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结构纬度研究
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结构纬度研究[2019123119323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对于每个企业,尤其是服务性企业来说,培养与留住自己的人才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了解员工的需求以及让员工感觉到幸福是每个企业都应追求的目标。那么,员工的幸福感是由哪些因素组成的呢?本课题以服务性企业员工为调查对象,运用科学的调查问卷,对员工幸福感的结构纬度进行研究。这对于增强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使服务性企业员工更好地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首先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建立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结构纬度的理论假设。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实证资料,并运用SPSS等相关软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结构纬度由四个因子组成,这四个因子分别被命名为“薪酬公平”、“充分的业余时间与自由”、“和谐的人际关系”、“乐观坚韧”。最后结合服务性企业现状,提出提高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的相关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
目 录
1 引言 1
2 文献回顾 1
2.1 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1
2.1.1 幸福感的含义 1
2.1.2 哲学观点下的幸福 2
2.1.3 幸福感的两种概念模型 2
2.1.4 幸福感的心理机制理论 3
2.2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5
2.2.1 内部因素 5
2.2.2 外部因素 6
2.3 幸福感的结构纬度研究 7
2.4 文献回顾的总结 7
3 研究方法与设计 8
3.1 研究方法 8
3.2 研究设计 8
4 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9
5 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结构的实证研究 10
5.1 预试性研究 10
5.1.1 项目收集与编制问卷 10
5.1.2 问卷题目的逻辑效度分析 11
5.2 正式调查与探索性因素分析 11
5.3 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的结构模型检验 18
5.3.1 研究方法 18
5.3.2 信度检验 19
5.3.3 研究结果 19
5.4 结果讨论 20
5.5 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21
6 不足与展望 22
结论 23
致谢 24
参考文献 25
附录 27
1 引言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目标。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在不断地追求幸福。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经济增长再也不是衡量生活质量的唯一指标,幸福感成为了衡量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主观指标。工作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工作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类的幸福感程度与这五大需要密切相关。
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有其特殊的结构和特征,这需要专门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于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结构纬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定论。本文旨在研究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结构纬度,以填补此领域研究的空白。
因此,本课题首先以服务性企业员工为调查对象,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建立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结构纬度的理论假设。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实证资料,分析得出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的现状,并运用SPSS等相关软件检验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结构纬度,最后得出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结构纬度的结论。这对于增强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使服务性企业员工更好地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文献回顾
2.1 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2.1.1 幸福感的含义
“幸”字是由“土”和“¥”两部分组成的,土代表房子,¥代表钱,这意味着幸福由房子和钱组成,幸福就是一家人不愁吃、不愁穿,还有房子可以住,有钱可以花[1]。在英语中,“幸福”一词多用happiness表示,但在心理学中,规范化的表示是Well-Being,指健康快乐的心态。
梭伦是最先研究幸福含义的学者,他认为,人类所寻求的最高目标就是幸福;苏格拉底认为,幸福是靠智慧和知识确定的;柏拉图认为,德性和智慧是人生的真幸福;享乐主义者认为,纵欲乃人生之最高幸福[2];伊壁鸠鲁认为,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的功能最充分的发挥;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就是生命本身,生活的东西都属于幸福[3]。
由此可见,对于幸福的探索,在历史上不曾中断过,对于幸福的含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幸福感探讨的重点是“幸福”这种心理状态的描述和成因。Neugarten和Cantril认为,主观幸福感指人们对自己生活满意度的认知评价。
Revicki和Krause认为,幸福感的基础是心理健康。
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是基于自我的标准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
我国的学者认为,幸福感是个体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和理想得以实现的时候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一种由认知、情感、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等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关于幸福感的定义,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但不论表达方式如何变化,学者们想表达的意思中都包含这样一个观点: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
2.1.2 哲学观点下的幸福
回顾历史,学者们就在不停地探索幸福的本质,人类在追求幸福中进步。关于幸福感的本质有两种视角,从古至今,在各种文化中都存在。围绕幸福的辩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快乐论和实现论。
1.快乐论
快乐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的主观心理体验。伊壁鸠鲁(Epicurus)是研究该理论的第一人,他认为:“快乐是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幸福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终极目的仍是得到快乐。”[4]
2.实现论
亚里士多德是实现论的代表,“幸福是人的自我实现”和“幸福是人的一种完善自我的活动”两种观点就是他提出的,所以,他的理论也被称为“幸福论”或“完善论”。
2.1.3 幸福感的两种概念模型
在快乐论和实现论这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下,现代心理学幸福感研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概念模型,分别是主观幸福感(SWB)和心理幸福感(PWB)。
1.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SWB)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的整体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主观幸福感包括三个维度:认知因素、体验积极情感和缺乏消极情感。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的人对生活较满意,常常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很少有消极情感;而具有低主观幸福感的人则对生活不满意,常常体验到消极的情感而不是积极的情感。第一个将幸福学和幸福指数概念引入中国的美国研究学者、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奚恺元则将主观幸福感的维度划分为情感维度、认知维度和过程维度[5]。
2.心理幸福感
Waterman,Ryff和Singer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引申出了“心理幸福感”(PWB)这一概念,心理幸福感被定义为“努力表现美的真实的潜力”。然而,在对心理幸福感的研究中,学者们还没有达成共识。Waterman把幸福分成两种:一种是个人表现(personal expressiveness)的幸福,指个人全心全意地投入活动中时,意识到自己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自我得以表现,进而有助于达成自我实现的体验,是自我实现的愉悦;另一种是尽情享乐(hedonic enjoyment)的幸福,指在活动中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或心理需要得到满足[6]。Ryff将心理幸福感分为6个维度: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个人成长(personal growth)、生活目的(purpose in life)、良好人际关系(positive relation with other)、情境把握(environment master)和独立自主(autonomy)[7]。
2.1.4 幸福感的心理机制理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对于每个企业,尤其是服务性企业来说,培养与留住自己的人才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了解员工的需求以及让员工感觉到幸福是每个企业都应追求的目标。那么,员工的幸福感是由哪些因素组成的呢?本课题以服务性企业员工为调查对象,运用科学的调查问卷,对员工幸福感的结构纬度进行研究。这对于增强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使服务性企业员工更好地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首先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建立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结构纬度的理论假设。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实证资料,并运用SPSS等相关软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结构纬度由四个因子组成,这四个因子分别被命名为“薪酬公平”、“充分的业余时间与自由”、“和谐的人际关系”、“乐观坚韧”。最后结合服务性企业现状,提出提高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的相关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
目 录
1 引言 1
2 文献回顾 1
2.1 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1
2.1.1 幸福感的含义 1
2.1.2 哲学观点下的幸福 2
2.1.3 幸福感的两种概念模型 2
2.1.4 幸福感的心理机制理论 3
2.2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5
2.2.1 内部因素 5
2.2.2 外部因素 6
2.3 幸福感的结构纬度研究 7
2.4 文献回顾的总结 7
3 研究方法与设计 8
3.1 研究方法 8
3.2 研究设计 8
4 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9
5 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结构的实证研究 10
5.1 预试性研究 10
5.1.1 项目收集与编制问卷 10
5.1.2 问卷题目的逻辑效度分析 11
5.2 正式调查与探索性因素分析 11
5.3 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的结构模型检验 18
5.3.1 研究方法 18
5.3.2 信度检验 19
5.3.3 研究结果 19
5.4 结果讨论 20
5.5 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21
6 不足与展望 22
结论 23
致谢 24
参考文献 25
附录 27
1 引言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目标。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在不断地追求幸福。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经济增长再也不是衡量生活质量的唯一指标,幸福感成为了衡量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主观指标。工作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工作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类的幸福感程度与这五大需要密切相关。
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有其特殊的结构和特征,这需要专门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于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结构纬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定论。本文旨在研究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结构纬度,以填补此领域研究的空白。
因此,本课题首先以服务性企业员工为调查对象,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建立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结构纬度的理论假设。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实证资料,分析得出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的现状,并运用SPSS等相关软件检验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结构纬度,最后得出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结构纬度的结论。这对于增强服务性企业员工幸福感,使服务性企业员工更好地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文献回顾
2.1 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2.1.1 幸福感的含义
“幸”字是由“土”和“¥”两部分组成的,土代表房子,¥代表钱,这意味着幸福由房子和钱组成,幸福就是一家人不愁吃、不愁穿,还有房子可以住,有钱可以花[1]。在英语中,“幸福”一词多用happiness表示,但在心理学中,规范化的表示是Well-Being,指健康快乐的心态。
梭伦是最先研究幸福含义的学者,他认为,人类所寻求的最高目标就是幸福;苏格拉底认为,幸福是靠智慧和知识确定的;柏拉图认为,德性和智慧是人生的真幸福;享乐主义者认为,纵欲乃人生之最高幸福[2];伊壁鸠鲁认为,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的功能最充分的发挥;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就是生命本身,生活的东西都属于幸福[3]。
由此可见,对于幸福的探索,在历史上不曾中断过,对于幸福的含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幸福感探讨的重点是“幸福”这种心理状态的描述和成因。Neugarten和Cantril认为,主观幸福感指人们对自己生活满意度的认知评价。
Revicki和Krause认为,幸福感的基础是心理健康。
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是基于自我的标准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
我国的学者认为,幸福感是个体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和理想得以实现的时候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一种由认知、情感、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等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关于幸福感的定义,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但不论表达方式如何变化,学者们想表达的意思中都包含这样一个观点: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
2.1.2 哲学观点下的幸福
回顾历史,学者们就在不停地探索幸福的本质,人类在追求幸福中进步。关于幸福感的本质有两种视角,从古至今,在各种文化中都存在。围绕幸福的辩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快乐论和实现论。
1.快乐论
快乐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的主观心理体验。伊壁鸠鲁(Epicurus)是研究该理论的第一人,他认为:“快乐是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幸福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终极目的仍是得到快乐。”[4]
2.实现论
亚里士多德是实现论的代表,“幸福是人的自我实现”和“幸福是人的一种完善自我的活动”两种观点就是他提出的,所以,他的理论也被称为“幸福论”或“完善论”。
2.1.3 幸福感的两种概念模型
在快乐论和实现论这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下,现代心理学幸福感研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概念模型,分别是主观幸福感(SWB)和心理幸福感(PWB)。
1.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SWB)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的整体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主观幸福感包括三个维度:认知因素、体验积极情感和缺乏消极情感。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的人对生活较满意,常常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很少有消极情感;而具有低主观幸福感的人则对生活不满意,常常体验到消极的情感而不是积极的情感。第一个将幸福学和幸福指数概念引入中国的美国研究学者、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奚恺元则将主观幸福感的维度划分为情感维度、认知维度和过程维度[5]。
2.心理幸福感
Waterman,Ryff和Singer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引申出了“心理幸福感”(PWB)这一概念,心理幸福感被定义为“努力表现美的真实的潜力”。然而,在对心理幸福感的研究中,学者们还没有达成共识。Waterman把幸福分成两种:一种是个人表现(personal expressiveness)的幸福,指个人全心全意地投入活动中时,意识到自己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自我得以表现,进而有助于达成自我实现的体验,是自我实现的愉悦;另一种是尽情享乐(hedonic enjoyment)的幸福,指在活动中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或心理需要得到满足[6]。Ryff将心理幸福感分为6个维度: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个人成长(personal growth)、生活目的(purpose in life)、良好人际关系(positive relation with other)、情境把握(environment master)和独立自主(autonomy)[7]。
2.1.4 幸福感的心理机制理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1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