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与公办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差异性问题研究(附件)

摘 要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人才培养的质量衡量的主要标准在于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之中的就业状况。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毕业生就业状况同样很值得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办学的历史和办学条件的差异较大,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毕业生相比,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在理论方面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以咸阳市部分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为例,详细的分析了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公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从就业岗位来讲,用人单位大多愿意倾向于到公办高校,而很少到名不见经传的民办高校之中。而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并不是因为缺少就业岗位,更多地原因是缺少与毕业生理想相匹配的岗位;从综合素质来讲,公办高校办学稳定,名声远播,毕业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更为优异,而民办高校毕业生对工作大多具备较高的适应能力,以及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吃苦敬业的精神,民办高校没有公办高校毕业生那么过于重视高工资,对工作的要求也没有公办高校毕业生高。此次研究同样表明,大学生只有不断提升自身技能、专业知识,并且降低就业期望值,才能把握机会、顺利就业。最后还分别以政府、学校以及学生自己三个角度,提出相适应的就业对策,旨在能够对解决目前咸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帮助。
目 录
1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国内研究现状 2
1.2.2国外研究现状 3
1.3研究方法 4
2咸阳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5
2.1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5
2.2公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6
3咸阳市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差异性调查分析 7
3.1调查样本情况 7
3.2调查结果及分析 7
3.2.1 就业意向调查及分析 7
3.2.2 就业心态的影响因素调查及分析 10
3.2.3 就业心态影响因素与就业意向的比对分析 11
4咸阳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3
4.1政府就业制度不完善,政策法规不健全 13
4.2学校办校宗旨有所偏差,缺乏对学生的有效指导 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
4.3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较低,就业观念略显陈旧 13
5促进咸阳市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14
5.1政府要制定和出台鼓励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14
5.2咸阳民办高校促进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14
5.2.1正确定位办校宗旨 14
5.2.2指导学生职业规划 15
5.3大学生自身就业的应对措施 15
5.3.1 转变就业观念 16
5.3.2树立良好心态 16
5.3.3提升自身能力 16
5.3.4开展自主创业 16
6结论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 20
附录 21
1绪论
自1999年高等教育逐渐迈入“大众化”以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2003年212万增至2016年765万,年平均递增15.1%,累计总量达7765万。据《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待业率要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约达到15%。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很是严峻,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对象。
1.1研究背景及目的
自从1999年开始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规模激速增长,从精英教育阶段逐渐步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张与市场化的就业政策转变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高校按照其办学主体和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渠道的不同分为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展迅速。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发展的历史很短,有很多人对民办高校不是很认同,很多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方面抱有怀疑的态度,大多用人单位都愿意去公办高校举办招聘会,而很少去名不见经传的民办高校。公办高校由政府出资,属国家所有,办学稳定,致使公办高校名声响亮,但民办高校在教学模式上更加灵活,民办高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能够迅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并且在竞争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能够灵活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还能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民办高校的优势所在。
历经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在目前就业形式严峻的大环境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显,如何才能引导毕业生顺利就业成了各个高校函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一方面,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少公平的待遇。企业单位用人标准除了在学历和工作经验上有要求外,大部分企业对学校性质也很看重。由于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历史较为短,社会大多对民办高校缺乏认同。另一方面,公办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略显脱节,相比之下,民办高校相对可以灵活应对,可以培养出更适合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了更好的了解公办、民办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本文将以2016届咸阳公办和民办大学生为对象,进行就业状况的比较研究,了解双方在就业意愿、就业质量方面的差异性,总结公办、民办高校毕业生各自的优劣势,旨在解决咸阳市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些现实问 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多年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是社会热点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学界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1.2.1国内研究现状
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国许多学者对此做出了研究,成果日趋丰富。
文东茅教授(2010)认为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供求在数量上基本平衡,但存在着明显的不同院校、地区、学历层次、学科专业等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
赖德胜教授(2011)认为在人才总体短缺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社会转型期个人的搜寻行为密切相关。
周勇(2012)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不足紧密相关,产业对相对过度教育的不适应性是大学生在就业市场遭遇困难的根源所在。
赵珍(2013)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总量矛盾加大的同时,由学历层次、专业类型、用人单位性质和地域差异等导致的就业结构失衡也比较严重。
张雄(2014)研究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具体表现:毕业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与社会需求的矛盾;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矛盾;专业毕业生人数与社会对各专业毕业生需求的矛盾;就业期望与现实就业岗位的矛盾。
丁小浩(2013)等在对全国20多所高校两万应届生的调查中发现,高校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单位是:国家机关、学校、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同时,生源地或学校所在地是毕业生就业首选。从毕业生流入和流出的规模来看,高校毕业生“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明显,但从20042008年的趋势来看,中西部地区的毕业生去东部地区就业呈总体下降趋势,东部地区毕业的学生到中部和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武毅英(2012)对我国部属院校的毕业生进行实证调査,研究结论认为,高校毕业生行业性质趋于均衡、行业类型区域集中。在区域流向上,在东、中、西部地区,流向比例呈梯度结构特征,主要集中在东部,且区域流向与区域经济水平正相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49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