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认同对大返乡就业意愿的影响研究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2
(三)研究目的 2
(四)研究内容 2
(五)研究方法 2
1.文献研究法 2
2.问卷调查法 2
二、文献综述 2
(一)相关概念 2
1.地域认同 2
2.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 3
(二)研究现状 3
1.地域认同研究现状 3
2.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研究现状 3
(三)研究述评 4
三、问卷设计与调查 4
(一)问卷设计 4
1.问卷项目的搜集 4
2.问卷项目的整合 4
3.问卷的结构 4
(二)问卷调查 5
1. 问卷调查对象分析 5
2.问卷的发放 5
3.问卷的回收 5
四、数据分析 5
(一)研究对象 5
(二)地域认同对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数据分析 6
1.大学生地域认同的数据分析 6
2.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数据分析 6
3.相关性分析 6
(三)差异性分析 7
五、结论 8
(一)研究结论 9
(二)对策与建议 9
1.政府促进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措施 9
2.高校建立人才培养新机制 9
3.大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附录 10
地域认同对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影响研究
引言
地域认同的主要表现为个体通过其所在的地域来确定其身份,目前出现大学生返乡就业潮,与大学生对家乡的地域认同感密切相关。大学生在考量毕业后去向时,家乡是大学生地域认同最强的地方,由于大城市生活成本高昂、生活压力巨大、亲属情感缺失和家乡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域文化的吸引力,使得选择返回家乡就业大学生的越来越多。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返乡大学生群体作为优秀的人才资源,对于缓解地方人力资源总量不足,改善地方人力资本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实际的效用价值。优秀毕业生回乡就业,不但缓解了城市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更能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社会进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随着县域地方科技、文化产业的日益兴盛,对人才结构的需求也发生了从量到质,再到量质共需的实质性变化。在县域级别地区,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都是新形势下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
(二)研究意义
就业选择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返乡从深层次来看可能涉及到大学生对亲情、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留恋、对生活的看法、对幸福的定义有关。就业选择的实际呼唤学界对他们的关注,从而引导更多大学生能够从实际出发考虑自身发展不多拓宽自己的就业选择路径以顺利实现就业。另外,本研究可以为在校大学生在择业方面提供参考,为他们在未来是否要留在大城市或返乡工作提供借鉴,同时对那些坚持要留在他乡就业却受到挫折的青年提供另外的就业参考的路径。
(三)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地域认同对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其相关度和影响因素等结果,提出大学生返回家乡就业的建议,从而使得大学生返回家乡工作,为地方留住优秀人才。对大学生个人来说,拓宽毕其就业渠道,缓解其就业压力;对地方来说,提高地方人才的质量,为建设家乡输送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对社会来说,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指对能够搜集到的、现有的以文字形式存在于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作者利用学校图书馆、以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广泛搜集对本论文撰写有用的国内外的书籍、期刊杂志、报纸、网络等文献载体,以及各种具有高可信度的统计资料,从中检索和总结相关的资料和信息,为论文的写作打下较为良好的基础。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本项目中计划采用的最主要的调查方法,受各种客观条件所限,本项目主要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方法。该调查方式的调查成本相对较低,增大样本量对调查费用的影响很小。同时,也便于被调查者选择方便的时间填写调查问卷。由于填写问卷时调查者不在场,因而该调查方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被调查者回答敏感性问题的压力,从而有利于提高调查结果的正确性。
二、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
1.地域认同
地域认同是指群体与固定地区之间关系的自我认同。在某种程度上,地域认同是对地域成为制度化过程的一种解释,是一个各种领域边界、象征、和制度形成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引起并受到舆论、习惯、仪式的限制,从而形成边界、象征和制度习惯。在地理学中,地域认同经常被表述为对某个地方的感觉和归属,因此地域认同对人们有重要意义。地域认同应反映移民对特定地域的认同情况。从本质上说,归属感是指由于精神和物质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使某一个体对某一群体产生高度的信任感和深深的眷恋感,从而该个体在潜意识里中将自己融入到群体中去,将该群体的利益作为自己的行事出发点,归属感是一种内在的主观体验。地域认同主要体现为人们依靠其所在的地域来确定身份的问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