工作重心。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组织因素,比如组织支持感和领导风格,多被用来作为员工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然而家庭因素对员工绩效的影响却少有提及。在观念不断更新的当今社会,家庭教育与家庭相处模式会给个体发展带来怎样的帮助或伤害已经成为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原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家庭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成年后的思想与行为,这些影响结果往往会在其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进而影响其工作绩效。本文旨在通过对原生家庭与员工绩效的关系研究,以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改进意见,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为原生家庭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提供更多实证,以达到企业组织和员工个人实现互相促进,形成双赢局面的目的。
2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2.1 原生家庭的相关研究回顾
2.1.1 原生家庭的内涵
关于原生家庭的定义,刘青平(2012)在文中指出,人的一生会拥有两个家庭:一个是自己出生、成长的家庭,另外一个是步入婚姻生活后与自己的伴侣或者伴侣以及孩子所组成的新家庭,也就是自己扮演父母角色的家庭,原生家庭指的是个体从小成长的那个家[1]。一个人在还没有成年的时候,大多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那么他与自己的父母组成的家庭便是他的原生家庭。到他成年后,娶妻生子组成了新的家庭,原生家庭带给他的影响仍然会继续下去。本文所讲的原生家庭,是指个体从小生活的家庭,并不局限于由亲生父母抚养教育的家庭,由养父母或父母离婚后重新组成的家庭抚养教育的,对个体早期人格特质、行为习惯和能力培养产生重要影响的,便视为原生家庭。阮莉雯(2009)认为,原生家庭时期是塑造一个人个性,奠定个体人格发展方向,培养个人控制情绪能力的重要时期,它为个人成年后人际互动的模式定型[2]。
2.1.2 原生家庭的作用机制
原生家庭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个人的成长,主要表现为:家庭成员给予个体的各种资源会潜移默化地给个体的态度、行为以及能力带去影响,这些影响会不可避免地在个体工作时表现出来。Voydanoff(2002)在文中解释了家庭资源的内涵,他指出个体动机发生改变时,家庭资源会伴随着这种转化帮助个体在工作中有更出色的表现 [3]。比如,个体从小在原生家庭中接受的指点与引领,以及家庭在个体求学和工作时提供的各种社会关系等,这些家庭资源被称为结构型资源,主要是通过提高个体的能力来提高工作绩效[4]。还有一种类型的资源是心理回报型资源,它包括个体的一些自我尊重、动机、成就感以及自我满足等诸如此类的心理回馈,这些心理上的回馈会影响到个体的积极情感,心理情感上的改变会进一步地影响到个体的工作行为,工作绩效也随之受到影响。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作为原生家庭的两个维度,参与了家庭成员获得结构型资源和心理回报型资源的过程,对员工的工作绩效产生影响。周丽丽(2009)认为,当家庭成员的关系处于一种亲密以及适应性强的状态下时,员工在遇到问题或者困难的时候更容易感受或者接受家庭成员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家庭会根据员工所遇到的不同问题或者困难给予有针对性而且有效的建议或帮助[5]。由此可知,亲密度与适应性高的家庭能给个体提供帮助并且易于被个体接受,员工工作绩效也会因此提高。
原生家庭不仅会对员工绩效产生影响,员工的自我效能感也会受其影响。以动态的观点来看,家庭成员相处的时候处于一种互动的关系之中,每个人的心理发展也在互动中发生变化。其中,Skinner(2000)提出了家庭过程模式理论,他用七个部分:情感表达、任务完成、沟通、卷入、角色作用、控制和价值观,来描述了家庭的功能是如何发挥作用的[6]。个体成长于原生家庭环境中,受到以上诸多家庭因素的影响,形成个人性格特质,收获家庭资源,这些都对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体的自我效能感产生了影响。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作为家庭功能中重要的一部分,是本文需要进行探讨研究的重点。亲密度指的是处于家庭系统中每个成员相互之间的情感维系,以及各成员在这个家庭中所拥有的自主支配性的高低。适应性是指一个家庭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或者困难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应变能力的高低。Beavers 和Voeller(1983)在研究亲密度与适应性的关系时得出的结论是,高适应性的家庭是不太可能出现极端的亲密度类型的,只有在低水平的适应性下,才有可能出现过高或过低的亲密度[7]。王金良(2008)在研究中指出,家庭的亲密度越大,说明个体从家庭成员处得到的关爱与支持也就越多,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个体对自我的评价会高于一般水平,表明他的自信程度上升了。由此可以说明,家庭成员的亲密度程度越高,自我效能感也越大[8]。肖三蓉(2009)在研究中从另一个方向表明,当家庭成员之间缺少关爱,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得不到支持和帮助,这种情况下的家庭矛盾比较大,而且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也难以表达,成员的自信度必然会降低[9]。易晓明(2014)在研究自我效能感的文章中提到,当一个人的自信程度比较高的时候,他在完成任务时会拥有良好的心态,做起事来也会得心应手,当他的自信程度比较低的时候,他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达到完成任务的要求,这一点会降低他的自我效能感[10]。
2.2 工作绩效的相关研究回顾
2.2.1 工作绩效的内涵及维度
在早期对绩效的探索与研究中,人们对绩效的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当时有三种观点较为普遍。一种观点是绩效结果论,Bernardin等人(1984)是这一类观点的代表,他指出绩效是在特定的工作条件下,运用指定的工作技能得到的最终结果产出 [11]。另一种观点以Murphy(1990)为代表,他代表的是绩效行为论,提出绩效是在企业组织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12]。第三种观点认识到绩效不是单一的结果论或者行为论,行为与结果的统一才能完整地解释绩效的内涵,Otley(1999)就指出绩效是工作的过程及其达到的结果[13]。绩效是结果与行为的结合已经得到广泛认可,这种观点在管理实践中也多被企业采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104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