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女教师职业压力现状及对策研究(附件)【字数:13260】
随着高校扩招高校女教师的数量也呈不断增长的趋势,高校女教师已成为高校发展不可忽视的群体,高校女教师由于其生理特征、家庭责任、社会观念等因素使其相对于男教师拥有更大的压力,本文以江苏科技大学女教师为例研究进行分析,从工作、家庭、社会三个角度分析高校女教师职业压力成因,对不同职称、是否担任行政工作、是否有晋升渴望的女教师群体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提出缓解高校女教师职业压力的对策,这不但对其自身有很大的意义而且从长足发展来看更有益于学校学生的发展以及学校科研等综合实力的增强。关键词高校女教师;职业压力;压力缓解
Keywords: female university teacher;professional pressure;pressure relief目 录
0引言 1
1 相关概念与理论 1
1.1相关概念界定 1
1.2相关理论 2
2江苏科技大学女教师职业压力现状分析 3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
2.2调查结果分析 4
2.3不同群体女教师职业压力特点分析 8
3江苏科技大学女教师职业压力原因分析 11
3.1学校因素 11
3.2家庭因素 12
3.3社会因素 12
3.4个人因素 13
4缓解高校女教师职业压力的对策 14
4.1学校层面 14
4.2家庭层面 14
4.3社会层面 15
4.4个人层面 16
结论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 20
附录 21
高校女教师职业压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0引言
2012年10月9日下午,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一位30岁叶姓女教师在家中坠楼身亡,初步判断是生活压力过大导致患有抑郁症。
2016年9月24日下午,2015年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何智,因腹壁转移腺癌医治无效,于2016年9月24日在北京逝世,终年35岁。
这些触目惊心高校教师死亡案例虽然是极端的例子,但是这暴露出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高校教师在社会大众的认知中是如此光鲜亮丽的职业,是令人羡慕的群体,但是现实也并非如此的美好,他们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979年,大陆地区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岗教师为23.7万人,其中女教师仅6.07万,占26.2%;2013年中国普通高校教学科研岗教师规模达到149.7万,其中女教师71.4万,占47.7%。毫无疑问高校女教师在高校师资队伍中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高校女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既要应对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日益激烈的竞争,又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加上女性本身的生理特点,高校女教师承受着更多的外在期望的压力及内在角色冲突的压力[1]。
适度的职业压力是推动高校女教师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压力过度又不能及时排解从长远看来既不利于其自身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本研究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通过对江苏科技大学女教师职业压力现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旨在为高校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个导向,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缓解高校女教师职业压力水平,使高校女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能充分发挥其特长,实现自身价值,留住优秀教师人才,提高其对教师职业的忠诚度,促进高校学术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依据本文的研究,管理者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本文的现实意义也就在于此。
1 相关概念与理论
1.1相关概念界定
1.1.1高校女教师
教师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是这样被界定的:“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2]。高校女教师,广义上来讲,包括从事教学、科研、教辅以及行政管理的女教师,本文研究对象是教学科研岗的女教师,不包括从事行政工作的女教师。
1.1.2职业压力
职业压力是指当职业要求迫使人们作出偏离常态机能的改变时所引起的压力,职业压力在个体身上造成的后果包括生理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生理上可能会引起诸如疾病甚至死亡。职业压力所引起的心理反应有焦虑、沮丧、不满、精神疾病等[3]。
1.2相关理论
1.2.1成就动机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认为为人有三种高层次的需要包括成就、权力和亲和需要。其中成就动机需要,指追求优越感的驱动力,或者在某种标准下追求成就感、寻求成功的欲望,促使人自觉地去做自认为最重要、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善的内在推动力量,她们追求的是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努力奋斗的乐趣,有着非常强的进取心,高校女教师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社会地位并有着追求的成功的强大欲望[4]。
1.2.2工作要求——控制——支持模式
工作要求——控制——支持模式是在工作需求——控制模式基础上加入了一个社会维度而发展起来的。工作需求——控制模式认为高工作要求、低工作控制导致高职业压力;当工作要求与工作控制同时处于高水平时,工作动机增强,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即产生所谓的良性压力[5]。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研究者加入社会支持维度,形成工作要求——控制——支持模式,该模式经检验将增加学习、动机和技能的发展,其中社会支持包括家庭支持,在过去的20年里,越来越多的员工在平衡工作与家庭责任之间产生冲突,造成应激。这种应激感将会导致工作不满意、抑郁等,Thomas研究表明家庭支持性的政策和实践的确有利于员工的态度和身心健康,家庭干预增强了员工的支持感,此种认知度的评价过程在人们应对职业压力时起着关键的作用[6]。
2江苏科技大学女教师职业压力现状分析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调查研究的对象是江苏科技大学的教学科研岗女教师,即从事教学科研的女教师不包括专门从事行政工作的女教师。本调查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在网上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与在三八妇女节活动以及课间发放纸质问卷,网上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纸质问卷发放80份,回收76份,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问卷126份,问卷回收率为97.1%,其中有效问卷为120份,为了方便统计,我将数据结果录入问卷星系统,其中文科教师56份,理科教师64份,问卷有效率为95.2%。被调查者基本情况见表1。
Keywords: female university teacher;professional pressure;pressure relief目 录
0引言 1
1 相关概念与理论 1
1.1相关概念界定 1
1.2相关理论 2
2江苏科技大学女教师职业压力现状分析 3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
2.2调查结果分析 4
2.3不同群体女教师职业压力特点分析 8
3江苏科技大学女教师职业压力原因分析 11
3.1学校因素 11
3.2家庭因素 12
3.3社会因素 12
3.4个人因素 13
4缓解高校女教师职业压力的对策 14
4.1学校层面 14
4.2家庭层面 14
4.3社会层面 15
4.4个人层面 16
结论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 20
附录 21
高校女教师职业压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0引言
2012年10月9日下午,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一位30岁叶姓女教师在家中坠楼身亡,初步判断是生活压力过大导致患有抑郁症。
2016年9月24日下午,2015年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何智,因腹壁转移腺癌医治无效,于2016年9月24日在北京逝世,终年35岁。
这些触目惊心高校教师死亡案例虽然是极端的例子,但是这暴露出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高校教师在社会大众的认知中是如此光鲜亮丽的职业,是令人羡慕的群体,但是现实也并非如此的美好,他们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979年,大陆地区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岗教师为23.7万人,其中女教师仅6.07万,占26.2%;2013年中国普通高校教学科研岗教师规模达到149.7万,其中女教师71.4万,占47.7%。毫无疑问高校女教师在高校师资队伍中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高校女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既要应对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日益激烈的竞争,又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加上女性本身的生理特点,高校女教师承受着更多的外在期望的压力及内在角色冲突的压力[1]。
适度的职业压力是推动高校女教师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压力过度又不能及时排解从长远看来既不利于其自身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本研究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通过对江苏科技大学女教师职业压力现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旨在为高校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个导向,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缓解高校女教师职业压力水平,使高校女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能充分发挥其特长,实现自身价值,留住优秀教师人才,提高其对教师职业的忠诚度,促进高校学术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依据本文的研究,管理者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本文的现实意义也就在于此。
1 相关概念与理论
1.1相关概念界定
1.1.1高校女教师
教师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是这样被界定的:“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2]。高校女教师,广义上来讲,包括从事教学、科研、教辅以及行政管理的女教师,本文研究对象是教学科研岗的女教师,不包括从事行政工作的女教师。
1.1.2职业压力
职业压力是指当职业要求迫使人们作出偏离常态机能的改变时所引起的压力,职业压力在个体身上造成的后果包括生理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生理上可能会引起诸如疾病甚至死亡。职业压力所引起的心理反应有焦虑、沮丧、不满、精神疾病等[3]。
1.2相关理论
1.2.1成就动机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认为为人有三种高层次的需要包括成就、权力和亲和需要。其中成就动机需要,指追求优越感的驱动力,或者在某种标准下追求成就感、寻求成功的欲望,促使人自觉地去做自认为最重要、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善的内在推动力量,她们追求的是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努力奋斗的乐趣,有着非常强的进取心,高校女教师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社会地位并有着追求的成功的强大欲望[4]。
1.2.2工作要求——控制——支持模式
工作要求——控制——支持模式是在工作需求——控制模式基础上加入了一个社会维度而发展起来的。工作需求——控制模式认为高工作要求、低工作控制导致高职业压力;当工作要求与工作控制同时处于高水平时,工作动机增强,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即产生所谓的良性压力[5]。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研究者加入社会支持维度,形成工作要求——控制——支持模式,该模式经检验将增加学习、动机和技能的发展,其中社会支持包括家庭支持,在过去的20年里,越来越多的员工在平衡工作与家庭责任之间产生冲突,造成应激。这种应激感将会导致工作不满意、抑郁等,Thomas研究表明家庭支持性的政策和实践的确有利于员工的态度和身心健康,家庭干预增强了员工的支持感,此种认知度的评价过程在人们应对职业压力时起着关键的作用[6]。
2江苏科技大学女教师职业压力现状分析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调查研究的对象是江苏科技大学的教学科研岗女教师,即从事教学科研的女教师不包括专门从事行政工作的女教师。本调查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在网上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与在三八妇女节活动以及课间发放纸质问卷,网上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纸质问卷发放80份,回收76份,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问卷126份,问卷回收率为97.1%,其中有效问卷为120份,为了方便统计,我将数据结果录入问卷星系统,其中文科教师56份,理科教师64份,问卷有效率为95.2%。被调查者基本情况见表1。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