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视角下西何家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附件)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由农村向各个城镇转移。来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有更好的未来。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象是各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增加劳动力的收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促进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向外转移的意识不是很强烈,还得靠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全力配合和帮助。此外,还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和影响,劳动力愿意固守本职,对于转移工作的进展来说也是很不利的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西安市西何家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西何家村的背景入手,对西何家村的转移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从中发现转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从上述问题中,可以发现西何家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寻找解决方案和措施。目 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的意义 1
1.2.1理论意义 1
1.2.2实际意义 2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1国外研究现状 2
1.3.2国内研究现状 2
1.4研究思路及方法 3
1.4.1研究思路 3
1.4.2研究方法 4
2西安市西何家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5
2.1西安市西何家村的特点 5
2.2西安市西何家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总量 5
2.3西安市西何家村剩余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情况 6
3西安市西何家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7
3.1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很高 7
3.2城市就业压力比较大,乡镇企业发展缓慢 7
3.3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转移的意识比较淡薄 9
4西安市西何家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原因分析 10
4.1农业资源比较匮乏 10
4.2政府的管理工作没有做到位 10
4.3管理制度方面存在问题 11
5促进西安市西何家村剩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很高 7
3.2城市就业压力比较大,乡镇企业发展缓慢 7
3.3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转移的意识比较淡薄 9
4西安市西何家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原因分析 10
4.1农业资源比较匮乏 10
4.2政府的管理工作没有做到位 10
4.3管理制度方面存在问题 11
5促进西安市西何家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12
5.1人员方面 12
5.2政府方面 12
5.3城镇企业方面 13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7
附录 18
1绪论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的数量非常的大,所以就面临着如何去处理这些劳动力的就业和转移问题。要想让劳动力市场能够健全完善的发展下去,就必须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的转移对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和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西安市西何家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入手,切实考虑村里的实际情况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动态,能够满足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求。
1.1研究背景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之下,我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走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长远的发展目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说:“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率从1990年的22%上升至2012年的52.57%,预计城镇化率2020年将达到60%左右,2030年将进一步达到66%左右,就说明今后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将会快速推进[1]”。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象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同样也存在这些现象。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周围务工和经商已经成为了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从而促进城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众多。“2005年我国抽样1%人口数据进行调查,调查显示,2005年末我国有130756万人口,其中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68.70%,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劳动力存在剩余现象,需要合理、有序地进行转移[2]”。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这项工作也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一项极为紧迫的工作[3]”。
1.2研究的意义
1.2.1理论意义
西安市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城镇化水平也不是很高,而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大,劳动者素质比较低。对西何家村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何使西何家村剩余劳动力得到有序、合理的转移和调整,又能促进西何家村日后的快速发展是西何家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城镇化的发展角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出现的问题及对策,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镇化发展的投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素养,为今后的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2.2实际意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合理的转移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可以为城镇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满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城镇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农村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现状
Hong Li在 2009年《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结构性短缺》中提到:“作为劳动力的需求超过供给有一个结构性的矛盾问题,这一问题的合理的解决方案可以缓解劳动力短缺严重到一定程度。基于劳动力的产业需求的投入产出分析,本文结合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结构性短缺和一起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4]”。 Komiljon Khomitov在2009年的《乌兹别克斯坦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基础设施的发展》中提到:“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是一个非常缓慢的速度发展。本文提出了在该国农村地区的就业问题。提出了增加就业的措施[5]”。Jiaping Di在2010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和区域不平衡的程度在山东和河南两省的比较研究》中提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成为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一个常见问题的城市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市[6]”。作为第一个在中国两个最大的人口的省份,山东和河南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这两个省份的类似的区域。因此,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话题,两个省有很多相似性。考虑山东和河南为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模式方面的转移区域类型,转移产业类型、转移人口类型、传输时间类型和转让收入。在此基础上,作者构建区域非平衡程度指标体系,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作者的定量分析和理解评价山东、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区域不平衡的程度。
1.3.2国内研究现状
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象越来越普遍,在转移过程中,人们认识到转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性,所以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最大程度上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有规划性的转移。促进农村的发展。尹少勋在2010的《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和影响因素分析》中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概念和数量开始,回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自19492008年以来转移的历史过程,并分析了每个阶段的特点。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动力机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即研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是什么,在这个转移过程中又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等一系列的问题[7]”。申靖在2008的《我国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研究》中提出复合转移途径以后,本文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包括:“一、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体的素质;二、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载体的吸纳能力,积极培育新载体;三、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四、深化配套制度进行改革[8]”。蔡昉在2011《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中认为“制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重要的影响。他们认为传统的发展战略以及户籍制度限制了转移行为[9]”。举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82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