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价值观对经管类专业大就业选择的影响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3
二、文献综述 4
(一)职业价值观定义 4
(二)职业价值观结构 4
1.两分法 4
2.三分法 5
3.四分法 5
4.五分法 5
5.六维度及以上 5
三、问卷实施与分析 6
(一)研究假设 6
(二)研究对象 6
(三)问卷设计 6
四、数据分析 6
(一)基本信息描述性统计分析 6
(二)就业选择统计分析 7
1.职业去向统计 7
2.职业去向均值分布 8
3.行业去向统计 8
4.行业去向均值分布 9
5.考虑因素统计 10
6.考虑因素均值分布 10
7.职业价值观均值分析 11
(三)信效度分析 12
(四)相关性分析 12
1.因子分析 12
2.回归分析 13
五、研究结论 16
(一)验证假设 16
(二)职业价值观影响职业选择 16
(三)职业价值观影响行业选择 16
(四)职业价值观影响考虑因素 17
六、建议与对策 17
(一)学校方面 17
(二)社会方面 17
(三)家庭方面 18
(四)学生方面 18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附录 A 20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关系到大学生进入社会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事件,一直以来受到国家、社会和家庭的高度关注,本文将以职业价值观与大学生就业选择之间的关系来展开。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可追溯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价值观最早属于心理学概念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了深入发展,在二十世纪末开始进入中国并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日渐成长为学界关注所关注的一大热点话题。中国自1999年开始实施高校扩招政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高校招生规模逐年增长,到2013年为止,我国各类高校在校人数已经突破了3460万,毛入学率达到34.5%。参考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标准,他依据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数值大小将国家的教育水平划分为不同等级,50%以上属于普及型教育,15%50%的范围属于大众化教育,15%以下属于精英教育。[1]显而易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高校扩招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因高校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所伴随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切待解决。从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来看,在20022009年扩招的大学生不间断的毕业间,高校毕业生一路从145万人迅速攀升至611万人。从2010年开始有所减缓,但每年仍然保持20到30万的基数增长,到2016年已达到765万人。除高校毕业生,每年还有高达700万的初高中毕业生以及中职毕业生,再加上未落实就业的往届毕业生,就业压力可见一斑。[2]
二、文献综述
(一)职业价值观定义
职业价值观的概念发展,由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以及不同的学科角度,定义也有所不同。赛普尔(Super,1957)从心理学领域出发,在其著作《职业心理学》一书中将员工对工作属性的不同偏好,不同工作表现和工作态度,定义为职业价值观,这是职业价值观概念的首次提出[3]。在后来的研究中,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的立场给出了不同定义。 卡尔伯格进一步提出,不同的人对各因素的敏感程度不同。职业价值观与工作本身的性质、内容等因素无关,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工作附加产品和价值的态度,例如经济回报、社会声望、个人成就感等都是具备相关性的。在工作自身这个角度来讲,易里哲提出工作的目标是产出结果,工作结果包括工作本身的质量、效率、节奏,也包括工作所带来的回报、名誉等。职业价值观则反映了员工对工作结果的偏好和重视程度,这种偏好会因为行业背景、个人特质等因素而有所侧重。[4]罗斯则将职业价值观划分到员工个人的精神层面,它体现了人们的信念和对个人未来状态的期许,即人们希望从职业及工作中达到的工作状态(如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和终极目标(如高名望、高报酬)。
综合国外几位学者的研究,可以通俗的认为职业价值观其实就是指人们通过怎么样的职业道路去达到自己想要追求的人生目标和态度,进一步说就是个人对职业的态度和认同感以及对职业目标的信念及追求。国内也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楼静波从全局的视角出发,提出职业价值观是关于职业的选择、职业的等级、职业生活的意义等方向的主观感受及自我评价标准[5];宁维卫同样认为职业价值观其实就是一个对工作的评价体系,他主要采用内外价值高低来评判职业好坏,认为职业价值观体现了不同人对各类职业优劣高低的衡量尺度以及该职业对自身和社会所创造价值的评判标准[6]。许多学者就此产生共鸣,进一步补充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内心的主观评判尺度,用来衡量社会上各类工作的好坏(包括工作环境、薪酬、成就感各方面),以及未来前景和其在社会中的认可度与价值,这个评判结果可进一步转化为员工未来在工作中的态度和信念,成为员工努力工作实现奋斗的激励因素以及期望达到的最终工作目标[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