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劳动争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2 劳动争议的相关问题 1
2.1 劳动争议的内涵 1
2.2 劳动争议的特征 2
2.3 劳动争议类型 2
2.4 解决劳动争议的重要意义 3
3 企业劳动争议研究 4
3.1 A公司简介 5
3.2 A企业劳动争议现状 5
3.3 A企业产生劳动争议原因 7
3.4 减少企业劳动争议的对策 11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1 引言
现代社会中,劳动关系是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之一。我国社会正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阶段,所以劳动关系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劳动争议现象也越来越显著。劳资双方之间的利益差异是劳动争议形成的直接原因,比如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过于苛刻,企业拖欠员工的工资,企业管理水平不够,企业给员工提供的办公条件较差;员工工作不认真,员工工作能力不够,员工未满工作日期就离岗等现象。
对于企业而言,和谐的劳动关系可以有利于减少劳动争议给企业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有利于企业排除干扰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于社会而言,有效解决劳动争议能够保障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以此来进一步促进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在面对相应的劳动争议,我们应以冷静、理性的态度去对待,在争议中寻求平衡,在平衡中寻求双赢。
2 劳动争议的相关问题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或相关组织所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关系就是劳动关系,劳动关系产生矛盾后的产物就是劳动争议,我们在劳动关系的实施过程中,因为其劳动关系运行不到位,用人单位及其相关组织和劳动者之间就会产生相关争议。随着社会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发展,劳动关系不断地法制化,所以劳动争议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化。有效解决劳动争议问题不仅关系着当事人的利益问题,也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2.1 劳动争议的内涵
劳动争议,又称为劳资纠纷、劳资争议等。它最早源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的积累,久而久之就有了劳动争议。
关于劳动争议的相关概念,从古至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认为,经济利益的冲突是产生劳动冲突的主要原因,劳动者的工资是由劳资双方所订立的劳动契约决定的,而这两者的利益关系是不相同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大卫李嘉图认为,由于劳动者付出的价值与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存在高低不一的关系,所以两者是对立的。台湾的学者史尚宽则认为,劳动争议的产生可以是因为劳动契约关系产生而存在的,也可以是雇佣人或被雇佣人两者之间由于内部关系而引发的争议[1]。
综上所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劳动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所产生的各种冲突被称作为劳动争议。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有着利益的差异,劳动者付出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一定的报酬,用人单位雇佣劳动者为他们创造利益,但是由于双方所站的角度不同,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利益之间的冲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劳动关系越来越法制化,劳动争议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化,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必须要进行理性的处理,否则可能会严重影响我们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2.2 劳动争议的特征
2.2.1 劳动争议具有特定性
劳动争议具有很强的特定性。存在劳动关系是劳动争议的发生的基础,所以劳动争议的发生必须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如果某种争议没有发生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即使他涉及到劳动法的相关内容,但是那也不算是劳动争议。因为劳动对象一定是在具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它具有很强的特定性[2]。
2.2.2 劳动争议具有兼容性
劳动争议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劳动争议的基础是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劳动关系的特征决定了劳动争议的特征。平等性、隶属性及财产性等是劳动关系的主要特点,它激化了劳动争议,从而使劳动争议问题成为了社会问题。
2.2.3 劳动争议具有普遍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正在由传统的社会时代向现代化的社会时代转型,劳动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化,从而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也在逐年上升,且涉及范围遍布每家每户,使得劳动争议具有普遍性。
2.2.4 劳动争议具有及时性
劳动争议问题是每一个劳动者在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这关系着他们的利益,如果遇到此类问题,劳动者希望尽快解决;劳动争议问题同时也影响着用人单位,劳动纠纷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则会严重减少劳动生产量,降低员工的生产积极性,用人单位也希望尽快解决;劳动争议问题如若不能及时解决,则不利于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社会也要求尽快解决。综上所述,劳动争议具有及时性特征。
2.3 劳动争议的类型
劳动争议可以以不同的标准为依据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以劳动争议当事人人数来划分,可以分为个别争议和集体争议;而遵照劳动争议的性质来划分,则可以分为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3]。
2.3.1 个别争议和集体争议
在我国划分个人争议与集体争议的依据是以职工一方人数是否达到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人为标准来划分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主要由于工资报酬、工作时间等事项发生的冲突,如果职工一方的人数在3人以下则为个别争议。集体争议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们之间发生的纠纷,集体争议又可以按照引发对象的不同分为两种,一种劳动争议是由于集体合同的签订而产生的,比如企业拒绝签订集体合同的现象,而另一种是多个劳动者因为同样的原因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产生的争议,比如说多数劳动者都是因为工资待遇问题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争议。如果职工一方的人数在3人以上(包括3人)则为集体争议。
2.3.2 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
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是通过劳动争议的性质进行划分的。权利争议也被称为法律争议,它是指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由现行劳动法律、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等法律予以确定,当事人在履行其法律义务时所产生的争议称之为权利争议。而双方在签订、续订或者是变更集体合同条款时产生的相关争议称之为利益争议。我们一般通过协商的方式来解决相应的问题。我国《劳动法》第84条有规定:“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的,当地人民政府行政部门可以组织有关各方协调处理[4]。”
2.4 解决劳动争议的重要意义
对于企业来说,减少劳动争议给企业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可以通过和谐的劳动关系来实现,有利于企业集中精力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对于社会而言,有效解决劳动争议能够保障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总之,解决劳动争议问题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其具体的表现为以下几方面[5]:
2.4.1 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来的重要目标,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我们要依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项要求来构建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我们就必须要做到三个方面的和谐,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和谐。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仅仅是劳动关系的一部分,劳动关系还有劳资双方与各相关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说政府等。我们甚至可以说劳动关系包含着我们全社会的人口。因此,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的基础就是建立一个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和谐的最终目标就是希望社会和谐。现如今,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劳动争议问题的发生致使劳动关系紧张,如若解决不好,则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因此,应及时解决劳动争议问题,减少劳动冲突,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1 引言 1
2 劳动争议的相关问题 1
2.1 劳动争议的内涵 1
2.2 劳动争议的特征 2
2.3 劳动争议类型 2
2.4 解决劳动争议的重要意义 3
3 企业劳动争议研究 4
3.1 A公司简介 5
3.2 A企业劳动争议现状 5
3.3 A企业产生劳动争议原因 7
3.4 减少企业劳动争议的对策 11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1 引言
现代社会中,劳动关系是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之一。我国社会正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阶段,所以劳动关系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劳动争议现象也越来越显著。劳资双方之间的利益差异是劳动争议形成的直接原因,比如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过于苛刻,企业拖欠员工的工资,企业管理水平不够,企业给员工提供的办公条件较差;员工工作不认真,员工工作能力不够,员工未满工作日期就离岗等现象。
对于企业而言,和谐的劳动关系可以有利于减少劳动争议给企业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有利于企业排除干扰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于社会而言,有效解决劳动争议能够保障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以此来进一步促进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在面对相应的劳动争议,我们应以冷静、理性的态度去对待,在争议中寻求平衡,在平衡中寻求双赢。
2 劳动争议的相关问题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或相关组织所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关系就是劳动关系,劳动关系产生矛盾后的产物就是劳动争议,我们在劳动关系的实施过程中,因为其劳动关系运行不到位,用人单位及其相关组织和劳动者之间就会产生相关争议。随着社会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发展,劳动关系不断地法制化,所以劳动争议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化。有效解决劳动争议问题不仅关系着当事人的利益问题,也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2.1 劳动争议的内涵
劳动争议,又称为劳资纠纷、劳资争议等。它最早源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的积累,久而久之就有了劳动争议。
关于劳动争议的相关概念,从古至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认为,经济利益的冲突是产生劳动冲突的主要原因,劳动者的工资是由劳资双方所订立的劳动契约决定的,而这两者的利益关系是不相同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大卫李嘉图认为,由于劳动者付出的价值与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存在高低不一的关系,所以两者是对立的。台湾的学者史尚宽则认为,劳动争议的产生可以是因为劳动契约关系产生而存在的,也可以是雇佣人或被雇佣人两者之间由于内部关系而引发的争议[1]。
综上所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劳动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所产生的各种冲突被称作为劳动争议。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有着利益的差异,劳动者付出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一定的报酬,用人单位雇佣劳动者为他们创造利益,但是由于双方所站的角度不同,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利益之间的冲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劳动关系越来越法制化,劳动争议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化,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必须要进行理性的处理,否则可能会严重影响我们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2.2 劳动争议的特征
2.2.1 劳动争议具有特定性
劳动争议具有很强的特定性。存在劳动关系是劳动争议的发生的基础,所以劳动争议的发生必须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如果某种争议没有发生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即使他涉及到劳动法的相关内容,但是那也不算是劳动争议。因为劳动对象一定是在具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它具有很强的特定性[2]。
2.2.2 劳动争议具有兼容性
劳动争议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劳动争议的基础是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劳动关系的特征决定了劳动争议的特征。平等性、隶属性及财产性等是劳动关系的主要特点,它激化了劳动争议,从而使劳动争议问题成为了社会问题。
2.2.3 劳动争议具有普遍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正在由传统的社会时代向现代化的社会时代转型,劳动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化,从而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也在逐年上升,且涉及范围遍布每家每户,使得劳动争议具有普遍性。
2.2.4 劳动争议具有及时性
劳动争议问题是每一个劳动者在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这关系着他们的利益,如果遇到此类问题,劳动者希望尽快解决;劳动争议问题同时也影响着用人单位,劳动纠纷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则会严重减少劳动生产量,降低员工的生产积极性,用人单位也希望尽快解决;劳动争议问题如若不能及时解决,则不利于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社会也要求尽快解决。综上所述,劳动争议具有及时性特征。
2.3 劳动争议的类型
劳动争议可以以不同的标准为依据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以劳动争议当事人人数来划分,可以分为个别争议和集体争议;而遵照劳动争议的性质来划分,则可以分为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3]。
2.3.1 个别争议和集体争议
在我国划分个人争议与集体争议的依据是以职工一方人数是否达到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人为标准来划分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主要由于工资报酬、工作时间等事项发生的冲突,如果职工一方的人数在3人以下则为个别争议。集体争议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们之间发生的纠纷,集体争议又可以按照引发对象的不同分为两种,一种劳动争议是由于集体合同的签订而产生的,比如企业拒绝签订集体合同的现象,而另一种是多个劳动者因为同样的原因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产生的争议,比如说多数劳动者都是因为工资待遇问题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争议。如果职工一方的人数在3人以上(包括3人)则为集体争议。
2.3.2 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
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是通过劳动争议的性质进行划分的。权利争议也被称为法律争议,它是指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由现行劳动法律、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等法律予以确定,当事人在履行其法律义务时所产生的争议称之为权利争议。而双方在签订、续订或者是变更集体合同条款时产生的相关争议称之为利益争议。我们一般通过协商的方式来解决相应的问题。我国《劳动法》第84条有规定:“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的,当地人民政府行政部门可以组织有关各方协调处理[4]。”
2.4 解决劳动争议的重要意义
对于企业来说,减少劳动争议给企业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可以通过和谐的劳动关系来实现,有利于企业集中精力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对于社会而言,有效解决劳动争议能够保障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总之,解决劳动争议问题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其具体的表现为以下几方面[5]:
2.4.1 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来的重要目标,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我们要依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项要求来构建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我们就必须要做到三个方面的和谐,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和谐。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仅仅是劳动关系的一部分,劳动关系还有劳资双方与各相关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说政府等。我们甚至可以说劳动关系包含着我们全社会的人口。因此,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的基础就是建立一个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和谐的最终目标就是希望社会和谐。现如今,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劳动争议问题的发生致使劳动关系紧张,如若解决不好,则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因此,应及时解决劳动争议问题,减少劳动冲突,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1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