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力提升的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培育路径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2 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1
2.1 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 1
2.2 大学生就业力的构成要素 1
2.3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力要素测度 4
2.4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力核心要素构建 7
3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力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7
3.1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力现状分析 7
3.2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9
4 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力的培育路径 12
4.1 优化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 12
4.2 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13
4.3 加强就业心理辅导,提升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13
4.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水平 14
4.5 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4
结论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附录1 20
1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推进,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学术界各方学者都给予了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源并非大学生数量的增加,而在于大学生培养质量无法满足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如果不好好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就会日积月累,将会逐渐演化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我国对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力的研究尚属于一个比较新的领域,从目前的研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究和实践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不足。表现在:第一,对就业力内涵和构成要素没有统一的界定,理论模式不完全一致;第二,大部分研究是以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考量学生的自我就业意识和具备的能力来衡量高校的教学质量,而很少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考察用人单位的真正需求。因此,为了使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脱颖而出,地方本科院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也更加重视。高校也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大学生就业力的相关理论及大学生就业力现状、问题及原因,探索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培育路径,这不仅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提升。还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2 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2.1 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
就业力是就业能力的简称,即能够很好地获取工作、胜任工作、保持工作并在工作中晋升的能力。根据国当前内外相关研究,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业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个人属性,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能力体系。第二,就业力是一种胜任力,包括专业能力和一般能力。第三,就业力不仅包括寻找并获得工作的能力,还包括在工作中维持就业岗位以及在必要时重新选择和获取新的工作岗位的能力。第四,就业力是一种可能性,具备了一系列相关的就业特性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就业,能否就业还受到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形势、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等。[1]
2.2 大学生就业力的构成要素
Mitchell认为,就业力是指可以强化就业能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包括:第一,智力能力,即诊断、分析、创新和学会学习智力(或者学术)能力;第二,社交能力,包括沟通、决策、团队工作和适应性、积极态度与行为、设想和卸下责任的能力在内的社会和人际能力;第三,规划和创业能力,即在工作中冒险精神的发展、创造力和创新性、辨识和创造机会、应对危机的能力,也包括对于生产力和规划的理解以及对于自我就业的认识;第四,多元技术技能,即一系列与岗位相联系的能力。
Law、long认为就业力主要由三个维度组成:第一,个人适应性。指的是使个人具有就业能力的因素,是人们具有适应性的个体差异,包括积极的自我概念(高水平的职业自尊和内控)、高职业风险容忍(低职业风险规避和高不确定性容忍)、高学习动机(个人控制和学习愿望);第二,个体与市场的交互。指的是个体如何呈现就业能力,实现与环境的有效交互作用,包括主动的职业导向、求职自我效能、人力资本(教育、相关经验、职业成功经历);第三,职业身份。指的是职业身份的风格、身份描述、身份自我。[12]
瑞士联邦工业大学高等教育中心主任ML戈德斯密德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归纳出使大学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5个要素:第一,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包括坚韧不拔的毅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自我管理的自主性、灵活的应变能力等);第二,人际关系技巧(即交际能力、适应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第三,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即具有广博的、综合性、跨学科的知识组合及多元文化的教育背景);第四,有效的工作方法(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策划运筹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第五,敏锐的、广阔的视野(即具备创业者及企业家精,能站在全球的角度以多向思维甚至是批判性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在世界各地寻求发展,开拓事业)。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将就业能力分为5个类别即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影响能力。
我国学者对在就业力结构方面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根据已掌握的文献资料,大部分为对就业力结构的理论概括和定性描述,我国学者近年来对就业力结构的主要研究观点如表1所示。
表1 国内就业力结构文献总结
研究学者 就业力结构 要素
郑晓明 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适应能力
李革 专业能力 专门知识、专业技能、专项能力
方法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制订计划能力等
社会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适应转换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责任感等
朱慧 专业能力 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知识
实践能力 新技能掌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制度执行能力
思维能力 目标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策略谋划能力、创新能力
自我意识发展能力 责任感、敬业精神、成就动机、持续学习能力
适应能力 忍耐力、应对危机能力、压力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
应聘能力 竞争意识、推销能力、社交能力、职业规划能
图1所示,在雇佣单位(企业)对大学生就业力能力的要素选择中,在“非常重要”和“很重要”这两个选项的排序中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得到普遍重视和认同。
第二个问题:请你在下面罗列的就业力构成要素中,选择你认为重要以上或者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
图2 毕业生对就业力要素重要性的选择
4.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水平
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选拔、培训工作引起重视。各高校要根据本校的专业和师资队伍状况,整合校内教师资源,选拔那些在心理学、人际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方面专业基础良好且综合能力较强又乐于奉献的教师,担任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并派他们到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等考察进修深造,经过系统的职业资格指导培训,使就业指导教师在人才素质培养、就业市场预测、职业心理调适、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并能根据其所在学校各专业、各层次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指导。
1 引言 1
2 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1
2.1 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 1
2.2 大学生就业力的构成要素 1
2.3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力要素测度 4
2.4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力核心要素构建 7
3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力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7
3.1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力现状分析 7
3.2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9
4 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力的培育路径 12
4.1 优化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 12
4.2 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13
4.3 加强就业心理辅导,提升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13
4.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水平 14
4.5 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4
结论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附录1 20
1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推进,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学术界各方学者都给予了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源并非大学生数量的增加,而在于大学生培养质量无法满足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如果不好好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就会日积月累,将会逐渐演化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我国对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力的研究尚属于一个比较新的领域,从目前的研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究和实践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不足。表现在:第一,对就业力内涵和构成要素没有统一的界定,理论模式不完全一致;第二,大部分研究是以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考量学生的自我就业意识和具备的能力来衡量高校的教学质量,而很少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考察用人单位的真正需求。因此,为了使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脱颖而出,地方本科院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也更加重视。高校也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大学生就业力的相关理论及大学生就业力现状、问题及原因,探索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培育路径,这不仅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提升。还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2 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2.1 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
就业力是就业能力的简称,即能够很好地获取工作、胜任工作、保持工作并在工作中晋升的能力。根据国当前内外相关研究,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业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个人属性,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能力体系。第二,就业力是一种胜任力,包括专业能力和一般能力。第三,就业力不仅包括寻找并获得工作的能力,还包括在工作中维持就业岗位以及在必要时重新选择和获取新的工作岗位的能力。第四,就业力是一种可能性,具备了一系列相关的就业特性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就业,能否就业还受到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形势、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等。[1]
2.2 大学生就业力的构成要素
Mitchell认为,就业力是指可以强化就业能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包括:第一,智力能力,即诊断、分析、创新和学会学习智力(或者学术)能力;第二,社交能力,包括沟通、决策、团队工作和适应性、积极态度与行为、设想和卸下责任的能力在内的社会和人际能力;第三,规划和创业能力,即在工作中冒险精神的发展、创造力和创新性、辨识和创造机会、应对危机的能力,也包括对于生产力和规划的理解以及对于自我就业的认识;第四,多元技术技能,即一系列与岗位相联系的能力。
Law、long认为就业力主要由三个维度组成:第一,个人适应性。指的是使个人具有就业能力的因素,是人们具有适应性的个体差异,包括积极的自我概念(高水平的职业自尊和内控)、高职业风险容忍(低职业风险规避和高不确定性容忍)、高学习动机(个人控制和学习愿望);第二,个体与市场的交互。指的是个体如何呈现就业能力,实现与环境的有效交互作用,包括主动的职业导向、求职自我效能、人力资本(教育、相关经验、职业成功经历);第三,职业身份。指的是职业身份的风格、身份描述、身份自我。[12]
瑞士联邦工业大学高等教育中心主任ML戈德斯密德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归纳出使大学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5个要素:第一,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包括坚韧不拔的毅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自我管理的自主性、灵活的应变能力等);第二,人际关系技巧(即交际能力、适应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第三,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即具有广博的、综合性、跨学科的知识组合及多元文化的教育背景);第四,有效的工作方法(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策划运筹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第五,敏锐的、广阔的视野(即具备创业者及企业家精,能站在全球的角度以多向思维甚至是批判性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在世界各地寻求发展,开拓事业)。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将就业能力分为5个类别即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影响能力。
我国学者对在就业力结构方面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根据已掌握的文献资料,大部分为对就业力结构的理论概括和定性描述,我国学者近年来对就业力结构的主要研究观点如表1所示。
表1 国内就业力结构文献总结
研究学者 就业力结构 要素
郑晓明 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适应能力
李革 专业能力 专门知识、专业技能、专项能力
方法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制订计划能力等
社会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适应转换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责任感等
朱慧 专业能力 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知识
实践能力 新技能掌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制度执行能力
思维能力 目标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策略谋划能力、创新能力
自我意识发展能力 责任感、敬业精神、成就动机、持续学习能力
适应能力 忍耐力、应对危机能力、压力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
应聘能力 竞争意识、推销能力、社交能力、职业规划能
图1所示,在雇佣单位(企业)对大学生就业力能力的要素选择中,在“非常重要”和“很重要”这两个选项的排序中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得到普遍重视和认同。
第二个问题:请你在下面罗列的就业力构成要素中,选择你认为重要以上或者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
图2 毕业生对就业力要素重要性的选择
4.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水平
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选拔、培训工作引起重视。各高校要根据本校的专业和师资队伍状况,整合校内教师资源,选拔那些在心理学、人际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方面专业基础良好且综合能力较强又乐于奉献的教师,担任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并派他们到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等考察进修深造,经过系统的职业资格指导培训,使就业指导教师在人才素质培养、就业市场预测、职业心理调适、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并能根据其所在学校各专业、各层次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指导。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