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工作疏离感的现状研究以为例
目录
摘要 4
关键词 4
Abstract 4
Key words 4
一、引言 5
(一)研究背景 5
(二)研究意义 5
二、工作疏离感的文献综述 5
(一)工作疏离感内涵 5
(二)工作疏离感产生的社会背景 7
(三)工作疏离感维度 7
1、两因素论 7
2、多因素论 7
(四)工作疏离感与职业倦怠区分 8
(五)工作疏离感的测量研究 8
1.无力感的测量 9
2. 无规范感的测量 9
3.无意义感的测量 9
4.自我分离感的测量 9
5.社会孤立感的测量 10
6.概括化疏离感的测量 10
(六)工作疏离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10
1.个人背景变量 11
2.工作特征 11
3.领导风格 11
四、工作疏离感的实证探索 12
(一)工作疏离感在个人背景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12
1.研究目的 12
2.被试数据 12
3.研究方法 12
(二)结果分析 12
1.工作疏离感与性别 12
2.工作疏离感与婚姻状况 13
3.工作疏离感与年龄 13
5.工作疏离感与职称 15
6. 工作疏离感与工作性质 16
7.工作疏离感与童年生活环境 17
(三)讨论与分析 17
四、结论与展望 18
五、致谢 18
六、参考文献 19
附录:调查问卷 21
Abstract: Work alienation has been the focus in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ields in resent decades. In the field of foreign countries,the research on the work alie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nation is very much,but it is rare in China.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156 university teachers.The paper studied the statu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work alienation differences in the different individual variabl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cial isolation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education and titles,normlessness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on professional post and spot,childhood experience and professional post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powerlessness,the teachers of educational level shows differences on meaningless,and selfestrangement is different on age.
引言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工作疏离感的文献综述
(一)工作疏离感内涵
“疏离感”指的是员工无奈感、异化感等在心理方面的感觉。疏离感强调的是感情和主观个体的心理体验。疏离(来源于拉丁语“Alienatio”(异化、外化、脱离),在英文中是“Alienation”(疏远、异化、精神错乱),《牛津大辞典》中,将疏离感定义为“隔阂、混乱或疏远的状态”。随着时代发展,疏离感的内涵已经发展得十分丰富,它指的是主体和自然、社会、工作或者是个人本身的相互异化和疏远。工作疏离感的概念和定义界在学术界目前还没有达成普遍一致的共识,许多学者根据他们的研究角度提出工作疏离感的定义,Kanungo认为工作疏离感产生的原因是员工认为他们的工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产生的一种被孤立、受制于工作的心理状态,Banai、Reisel和Probst将工作疏离感定义为工作的开展情况不能满足员工的需要和期望,与预期期望不符导致的员工与工作分隔的心理状态。这一定义相对得到学界的较大认同。[2]
在心理学领域,马克思认为,工作疏离感就是对环境的认知,是环境的函数。工作环境的特点决定了个人的看法和感知。他强调的疏离感是客观上对工人的剥削以及缺乏控制,同时并指出工人的主观无力感和自我分离感。[3]
Davids(1955)认为疏离感是一种心理特质,他将疏离感分为五种心理倾向:以自我中心(Egocentricity);不信任感(distrust);悲观(Pessimism);焦虑(anxiety)以及怨限(resentment),但赵自强(1993)的研究表明,这五种心理特质只限于个体心理或人格特质,违背了当时的社会关联性和背景。[4]
Seeman认为,疏离感是环境与性格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疏离感既不是一种人格特质,也可被环境所单独决定,还有一些学者对“alienation”还有不同的看法:KHorney用这个词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他认为疏离感是个体在内心发生冲突或矛盾时,逃避现实与自我放弃的心理行为,疏离感是个体为保护自己免受这种差异而产生的冲突或焦虑与紧张。[5]
在日本,“Alienation”被译成“疏外感”。日本学者宫下一博和小林利宣(1981)将其定义为,在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个体感到被他人、社会事件所排斥(包括他人、社会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以及由于自己而导致的事件,甚至自己等),或感到其他的人和事之间的距离感,个体认知到自己怎么也无法融入到其中去的感觉,台湾学者张春兴(1992)认为:由于社会变革和城市工业化进程,个体与其生活环境间失去了原本的和谐,最终形成现代人面对其生活时的疏离感,疏离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状态。疏离感由四个部分组成:无力感、无意义感、社会隔离感和自我分离感。[6]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