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员工工作__生活平衡研究
女性员工工作__生活平衡研究[20191231193124]
在精力和时间都很有限的情况下,许多妇女在追求职业发展时,往往面临着很多来自家庭的压力,很容易造成工作和家庭的冲突。为了处理二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不仅需要职业女性自身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更需要他们的家人和企业的共同努力。随着女性的角色得到社会广泛认知的重要性,重视的妇女问题也越来越多,在呵护女性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满意度时,对其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平衡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就是以女性员工为研究对象,分为5个部分,对其背景进行了分析,对有关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了说明,通过对不同女性员工的访谈研究分析之后,得出了结论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职业女性,工作与生活平衡,访谈,建议
目 录
1 引言1
2 相关理论1
2.1 职业女性 1
2.2 工作与生活关系研究 4
3女性员工的工作-生活冲突研究 8
3.1 主要研究方法 8
3.2 研究设计 9
3.3 调查概况 9
3.4 研究结论与解释 11
4 促进女性与员工工作-生活平衡的管理建议13
附录 16
附录1 表1 16
附录2 表2 17
附录3 访谈提纲 18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1 引言
工作与生活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只有生活好了才能更好的工作,工作好了才能更好的生活。两者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工作与生活冲突开始被人们所提及,到本世纪初美国薪酬协会的总报酬模型中将工作与生活平衡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非货币化报酬进行阐释,工作与生活的问题从未被任何时期的学者忽略过。在近些年,不断地有员工工作过于疲劳,压力过大等的新闻报道出现,使得人们工作与生活质量越来越被关注[1]。在上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全球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男性和女性都倾向于将职业目标和工作临驾于家庭之上,使得工作与生活平衡正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美国薪酬协会提出总报酬模型后,工作与生活平衡被纳入其中并成为非货币化报酬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和家庭生活是每个社会个体所属的两个不同的“领域”,人们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会影响人们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进而影响组织绩效【2】。工作与生活平衡和众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国内外都得有很多实证研究进行了讨论,但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2 相关理论
2.1 职业女性
2.1.1 职业女性的界定
杨丽玲在其研究中将职业女性定义为:“为获取一定的报酬而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女性,均可称为职业女性。这种活动不包括家务劳动。”[3]其余学者的研究中采用的与职业女性相关的词语包括:女性员工、职场女性、女性工作者、女性知识性员工、女性雇员、创业女性、女员工、白领等。
百度百科上对职业女性的注释为:“职业女性积极自信、经济独立,引领都市潮流,其生活方式令人羡慕。与此相对应,她们在家要扮演好贤妻良母的角色,工作中又要承受与男性员工同等的压力。社会要求她们保持女人特有的细致温柔,同时又像男人一样坚强果断。人们常常忽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下她们身心疲惫,在美丽坚强的外表下她们也有脆弱和无助[4]。”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各种流行用语营运而出。与职业女性有关的称呼包括:“蓝领”、“白领”、“粉领”和“金领”。最早进入人们视野的是“白领”一词,它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美国,目前“白领”泛指一切从事脑力劳动的职业女性。这女性群体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装扮得体,能力出众,同时待人接物方式灵活,工作效率高。“白领”一般拥有不错的待遇,年薪约8万美元。
虽然“蓝领”一直存在,但“蓝领”一词最早出现于40年代,比“白领”稍晚。其通常指负责现场操作的技术类女工人。她们通过体力劳动获得报酬,因而工资水平普遍不高。通常每月1000元左右。
70年代后期又出现一个新词--“粉领”,主要指不外出工作,而在家上班的自由职业女性。如职业小说家啊、自由撰稿人。这类女性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场所都在“家”,电话、电脑和邮件是她们与外界联系的主要工具,生活环境比较单纯。
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进而出现“金领” 一词,“金领”代表一个精英、人才非常集中的社会阶层。这类职业女性大多外出留学归国,专业知识扎实,通常拥有某种专业技能,素质较高,获得很多人的尊敬以及国内很多优秀企业的认可。当然,其收入较高,通常年薪15万元以上,高出前面三类很多。其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上。
虽然目前学者对职业女性的研究非常多,但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为便于研究,结合自己的理解将职业女性的概念界定为:那些受教育程度较好,拥有稳定工作,以一定的组织为载体而依存的经济独立的现代女性。其中,经济独立是最为关键的特征。
2.1.2 职业女性的特征
职业女性具有以下四个特征:①社会性。在特定的社会大环境下,职业女性必须与其他从业人员相互联系、相互交流,从事一定的社会活动并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②规范性。职业女性必须在法律及社会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相关的社会活动;③有偿性。职业女性参与社会活动是以获得一定的物质报酬为目的的,无报酬的参与社会活动则不属于职业女性的范畴;④角色双重性。一方面,女性要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单位领导要求她们干练、敢闯敢拼,并承担与男性同等的工作任务与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她们也要扮演一定的家庭角色,家庭成员要求她们温柔、贤惠,照顾老人、相夫教子以及承担较多份额的家务劳动。
2.1.3 影响职业女性发展的因素
我国职业女性的从业结构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发生较明显的变化,而引起这种变化的具体因素主要有:女性自身特征、传统角色观念以及教育水平,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我国女性的职业发展过程。
(一)女性自身特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与职业的契合度是职业能否得到有效发展的重要指标,也就是说女性自身特征与其职业的契合度越高,那么获得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自身特征方面,性格上女性具有温柔、耐心、心思细腻等特征,体力上女性相对不如男性,智力上女性的离散程度小于男性,但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5]基于自身的特征,女性在某些行业中聚集密度较高,而在某些行业中聚集密度较低。在关于“最适合女性发展的职业”调查中,排名前五的分别为:教育、咨询、化妆品、传媒与服装销售;中国科学院研究表明,在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中,女性就业率显著低于男性,而在垄断率较低的行业中,女性就业率高于男性。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做的一项调查发现,被调查的男性大多感受到来自同一职业中女性的压力,他们认为女性特别是身处中层管理者的女性办事认真谨慎、社交能力强与良好的忍耐力,使她们在工作中比男性有更好的表现。
(二)传统角色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女性要承担生儿育女、相夫教子、照顾老人等重任,且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又在无形中制约着职业女性的发展。在中国封建文化中,三纲五常是女性行为的最高纲领,女性生活只能以家庭为中心,女性社会角色是顺从、柔弱、依从于丈夫,男权社会使她们被迫退守家庭,与世无争。
改革开放之后,女性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她们走出家门,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在农村或是比较偏远的地区,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重男轻女、夫为妻纲等社会角色观念还是比较严重,这无疑阻碍了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产生,限制了她们的职业发展。
(三)教育水平
在夏商周出现了“大学”、“小学”、“库”、“序”、“校”、“学在官府”等初期的学校设置,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但是这些初期的学校多是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置的,女性是没有权利接受任何教育[6]。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从贵族普及到了平民,但是这种普及只限于男性,多数的男性能够得到比较系统的教育,而女性只能接受家庭伦理方面的教化。汉代之后,女性在接受家庭伦理教育的同时也会学习诗词歌赋。到了明代,女性吟诗作赋已经比较普遍,但是在古代男权社会中,为了维护男性的社会统治地位,社会的主流思想始终认为“女人无才便是德”,即使在明代末期,仍然持有“养女多不教其读书识字”的观念。
在精力和时间都很有限的情况下,许多妇女在追求职业发展时,往往面临着很多来自家庭的压力,很容易造成工作和家庭的冲突。为了处理二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不仅需要职业女性自身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更需要他们的家人和企业的共同努力。随着女性的角色得到社会广泛认知的重要性,重视的妇女问题也越来越多,在呵护女性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满意度时,对其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平衡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就是以女性员工为研究对象,分为5个部分,对其背景进行了分析,对有关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了说明,通过对不同女性员工的访谈研究分析之后,得出了结论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职业女性,工作与生活平衡,访谈,建议
目 录
1 引言1
2 相关理论1
2.1 职业女性 1
2.2 工作与生活关系研究 4
3女性员工的工作-生活冲突研究 8
3.1 主要研究方法 8
3.2 研究设计 9
3.3 调查概况 9
3.4 研究结论与解释 11
4 促进女性与员工工作-生活平衡的管理建议13
附录 16
附录1 表1 16
附录2 表2 17
附录3 访谈提纲 18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1 引言
工作与生活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只有生活好了才能更好的工作,工作好了才能更好的生活。两者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工作与生活冲突开始被人们所提及,到本世纪初美国薪酬协会的总报酬模型中将工作与生活平衡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非货币化报酬进行阐释,工作与生活的问题从未被任何时期的学者忽略过。在近些年,不断地有员工工作过于疲劳,压力过大等的新闻报道出现,使得人们工作与生活质量越来越被关注[1]。在上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全球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男性和女性都倾向于将职业目标和工作临驾于家庭之上,使得工作与生活平衡正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美国薪酬协会提出总报酬模型后,工作与生活平衡被纳入其中并成为非货币化报酬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和家庭生活是每个社会个体所属的两个不同的“领域”,人们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会影响人们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进而影响组织绩效【2】。工作与生活平衡和众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国内外都得有很多实证研究进行了讨论,但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2 相关理论
2.1 职业女性
2.1.1 职业女性的界定
杨丽玲在其研究中将职业女性定义为:“为获取一定的报酬而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女性,均可称为职业女性。这种活动不包括家务劳动。”[3]其余学者的研究中采用的与职业女性相关的词语包括:女性员工、职场女性、女性工作者、女性知识性员工、女性雇员、创业女性、女员工、白领等。
百度百科上对职业女性的注释为:“职业女性积极自信、经济独立,引领都市潮流,其生活方式令人羡慕。与此相对应,她们在家要扮演好贤妻良母的角色,工作中又要承受与男性员工同等的压力。社会要求她们保持女人特有的细致温柔,同时又像男人一样坚强果断。人们常常忽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下她们身心疲惫,在美丽坚强的外表下她们也有脆弱和无助[4]。”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各种流行用语营运而出。与职业女性有关的称呼包括:“蓝领”、“白领”、“粉领”和“金领”。最早进入人们视野的是“白领”一词,它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美国,目前“白领”泛指一切从事脑力劳动的职业女性。这女性群体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装扮得体,能力出众,同时待人接物方式灵活,工作效率高。“白领”一般拥有不错的待遇,年薪约8万美元。
虽然“蓝领”一直存在,但“蓝领”一词最早出现于40年代,比“白领”稍晚。其通常指负责现场操作的技术类女工人。她们通过体力劳动获得报酬,因而工资水平普遍不高。通常每月1000元左右。
70年代后期又出现一个新词--“粉领”,主要指不外出工作,而在家上班的自由职业女性。如职业小说家啊、自由撰稿人。这类女性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场所都在“家”,电话、电脑和邮件是她们与外界联系的主要工具,生活环境比较单纯。
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进而出现“金领” 一词,“金领”代表一个精英、人才非常集中的社会阶层。这类职业女性大多外出留学归国,专业知识扎实,通常拥有某种专业技能,素质较高,获得很多人的尊敬以及国内很多优秀企业的认可。当然,其收入较高,通常年薪15万元以上,高出前面三类很多。其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上。
虽然目前学者对职业女性的研究非常多,但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为便于研究,结合自己的理解将职业女性的概念界定为:那些受教育程度较好,拥有稳定工作,以一定的组织为载体而依存的经济独立的现代女性。其中,经济独立是最为关键的特征。
2.1.2 职业女性的特征
职业女性具有以下四个特征:①社会性。在特定的社会大环境下,职业女性必须与其他从业人员相互联系、相互交流,从事一定的社会活动并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②规范性。职业女性必须在法律及社会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相关的社会活动;③有偿性。职业女性参与社会活动是以获得一定的物质报酬为目的的,无报酬的参与社会活动则不属于职业女性的范畴;④角色双重性。一方面,女性要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单位领导要求她们干练、敢闯敢拼,并承担与男性同等的工作任务与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她们也要扮演一定的家庭角色,家庭成员要求她们温柔、贤惠,照顾老人、相夫教子以及承担较多份额的家务劳动。
2.1.3 影响职业女性发展的因素
我国职业女性的从业结构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发生较明显的变化,而引起这种变化的具体因素主要有:女性自身特征、传统角色观念以及教育水平,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我国女性的职业发展过程。
(一)女性自身特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与职业的契合度是职业能否得到有效发展的重要指标,也就是说女性自身特征与其职业的契合度越高,那么获得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自身特征方面,性格上女性具有温柔、耐心、心思细腻等特征,体力上女性相对不如男性,智力上女性的离散程度小于男性,但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5]基于自身的特征,女性在某些行业中聚集密度较高,而在某些行业中聚集密度较低。在关于“最适合女性发展的职业”调查中,排名前五的分别为:教育、咨询、化妆品、传媒与服装销售;中国科学院研究表明,在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中,女性就业率显著低于男性,而在垄断率较低的行业中,女性就业率高于男性。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做的一项调查发现,被调查的男性大多感受到来自同一职业中女性的压力,他们认为女性特别是身处中层管理者的女性办事认真谨慎、社交能力强与良好的忍耐力,使她们在工作中比男性有更好的表现。
(二)传统角色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女性要承担生儿育女、相夫教子、照顾老人等重任,且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又在无形中制约着职业女性的发展。在中国封建文化中,三纲五常是女性行为的最高纲领,女性生活只能以家庭为中心,女性社会角色是顺从、柔弱、依从于丈夫,男权社会使她们被迫退守家庭,与世无争。
改革开放之后,女性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她们走出家门,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在农村或是比较偏远的地区,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重男轻女、夫为妻纲等社会角色观念还是比较严重,这无疑阻碍了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产生,限制了她们的职业发展。
(三)教育水平
在夏商周出现了“大学”、“小学”、“库”、“序”、“校”、“学在官府”等初期的学校设置,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但是这些初期的学校多是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置的,女性是没有权利接受任何教育[6]。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从贵族普及到了平民,但是这种普及只限于男性,多数的男性能够得到比较系统的教育,而女性只能接受家庭伦理方面的教化。汉代之后,女性在接受家庭伦理教育的同时也会学习诗词歌赋。到了明代,女性吟诗作赋已经比较普遍,但是在古代男权社会中,为了维护男性的社会统治地位,社会的主流思想始终认为“女人无才便是德”,即使在明代末期,仍然持有“养女多不教其读书识字”的观念。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1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