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情绪对大创业团队创造力生成作用研究以内隐知识分享为中介(附件)【字数:17162】
摘 要摘 要 组织创造力是一个新兴研究领域,也是现代社会中组织进行创新和改革的主要源泉。发掘员工个人创造力是怎样转换上升为团体创造力的路径,是当前促进整个团体创造力的一条必经之路。以大学生创业团队为研究对象,提出积极情绪通过内隐知识分享将个体创造力向团队创造力转化的理论假设,构建了一个有中介变量的模型,编制积极情绪和创造力的测评问卷,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大学生创业团队相关数据的采集,依托马克威软件等工具进行整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积极情绪显著正向影响团队创造力,隐性知识分享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为之后研究个体创造力和团体创造力之间相互促进与转化关系以及如何促进团队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同时针对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创造力提出了研究开发与提升建议。关键词: 创造力;团队创造力;积极情绪;隐性知识分享
目 录
0.导言 1
1 文献综述 2
1.1基本概念 2
1.1.1创造力的概念 2
1.1.2 积极情绪的概念 3
1.1.3內隐知识分享的概念 4
1.2 组织创造力的生成因素研究现状 4
1.2.1创造力经典框架模型 4
1.2.2 研究现状梳理 7
1.3 积极情绪研究现状 12
1.4内隐知识分享与创造力研究现状 15
2积极情绪对大学生创业团队创造力生成机制的实证研究 16
2.1研究假设提出 16
2.2实证设计 17
2.2.1研究思路 17
2.2.2研究对象 18
2.2.3 测量问卷 21
2.2.4 统计工具与方法 22
2.3 数据分析与结果 23
3研究结论与展望 26
3.1研究结论与启示 26
3.2 研究局限 27
3.3 未来研究方向 28
结 论 29
致 谢 30
参考文献 31
附录 35
积极情绪对大学生创业团队创造力生成作用研究
——以内隐知识分享为中介
0.导言
创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是目前世界各国的组织成长、竞争的关键因素。我们对创新的认识也逐渐从个人是创新的核心力量到关注作为整体的团队创造行为。团队创造力与个人创造力相比,并不是把团队内每个人的创造力进行汇总,而是团队利用每个成员多样性的知识、能力、经验,营造出一个交互共享空间,通过具体问题作为特定情境条件,对团队成员的异质性知识进行转换结合,实现组合优化的效应,最后形成团队层面的能力优势,完成单靠个体很难完成的任务。
近年来,社会各方面的竞争都日益激烈,观其实质则是具备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之间的综合能力竞争。其中作为高素质人才的主力军——大学生创业团队也初露锋芒,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奇。从现实观察和对资料的总结中可以得出大学生表现出的创造力一般具有以下两种特征:
①差异性。由于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家庭背景、地域习俗、信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大学生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分析,随后探索验证的方式也与其他人不同。
②渐进性。大学生正处于三观不断发展完善的人生阶段,因此他们的创造行为也会处于一个不稳定阶段。大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理论、行动、积累经验、反思总结的过程不断产生具有创造性的行为和成果。在大学生认知水平较低时,他们的行为也接近于模仿,这种层次的创造性成果水平较低。一段时间后,当他们通过加强学习先进方法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认知水平,就会促进他们的创造性行为从量变达到一个质变[1]。
本研究准备从整体上认识团队层面的创造力生成模式,将以一个独特的理论框架总结分析大量文献资料,并以大学生创业团队为具体研究对象,从积极情绪角度出发,找到大学生创业团队创造力生成的一条路径,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创造力潜能,并根据中国大学生创业团队成员现有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外在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帮助,为不断提高大学生创业团队整体的创造力和鼓励他们产生创造性成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1 文献综述
1.1 基本概念
1.1.1创造力的概念
早期研究中绝大多数学者将创造力定义为一种产生新奇与有用的观点、想法或点子的能力。创造力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有所进展,之后几十年逐渐得到学界的关注,到80年代后期人们普遍认同其在组织参与竞争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同时随着研究技术、手段的进步,对它的研究才走向了繁荣。从许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来看,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对创造力进行探索,这造成了对创造力的定义不一致。
经过对这些定义的梳理分类,总体分为两类:一部分学者如Amabile(1988)将创造力定义为一种结果[2]。从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角度看,这种结果观的定义认为创造力是新颖的且实用的,包括新的见解、独特的创意、和程序[3]。此外,Frese等人 (1999)采用了客观测量的方式来评价创造力,如最终的新技术、产生专利数量、提交的创意点子数量等[4]。
还有另一类定义就是把创造力理解为一种过程,包括发现问题、产生创意、解决问题并采用新的解决方案。Basadur(2004)认为,创造力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化过程,与“双胞”类似。将本来没有联系的两种事物通过一定的逻辑结合起来得到与众不同的见解和发现[5]。
研究个体创造力是从构成、影响个体的各种要素出发,而研究团队以及组织创造力是从组织整体层面上出发考虑问题,而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如何将组织创造力水平提升至更高。所以研究的核心就是组织整体创造力是如何从个体创造力转化形成的,以及组织结构、组织内部关系、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傅世侠(2005)提出的定义强调协同的作用,他认为“组织创造力是将组织内部成员个体的创造力进行整合,交融,最终形成的一种合力”[6] 。杨志蓉(2006)将团队整体作为创造主体,因此定义创造力是一种包括过程和结果的整体呈现[7]。周耀烈(2007)将团队创造力定义为团队充分利用一些工具和技术方法,并结合成员的能力形成的群体特性[8]。
通过对国内外的研究回顾,可以看出虽然众多学者从多个角度提出对组织创造力定义的理解,但是也普遍认同可以把组织创造力归纳为一种能力。Lee(2003)等人总结认为,组织创造力是组织的一种包括辨别、收集资料、产生创意的过程或产品的能力[9]。
目 录
0.导言 1
1 文献综述 2
1.1基本概念 2
1.1.1创造力的概念 2
1.1.2 积极情绪的概念 3
1.1.3內隐知识分享的概念 4
1.2 组织创造力的生成因素研究现状 4
1.2.1创造力经典框架模型 4
1.2.2 研究现状梳理 7
1.3 积极情绪研究现状 12
1.4内隐知识分享与创造力研究现状 15
2积极情绪对大学生创业团队创造力生成机制的实证研究 16
2.1研究假设提出 16
2.2实证设计 17
2.2.1研究思路 17
2.2.2研究对象 18
2.2.3 测量问卷 21
2.2.4 统计工具与方法 22
2.3 数据分析与结果 23
3研究结论与展望 26
3.1研究结论与启示 26
3.2 研究局限 27
3.3 未来研究方向 28
结 论 29
致 谢 30
参考文献 31
附录 35
积极情绪对大学生创业团队创造力生成作用研究
——以内隐知识分享为中介
0.导言
创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是目前世界各国的组织成长、竞争的关键因素。我们对创新的认识也逐渐从个人是创新的核心力量到关注作为整体的团队创造行为。团队创造力与个人创造力相比,并不是把团队内每个人的创造力进行汇总,而是团队利用每个成员多样性的知识、能力、经验,营造出一个交互共享空间,通过具体问题作为特定情境条件,对团队成员的异质性知识进行转换结合,实现组合优化的效应,最后形成团队层面的能力优势,完成单靠个体很难完成的任务。
近年来,社会各方面的竞争都日益激烈,观其实质则是具备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之间的综合能力竞争。其中作为高素质人才的主力军——大学生创业团队也初露锋芒,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奇。从现实观察和对资料的总结中可以得出大学生表现出的创造力一般具有以下两种特征:
①差异性。由于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家庭背景、地域习俗、信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大学生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分析,随后探索验证的方式也与其他人不同。
②渐进性。大学生正处于三观不断发展完善的人生阶段,因此他们的创造行为也会处于一个不稳定阶段。大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理论、行动、积累经验、反思总结的过程不断产生具有创造性的行为和成果。在大学生认知水平较低时,他们的行为也接近于模仿,这种层次的创造性成果水平较低。一段时间后,当他们通过加强学习先进方法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认知水平,就会促进他们的创造性行为从量变达到一个质变[1]。
本研究准备从整体上认识团队层面的创造力生成模式,将以一个独特的理论框架总结分析大量文献资料,并以大学生创业团队为具体研究对象,从积极情绪角度出发,找到大学生创业团队创造力生成的一条路径,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创造力潜能,并根据中国大学生创业团队成员现有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外在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帮助,为不断提高大学生创业团队整体的创造力和鼓励他们产生创造性成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1 文献综述
1.1 基本概念
1.1.1创造力的概念
早期研究中绝大多数学者将创造力定义为一种产生新奇与有用的观点、想法或点子的能力。创造力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有所进展,之后几十年逐渐得到学界的关注,到80年代后期人们普遍认同其在组织参与竞争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同时随着研究技术、手段的进步,对它的研究才走向了繁荣。从许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来看,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对创造力进行探索,这造成了对创造力的定义不一致。
经过对这些定义的梳理分类,总体分为两类:一部分学者如Amabile(1988)将创造力定义为一种结果[2]。从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角度看,这种结果观的定义认为创造力是新颖的且实用的,包括新的见解、独特的创意、和程序[3]。此外,Frese等人 (1999)采用了客观测量的方式来评价创造力,如最终的新技术、产生专利数量、提交的创意点子数量等[4]。
还有另一类定义就是把创造力理解为一种过程,包括发现问题、产生创意、解决问题并采用新的解决方案。Basadur(2004)认为,创造力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化过程,与“双胞”类似。将本来没有联系的两种事物通过一定的逻辑结合起来得到与众不同的见解和发现[5]。
研究个体创造力是从构成、影响个体的各种要素出发,而研究团队以及组织创造力是从组织整体层面上出发考虑问题,而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如何将组织创造力水平提升至更高。所以研究的核心就是组织整体创造力是如何从个体创造力转化形成的,以及组织结构、组织内部关系、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傅世侠(2005)提出的定义强调协同的作用,他认为“组织创造力是将组织内部成员个体的创造力进行整合,交融,最终形成的一种合力”[6] 。杨志蓉(2006)将团队整体作为创造主体,因此定义创造力是一种包括过程和结果的整体呈现[7]。周耀烈(2007)将团队创造力定义为团队充分利用一些工具和技术方法,并结合成员的能力形成的群体特性[8]。
通过对国内外的研究回顾,可以看出虽然众多学者从多个角度提出对组织创造力定义的理解,但是也普遍认同可以把组织创造力归纳为一种能力。Lee(2003)等人总结认为,组织创造力是组织的一种包括辨别、收集资料、产生创意的过程或产品的能力[9]。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