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来源及对策研究(附件)
毕业论文中文 就业压力是指大学生在就业情境中许多内外在变量与个人因素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现象。就业压力源作为产生就业压力的刺激的客观变量,呈静态,是指个体在就业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生活实践、突然的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等。面对同一就业压力,不同的大学生会有不同的压力反应,就业压力过高己经成为影响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因素。本文以淮安市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基于淮安市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基于个人主体方面解决就业压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原因,对策 目 录
1 引言 2
2 相关概念界定 3
2.1就业压力的界定 3
2.2应对的定义 4
3 研究设计 4
3.1 研究对象4
3.2 研究方法 4
3.3 施测和统计方法 4
4 结果分析 5
4.1 问卷的信度检测 5
4.2 问卷的效度检测 5
4.3 淮安市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因子分析 6
5 淮安市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原因分析9
5.1个人社会显示因素9
5.2 个人家庭因素10
5.3 个人综合能力因素10
5.4 就业期望因素11
5.5 其他因素11
6 缓解淮安市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对策研究12
6.1 大学毕业生应该利用社会大平台,丰富和提升自己12
6.2 大学毕业生需提高自身的素质13
6.3 大学毕业生可以把握家庭求职资源,减少就业压力13
6.4 大学毕业生应该理性转变就业观1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6.5 大学毕业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14
结论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18
附录1 淮安市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情况调查问卷19
1 引言
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压力源,又称应激源或紧张源,是指对个体的适应能力进行挑战,促进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因素。[1]心理学家从20世纪30年代起关注压力这一课题。心理压力即为个体在生活发展过程中,因为认知水平上或者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平衡而产生的生理反应,身心紧张的状态则由心理反应出来。适当的压力能够提升人们的警悟能力,令人思想敏捷,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能够应对各种事情的挑战。因此,压力与应对,和人的健康和心理适应紧密相关。国际压力研究大师塞利曾经这样描述人们对压力的认识:“压力,就像相对论一样,是一个广为人知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的概念!”[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步步建立,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重大调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发生了重大转变,原先的那种一毕业就等同于手捧“金饭碗”的情况已经被“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所取代。人才竞争,专业选择以及就业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加。同时大学生特有的群体性,使就业心理压力具有一定的传播性,人与人之间往往会受到相互影响。[3] 就业问题日益严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及就业心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时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矛盾和问题,产生严重的就业压力甚至是心理疾病。现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时,调查数据显示,心理抗挫力差的学生在受压力影响后,极可能陷入颓废、烦恼中,甚至产生放弃毕业的想法。[4] 能否正确认识自我,如何适度设置就业期望,尽快调整好就业心态,是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一大难题。[5]
虽然整个社会对于就业压力的关注已经变得炙手可热,但是绝大多数的研究结果还仅停留在新闻报道的层面上,只有一小部分学者虽对该问题展开了研究,但是由于调查及取样的范围普遍较小,研究成果的报告形式也很有限,因此始终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6]
就业或择业压力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7] 。就我的理解来说,每个个体在特定压力因素的影响下,会在就业场景下产生就业压力的心理。而个体对于一定程度的压力是可以予以适应的,在这个过程中会消耗部分的能量,却不会严重损害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是一旦压力累积过多过大,就会对身心造成破坏性影响。现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构成主要来自社会、学习、家庭、学术水平、个人能力等多方面。从构成方面就可以了解研究的切入点。但是在阅读、分析以往相关文献之后,我们也发现以下的不足,即就业压力只是从整体进行分析研究,对于其所拥有的各个方面没有进行细节探究。由于个人是就业压力作用的直接主体,本文主要从个人方面展开调查研究,分析淮安市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产生的原因并基于个人这个主体提出解决就业压力的相应对策。
2 相关概念界定
2.1就业压力的界定
根据压力CPT理论中Lazarus和Folkman的交互作用理论,界定了就业压力这一概念。就业压力是指由内部的或外部的刺激引起的,对个体的身体和心理产生一定影响的心理感受。是指个体通过对当前就业形势和自身的认知评价之后,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面对具有威胁性、挑战性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带有负性情绪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就业压力感是指大学生在择业和实现就业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对不能实现自己预定的就业目标而产生的持续性担忧和紧张感。[8]
一般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认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1)就业压力是一种带有负性情绪的心理状态,正在承受就业压力的个体通常正在体验着紧张、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2)就业压力是个体自身的就业资源与就业情景交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当个体意识到自身的就业资源不能应对就业形势时才会产生压力体验。(3)个体的自我概念和个性特征是影响就业压力的重要中介变量,有时候个体的就业条件(主要指知识储备和社会支持)能够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时,个体也可能产生就业压力,这常常是因为个体存在消极的自我概念,过低评价力的结果,当然,这也有可能是由于个体对当前就业形势的错误认知。[9]
2.2 应对的含义
应对,又称应付。Folkman.s(1984)和Lazarus.r.s认为应对方式指的是个体在面对被自己评价为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应激环境时,作出的认知或者行为努力。
Gibson(1982)和Lindop则认为应对是一种解决或消除问题的行为。其目的是通过个体的努力来改变应激环境或者因环境导致的负性情感体验。这种行为可以是由明确的思想指导的,也可以是由隐蔽的企图驱使的。
Matheny等(1986)认为:“应对是任何预防、减弱或者消除应激源所做的努力,无论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健康或者不健康的,这种努力都可能以最轻的痛苦方式对应激的影响给以忍受。”
从上述描述中,应对方式是一个可变的因素,可以改变压力源对于人们身心健康作用的程度。由于压力和应对问题和人的心理适应和健康紧密相关,在国外目前为止已成为心理学领域最多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中所指的应对方式是指个体面对压力环境所采取的行为或认真方式。
3 研究设计
近似卡方
184.810
df
19.545
19.545
1 引言 2
2 相关概念界定 3
2.1就业压力的界定 3
2.2应对的定义 4
3 研究设计 4
3.1 研究对象4
3.2 研究方法 4
3.3 施测和统计方法 4
4 结果分析 5
4.1 问卷的信度检测 5
4.2 问卷的效度检测 5
4.3 淮安市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因子分析 6
5 淮安市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原因分析9
5.1个人社会显示因素9
5.2 个人家庭因素10
5.3 个人综合能力因素10
5.4 就业期望因素11
5.5 其他因素11
6 缓解淮安市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对策研究12
6.1 大学毕业生应该利用社会大平台,丰富和提升自己12
6.2 大学毕业生需提高自身的素质13
6.3 大学毕业生可以把握家庭求职资源,减少就业压力13
6.4 大学毕业生应该理性转变就业观1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6.5 大学毕业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14
结论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18
附录1 淮安市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情况调查问卷19
1 引言
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压力源,又称应激源或紧张源,是指对个体的适应能力进行挑战,促进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因素。[1]心理学家从20世纪30年代起关注压力这一课题。心理压力即为个体在生活发展过程中,因为认知水平上或者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平衡而产生的生理反应,身心紧张的状态则由心理反应出来。适当的压力能够提升人们的警悟能力,令人思想敏捷,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能够应对各种事情的挑战。因此,压力与应对,和人的健康和心理适应紧密相关。国际压力研究大师塞利曾经这样描述人们对压力的认识:“压力,就像相对论一样,是一个广为人知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的概念!”[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步步建立,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重大调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发生了重大转变,原先的那种一毕业就等同于手捧“金饭碗”的情况已经被“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所取代。人才竞争,专业选择以及就业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加。同时大学生特有的群体性,使就业心理压力具有一定的传播性,人与人之间往往会受到相互影响。[3] 就业问题日益严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及就业心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时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矛盾和问题,产生严重的就业压力甚至是心理疾病。现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时,调查数据显示,心理抗挫力差的学生在受压力影响后,极可能陷入颓废、烦恼中,甚至产生放弃毕业的想法。[4] 能否正确认识自我,如何适度设置就业期望,尽快调整好就业心态,是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一大难题。[5]
虽然整个社会对于就业压力的关注已经变得炙手可热,但是绝大多数的研究结果还仅停留在新闻报道的层面上,只有一小部分学者虽对该问题展开了研究,但是由于调查及取样的范围普遍较小,研究成果的报告形式也很有限,因此始终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6]
就业或择业压力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7] 。就我的理解来说,每个个体在特定压力因素的影响下,会在就业场景下产生就业压力的心理。而个体对于一定程度的压力是可以予以适应的,在这个过程中会消耗部分的能量,却不会严重损害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是一旦压力累积过多过大,就会对身心造成破坏性影响。现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构成主要来自社会、学习、家庭、学术水平、个人能力等多方面。从构成方面就可以了解研究的切入点。但是在阅读、分析以往相关文献之后,我们也发现以下的不足,即就业压力只是从整体进行分析研究,对于其所拥有的各个方面没有进行细节探究。由于个人是就业压力作用的直接主体,本文主要从个人方面展开调查研究,分析淮安市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产生的原因并基于个人这个主体提出解决就业压力的相应对策。
2 相关概念界定
2.1就业压力的界定
根据压力CPT理论中Lazarus和Folkman的交互作用理论,界定了就业压力这一概念。就业压力是指由内部的或外部的刺激引起的,对个体的身体和心理产生一定影响的心理感受。是指个体通过对当前就业形势和自身的认知评价之后,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面对具有威胁性、挑战性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带有负性情绪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就业压力感是指大学生在择业和实现就业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对不能实现自己预定的就业目标而产生的持续性担忧和紧张感。[8]
一般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认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1)就业压力是一种带有负性情绪的心理状态,正在承受就业压力的个体通常正在体验着紧张、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2)就业压力是个体自身的就业资源与就业情景交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当个体意识到自身的就业资源不能应对就业形势时才会产生压力体验。(3)个体的自我概念和个性特征是影响就业压力的重要中介变量,有时候个体的就业条件(主要指知识储备和社会支持)能够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时,个体也可能产生就业压力,这常常是因为个体存在消极的自我概念,过低评价力的结果,当然,这也有可能是由于个体对当前就业形势的错误认知。[9]
2.2 应对的含义
应对,又称应付。Folkman.s(1984)和Lazarus.r.s认为应对方式指的是个体在面对被自己评价为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应激环境时,作出的认知或者行为努力。
Gibson(1982)和Lindop则认为应对是一种解决或消除问题的行为。其目的是通过个体的努力来改变应激环境或者因环境导致的负性情感体验。这种行为可以是由明确的思想指导的,也可以是由隐蔽的企图驱使的。
Matheny等(1986)认为:“应对是任何预防、减弱或者消除应激源所做的努力,无论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健康或者不健康的,这种努力都可能以最轻的痛苦方式对应激的影响给以忍受。”
从上述描述中,应对方式是一个可变的因素,可以改变压力源对于人们身心健康作用的程度。由于压力和应对问题和人的心理适应和健康紧密相关,在国外目前为止已成为心理学领域最多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中所指的应对方式是指个体面对压力环境所采取的行为或认真方式。
3 研究设计
近似卡方
184.810
df
19.545
19.54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