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志愿者激励研究以支教志愿者为例(附件)

自从志愿服务事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了志愿服务的行列。尤为明显的是支教服务,大学生志愿者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的不完善性所导致的大学生志愿队伍不稳定、志愿服务水平低下等问题急需解决。本研究以支教志愿者为切入点,采取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支教动机和激励等内容进行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支教志愿者激励存在问题的主要问题由激励理念、实施环境、制度欠缺和沟通渠道不畅通四个方面组成,最终提出四个方面的对策,即优化支教志愿者的激励理念、改善支教志愿者的实施环境、健全支教志愿组织激励制度、畅通支教志愿组织沟通渠道。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志愿者,动机,激励
目 录
1 引言 2
2 文献综述 2
2.1 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和支教志愿者 2
2.2 国内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研究 3
2.3 国外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研究 3
3 研究方法与过程 4
3.1 文献资料法 4
3.2 访谈法 5
3.3 问卷调查法 5
4 研究结果 7
4.1 支教志愿者的动机 7
4.2 支教志愿者的激励 9
5 支教志愿者激励的问题和对策 13
5.1 问题 13
5.2 对策 14
结论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附件 19
1 引言
从2003年团中央、教育部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开始,“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一口号便响彻各个高校。根据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2016年的不完全统计,我国支教活跃群体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829岁的青年群体之间,从志愿者年龄段分布上看,随着年龄增加,受家庭、工作、社会生活等方面影响,人们参与支教活动的积极性逐渐降低。因此参加志愿者活动中,在校大学生是支教志愿者主体,占总人数的55.29%。大学生志愿者为支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生动诠释了志愿服务精神,受到各界的认可和肯定。尽管支教事业经过十年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努力,在逐步发展,具有多种多样的特性,在改善中国贫困地区教育地区现状的道路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大学生支教队伍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表现于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政策和制度的不完善所导致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不稳定、志愿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而大学生志愿者因其自身的初涉社会性、随意性、不稳定性等特点,需要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加以不断的引导和激励,才能保持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合理、有效、可行的激励,对于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扩大和增强志愿服务的影响和效果至关重要。
2 文献综述
2.1 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和支教志愿者
志愿者(volunteer)一词来源于阿拉文“voluntas”,意为“意愿”,指不求金钱、利益、名利等回报,自愿付出个人时间和行动并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员。由于译法不同,在中国大陆普遍称为志愿者,香港地区称为义工,台湾地区称为志工。古代人民赠医施药、救济穷人可以被视为东方志愿者的早期雏形,西方志愿者则追溯到罗马时期的博爱精神和基督教的救赎观念,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福利主义抬头,现代志愿者诞生。20世纪90年代,随着世界格局的稳定和教育体系的完善,大学生志愿者和支教志愿者被提出。大学生志愿者指在正式框架体系下提供志愿服务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支教志愿者指不求金钱、利益、名利等回报,自愿付出个人时间和行动前往教育匮乏地区进行支援的人员。本文研究对象是大学生支教志愿者,以在读本科大学生为研究主体。
2.2 国内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研究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动机和激励机制两个方面:
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心理学表明,动机是采取行动的内在原因,动机越强则行为越强,为保证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活动的持续性,越来越多的学者把注意力放在了参与动机上。吴鲁平研究表明,参与志愿的动机与志愿服务持续性直接挂钩,大学生志愿者的奉献基于“责任”、“发展”和“快乐”三个动机,这意味着志愿服务若能满足志愿者这三种动机,那么志愿服务则能持续发展,反之将阻碍志愿者进一步参与志愿服务[1]。丁静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主要动机是为了遵循内在价值观和提升自我能力,为评奖评优和求职做积累和准备[2]。王小龙从志愿者是否得到发展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增加经验和拓宽社交的需求,从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上理解,大学生志愿者追求自我实现及其更高的需求层次[3]。
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伊剑和吴晓华研究表明,大学生志愿者动机和热情不均且家庭经济环境不同,通过构建激励机制使志愿者参与活动变成自愿选择和追求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志愿激励机制的问题主要变现在激励形式的单一、不科学和大学生权益的不到保障,伊剑和吴晓华提出高校主动承担激励机制建设的责任,同时物质和精神激励结合,加大志愿理念的宣传[4]。张静宇发出不一样的声音,他研究表示高校福利“绑架”大学生,引发学生的反感并导致学生参与志愿的持久性降低,而家庭的支持增加学生参与性,他认为需要建立学校和家庭的平衡性激励机制[5]。
2.3 国外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研究
西方学者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通过实证研究对志愿者参与的激励进行探讨,为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在激励理论和大学生志愿者激励取向两个方面:
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理论。现在的激励理论大致分为需求理论、强化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和目标设置理论五类,运用在大学生志愿者激励中更多的是需求理论,包括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和双因素理论。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由马斯诺在1943年提出,包括由低到高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需求层次;双因素理论由赫兹伯格提出,包括能产生满足感的激励因素和预防消除不满的保健因素。除此之外,施恩的心理契约理论和麦克雷戈的人性假设论都为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志愿者激励取向。1981年,史密斯提出志愿者激励的双因素理论,利他取向和利己取向,前者表现在无形的奖励和帮助他人时的良好感觉,后者表现在有形的奖励[6]。1987年,费奇通过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研究在史密斯的双因素理论基础上提出三因素激励模型,增加了社会取向[7]。豪威尔和梅也通过研究提出了另一种的三因素激励模型——利他取向、社会取向和物质取向[8]。随着时间推移和研究深入,双因素和三因素激励理论的弊端逐渐暴露,大范围研究开始盛行,随之而来的是多因素激励理论。1991年,克莱莉、斯奈德和斯塔克斯提出“志愿者功能清单(VFI)”,该理论认为参与志愿活动一共有六种功能:价值(Values)、认知(Understanding)、职业(Career)、社交(Social)、提升(Enhancement)以及保护(Protective)[9]。2002年,麦可温和雅克布森在VFI的基础上,提出了VMI模型,即价值(Values)、互惠(Reciprocity)、认可(Recognition)、认知(Understanding)、自尊(Selfesteem)、反应(Reactivity)、社交(Social)、保护(Protective)、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以及职业发展(Career development)[10]。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23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