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目 录
一、前言 7
(一)研究背景 7
(二)研究意义 7
(三)研究思路 7
(四)国内外研究 8
二、相关概念论述 9
(一)应届生职业规划的含义 9
(二)胜任力的定义 10
(三)应届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介绍 10
三、应届生职业规划的探索过程 11
(一)研究方法 11
(二)研究过程 12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12
四、结合胜任力做好应届生的职业规划 14
(一)胜任力与以应届生职业规划的联系 14
(二)胜任力在应届生职业规划中的实践 15
(三)建立与胜任力一致的应届生职业规划模型 15
五、提出胜任力根本上的应届生职业规划的建议 17
(一)结合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来选择行业 17
(二)规划好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 17
(三)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企业 18
(四)利用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18
(五)选择未来发展空间较大的职业 19
六、总结 19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因为高校不断扩招,造成社会整体就业压力加大,光2016年毕业生就有765万。面对众多的毕业生,高校应该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建立做出贡献。很多毕业生毕业后一段时间内处于迷茫期,求路无门,到处碰壁。与之对比的是,企业招聘也难,通过各种渠道招聘却很难招到合适的员工。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方式以理论为主,忽略了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而组织往往却喜欢收纳一些既有理论有有经验的人才。再说,大学的学习方式很轻松自在。面对这样一个压力小又松弛的环境,很多大学生会慢慢变得懒惰,不愿去学习。当快毕业时,就业的紧迫感使他们感到非常压抑,害怕知识技能满足不了企业要求,失去就业机会。所以要帮助应届毕业生在工作中脱颖而出,既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又能让企业感到满意,达到双方互惠互利,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二)研究意义
职业生涯关系人的一生,每个人都是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习方式很轻松自在。面对这样一个压力小又松弛的环境,很多大学生会慢慢变得懒惰,不愿去学习。当快毕业时,就业的紧迫感使他们感到非常压抑,害怕知识技能满足不了企业要求,失去就业机会。所以要帮助应届毕业生在工作中脱颖而出,既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又能让企业感到满意,达到双方互惠互利,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二)研究意义
职业生涯关系人的一生,每个人都是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进步和发展的。本文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进行着手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希望能找出促进就业的方法。
1、理论上。本次论文探索结合其他理论内容和如今应届生所处的环境实行推理,为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建议。另外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理论研究晚于西方,理论基础薄弱,各种依据都不充分。这次研究也弥补和补充了现有研究理论的不足。
2、实际上。这次研究对于应届生、学校和社会这三者来说,都具有现实意义。应届生方面,职业规划的实施可以为应届生树立正确的角色,弥补自身的不足,巩固自身的进修内容和职位技能,为将来能在组织中生存做基础。高校方面,职业规划关系着传授的质量,能完成教学目标,创造良好学习氛围,也会抬高学校水平。社会方面,职业规划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未来的职业技能,有了这种资本,就能有效解决社会就业问题。
(三)研究思路
本文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以S校为例,从实际出发,以S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样本做抽样调查。
1、搜集资料,了解先进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对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归纳,做好理论基础。
2、以S校为研究对象,在S校各年级学生中展开调查,找出其中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契合点,取得支持论文内容的有力证据。
3、通过调查问卷的发放、填写、回收、整理出有效数据,根据数据分析,并发现症结,提出有效建议并得出结论。
(四)国内外研究
1、国外研究综述
帕森斯首次提出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自古至今观察职业生涯规划的历史,美国永远领先其他。西方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按先后顺序分为以下四个进程:
(1)职业生涯自我意识理论
职业生涯自我意识理论是美国学者金兹伯格提出的,他认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在职业中相互进步蜕变的过程。理论主要解释了“自我”、“职业”的发展,认为应届生的专业发展,是创建和弘扬自我意识的探索历程。他的自我概念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实体,当经历表明改变需要适应现实时,生活就会发生变化。
(2)人职匹配理论
人职匹配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创立的,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所区别。每一个职业都会因职责本质、氛围和要求而不同,对每个工人的才干、学问、本领、特性、气度、本质要求不一。当你做出职业决定时,你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相应的职业,对现代工作选择和人员素质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培训需求分析的角度来看,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3)职业发展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金斯伯格博士首先发展了职业发展理论。他提出职业在个体发展中是一个持续不断循环的流程。他的探索为整个相关方向的探索历程确立了根本方向。然而,这一理论探索的是自身规划指导转换和未进行指导前的认知意识,并没有充分的去探索怎样安排和规划这个理论的过程。
萨帕是美国另一位有权威的代表。他认为人是不同的。不同的人才、兴趣和个性决定了不同的人适应不同的就业。相比之下,各种专业都有特定的兴趣和个性需求模式,是一个持续不断发展的过程。由于人们对职业的喜好与选择,生活质量的提高,自我意识的增强,使得职业发展过程具有创造性。
(4)职业锚理论
美国学者肖恩教授发现并发展了职业锚理论。研究团队认为大家都是以个人为中心进行取舍与进步成长的,如果要求让他要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进行抉择,他绝对不愿意去抛下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或劳动成果。他着重研究个体本领,目的、代价三方面的相辅相成,协调统一。作用于个体与工作环境之间,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调整。
2、国内研究综述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理论研究晚于西方,直到1990年,部分专家才开始引入关注职业生涯规划。我国著名教授戴良铁、沈得周、黄炎培职业生涯规划的代表性人物,此后有很多有海外学习经验的先进思想家纷纷投入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他们借鉴西方研究结合自己的感悟对职业规划做出界定,设计符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以此来提高就业率。
1980年前后,因为国内经济市场的发展以及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94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