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歧视下青年高知女性的就业困境研究以某科技公司为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高知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但是,在社会传统观念和劳动市场中依然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现象,青年高知女性的就业往往比男性更艰难,青年高知女性的职业发展也受到诸多限制,就业与婚姻的矛盾也逐渐显露。本文利用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性别歧视情形下青年高知女性的就业现状,探究青年女性所面对就业与职业发展困境的原因,并提出了促进青年女性就业、促进性别平等和保障女性权益的意见和建议。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引言3一、文献综述4
(一)歧视和性别歧视的释义4
1.歧视的释义 4
2.性别歧视的释义4
(二)性别歧视的来源4
1.性别歧视的客体来源4(1)社会劳动性别分工的变化4
(2)社会文化的影响5
2.性别歧视的主体来源5
(三)研究的背景及意义5
1.以往的研究成果及不足之处5
2.研究的意义5
二、调查和访谈6
三、青年高知女性的就业现状——基于问卷和访谈8
(一)雇佣性别歧视8
(二)职业性别隔离9
(三)薪酬性别歧视9
(四)婚育性别歧视9
四、青年高知女性就业困境的成因——基于理论研究9
(一)当代政策与社会发展的脱节9
(二)传统文化的影响10
(三)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考量10
(四)工会和劳动仲裁力量的薄弱10
(五)女性自身对性别歧视的认可或妥协11
五、针对青年高知女性就业困境的意见和建议11
(一)完善并保障实施政策与法律法规11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 11
2.保障现有政策和法规的顺利实施11
(二)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加强意识形态教育11
(三)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以及工会和劳动仲裁的力量11
(四)女性群体自身的觉醒和奋斗1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致谢13
参考文献14
附录A 关于青年高知女性就业状况的调查问卷15
附录B 关于青年高知女性就业状况的访谈提纲17
性别歧视下青年高知女性的就业困境研究
——以南京某科技公司为例
引言
引言
自近代以来,女权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这使得性别歧视文化遭到挑战,但是,性别歧视文化仍然以各种形式根植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仍然根植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就国内而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劳动者参与到社会空间生产中来,女性的社会虽然有一定的回升,但是受性别歧视影响,女性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仍然遭受各种不平等对待。本研究,针对性别歧视这一客观存在,将青年高知女性,这一女性群体的中流砥柱,也是劳动力市场中的女性劳动者的主力作为研究对象,来探究女性劳动者的就业现状以及导致这种现状的成因,并给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男女平等。
一、 文献综述
(一)歧视和性别歧视的释义
1.歧视的释义
“歧视”是指由于某些人具有的某些天生的特征,或强烈的信仰,或个人身份,诸如人种、种族、性别、年龄、宗教或性倾向等,而予以不公平的待遇或剥夺其权益。[1]在实践中, “歧视”存在多种含义,既可以解释为褒义的,即体现为正确看待差异的能力;也可以解释为中性的,即人能够辨别差异的能力;还可以解释为贬义的,即在待遇中表现偏见,即不合理的不同对待或者不合理的相同对待。[2]本文对歧视的定义为在忽略个体在生理、心理、民族、信仰等各方面的差异,以某个或者某些个体的特征为标准,并以此标准对所有个体进行衡量。
2.性别歧视的释义
性别歧视即忽略男性与女性在生理、心理方面的差异,完全地站在男性视角下,以男性的特征为标准衡量所有的男性与女性。性别歧视实际上就是忽视了性别差异,把“女人”视为“男人”,完全按照男性的特点来评价和衡量女性。实际上,男性和女性上在生理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男性的身体素质、力量、爆发力由于女性,而女性的感知神经等优于男性,男女双方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但如果以男性的力量、爆发力和速度等为衡量的标准,女性与男性的生理差别会导致女性在社会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这就是性别歧视。
(二)性别歧视的来源
已有研究成果一般认为性别歧视主要来源于社会分工、社会文化,包括父权制和父权文化等。本文认为性别歧视的来源归纳为两个方面,即客观歧视和主观偏见。性别歧视来源的客体就是社会客观存在,而主体是指来源社会主体的偏见,即从男性视角出发以男性的特点为标准而产生的性别歧视,不仅仅受到男性群体的认同,在女性群体中同样或得认同,那么这部分女性群体就是性别歧视的来源的主体。
1.性别歧视的客体来源
(1)社会劳动性别分工的变化
劳动性别分工分为自然性别分工和等级性别分工。性别分工是人类最早的分工形式,其基础就是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首先是两性在体力上存在差异,男性在体力上存在明显优势,更适合捕鱼和打猎;而女性虽然在体力和爆发力上低于男性,但在视觉感知能力优于男性,擅长采摘活动。[3]其次,女性需要承担生育、哺乳以及养育孩子等家庭工作,使女性不能像男性一样进行狩猎活动。性别分工初期,男性打渔捕猎,女性采集果实,两性的劳动同样重要,女性采集来的食物帮助群体度过捕鱼狩猎成果的不稳定时期,两性分工明确,这一时期不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随着农业的发展,种植和收获农作物成为食物的主要来源,男性优于女性的力量和爆发力使得原本的自然性别分工失衡,男性在生产中贡献更大,所以社会分工从自然性别分工过渡到等级性别分工,随着社会分工的变化,父权制逐渐形成并成为社会主流延续至今,产生了性别歧视。等级性别分工对女性活动范围进行严格的限制,把女性隔离在社会生产之外,女性的人格受到贬低,严禁女性参与政治活动,将女性禁锢在家庭中并逐渐缩小女性的活动范围,把女性从社会空间生产和政治活动中剥离出去。同时,男性对社会生产和社会发展被肯定,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劳动被“天职化”和“义务化”,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和对社会生产的贡献能力的不同,使得男性处于主导地位,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女性逐渐变成男性的附属品,“男尊女卑”成为主流共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70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