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员工归属感与企业文化相关性的实证研究以中国移动嘉兴分公司为例(附件)【字数:11432】
员工归属感和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员工归属感的的形成和培育有重要作用,而员工归属感的强弱又会对企业发展产生极大作用。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存在思维僵化,管理模式混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建立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而这必定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关注并了解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归属感的建立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促进企业文化的建立,提高员工归属感与认同感。本文针对国有企业文化与员工归属感的关系进行研究,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提出关于企业文化建设以及提高员工归属感的一系列对策和建议,对国有企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从企业文化与员工归属感的角度研究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发展思路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归属感
目 录
0 引言 2
1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的厘定 2
1.1 国有企业的界定及特点 2
1.2 员工归属感的相关理论及研究 3
1.3 企业文化的相关理论及研究 5
1.4 企业文化与员工归属感的关系综述 7
2 研究设计 10
2.1 研究方法 10
2.2 理论模型提出 11
2.3 研究假设 11
2.4 问卷数据收集 12
2.5 样本分析 13
2.6 相关分析 17
2.7 回归分析 19
3 统计结果分析 20
3.1目前国有企业员工归属感较高 20
3.2 国有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认同感较高 21
3.3企业文化对国有企业员工归属感有正向影响 21
结 论 22
致 谢 23
参考文献 24
国有企业员工归属感与企业文化相关性的实证研究——以中国移动嘉兴分公司为例
0 引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推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市场越来越包容、开放和多元,私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企业等在中国经济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国有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中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
拥有归属感的员工通常会将企业看做一个大家庭,树立主人翁精神,每位成员开始拥有共同的组织目标。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归属感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它能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热情,调动员工积极性,发挥创造性,同时实现企业组织目标及利润的最大化同样也需要全体员工具有良好的归属感。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和谐稳定。 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在对企业发展和员工归属感的长期研究过程中发现,员工归属感的增强对于员工的工作主动性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对企业文化的塑造产生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员工归属感又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
本文目的是为了了解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及员工归属感现状,进一步了解两者关系,探求在国有企业建设中,如何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并使其对员工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员工归属感的提升,使员工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融合,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并通过研究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提出建设性建议和改进措施。
1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的厘定
1.1 国有企业的界定及特点
在大多数国家中,由政府(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参与控制,国有资产投资或持股超过50%的企业即为国有企业。在中国,国有企业是单纯的国有资产投资的企业,其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非公司制的经济组织[1]。包括由中央或地方政府投资参与的企业,但不包括有限责任公司中的国有独资公司。由于大多数国有企业掌握国家发展的命脉,例如水、电、通讯、煤炭、石油、军工等,占据了国家大量关键资源,因此,政府需要对国有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把控,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对于国有企业发展方向及发展速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国有企业仍是政府支持和扶植的对象,不仅税收的大部分都投入国有企业中,而且各种人力、物力、政策红利也向国有企业倾斜,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国有企业数量和质量都在这段时间得到显著提升。有的国有企业还是由原来的政府部门转变而来,如原来的邮电部,后来改为电信局,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又改组成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国有企业,这是典型的政府部门分解转变成多个国有企业的例子。
作为一种企业形式,国有企业既有营利法人的特点,又有公益法人的特点。营利性是指国有企业仍然把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作为主要目标。公益性体现为其设立通常具有一定的行政性,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对经济的有效把控。
1.2 员工归属感的相关理论及研究
1.2.1 员工归属感的含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 1943年“ 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了“归属”一词,在需求层次理论中,包括生理需求、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这五大需求,其中“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中等层次的需要,在需求层次理论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归属和爱的需要既是对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发展,也是实现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基础,只有满足了归属和爱的需求,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2]。
一个人对其所从事工作的投入程度和认可程度即是“归属感”,这是由美国西北大学商学院心理学家在二十世纪末首先提出[3]。归属感的强弱会极大地影响员工对于工作的态度,一个高归属感的员工会对工作保持极大的热忱,在工作时高度投入、主动性强、工作效率高,并且能够主动地适应企业的发展。
张德强(2007)等人认为归属感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共同作用的,个体由于在企业中可以获得能够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就容易产生对整体的归属感,就会主动将自己融入到整体中,去适应整体变化,将整体利益看做是自己工作的中心和出发点,在此基础上,便很容易就会对整体产生高度信任和深刻眷恋感[4]。
陈海玉(2008)认为“归属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复杂的过程,其形成后将促使员工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融合,并对企业的发展目标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而为达成个人及企业目标不断提升自我并能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同时他也提出组织归属感不是一种被动的约束,而是员工主动的追随[5]。
本文认为员工归属感是员工在对企业组织目标、宗旨和价值观了解并认同的基础上对组织产生依赖,并将自身规划与发展同组织目标紧密联系,将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统一起来。它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物质性归属感、家庭性归属感和目标性归属感。
目 录
0 引言 2
1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的厘定 2
1.1 国有企业的界定及特点 2
1.2 员工归属感的相关理论及研究 3
1.3 企业文化的相关理论及研究 5
1.4 企业文化与员工归属感的关系综述 7
2 研究设计 10
2.1 研究方法 10
2.2 理论模型提出 11
2.3 研究假设 11
2.4 问卷数据收集 12
2.5 样本分析 13
2.6 相关分析 17
2.7 回归分析 19
3 统计结果分析 20
3.1目前国有企业员工归属感较高 20
3.2 国有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认同感较高 21
3.3企业文化对国有企业员工归属感有正向影响 21
结 论 22
致 谢 23
参考文献 24
国有企业员工归属感与企业文化相关性的实证研究——以中国移动嘉兴分公司为例
0 引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推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市场越来越包容、开放和多元,私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企业等在中国经济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国有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中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
拥有归属感的员工通常会将企业看做一个大家庭,树立主人翁精神,每位成员开始拥有共同的组织目标。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归属感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它能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热情,调动员工积极性,发挥创造性,同时实现企业组织目标及利润的最大化同样也需要全体员工具有良好的归属感。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和谐稳定。 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在对企业发展和员工归属感的长期研究过程中发现,员工归属感的增强对于员工的工作主动性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对企业文化的塑造产生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员工归属感又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
本文目的是为了了解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及员工归属感现状,进一步了解两者关系,探求在国有企业建设中,如何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并使其对员工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员工归属感的提升,使员工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融合,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并通过研究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提出建设性建议和改进措施。
1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的厘定
1.1 国有企业的界定及特点
在大多数国家中,由政府(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参与控制,国有资产投资或持股超过50%的企业即为国有企业。在中国,国有企业是单纯的国有资产投资的企业,其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非公司制的经济组织[1]。包括由中央或地方政府投资参与的企业,但不包括有限责任公司中的国有独资公司。由于大多数国有企业掌握国家发展的命脉,例如水、电、通讯、煤炭、石油、军工等,占据了国家大量关键资源,因此,政府需要对国有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把控,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对于国有企业发展方向及发展速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国有企业仍是政府支持和扶植的对象,不仅税收的大部分都投入国有企业中,而且各种人力、物力、政策红利也向国有企业倾斜,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国有企业数量和质量都在这段时间得到显著提升。有的国有企业还是由原来的政府部门转变而来,如原来的邮电部,后来改为电信局,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又改组成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国有企业,这是典型的政府部门分解转变成多个国有企业的例子。
作为一种企业形式,国有企业既有营利法人的特点,又有公益法人的特点。营利性是指国有企业仍然把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作为主要目标。公益性体现为其设立通常具有一定的行政性,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对经济的有效把控。
1.2 员工归属感的相关理论及研究
1.2.1 员工归属感的含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 1943年“ 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了“归属”一词,在需求层次理论中,包括生理需求、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这五大需求,其中“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中等层次的需要,在需求层次理论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归属和爱的需要既是对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发展,也是实现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基础,只有满足了归属和爱的需求,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2]。
一个人对其所从事工作的投入程度和认可程度即是“归属感”,这是由美国西北大学商学院心理学家在二十世纪末首先提出[3]。归属感的强弱会极大地影响员工对于工作的态度,一个高归属感的员工会对工作保持极大的热忱,在工作时高度投入、主动性强、工作效率高,并且能够主动地适应企业的发展。
张德强(2007)等人认为归属感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共同作用的,个体由于在企业中可以获得能够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就容易产生对整体的归属感,就会主动将自己融入到整体中,去适应整体变化,将整体利益看做是自己工作的中心和出发点,在此基础上,便很容易就会对整体产生高度信任和深刻眷恋感[4]。
陈海玉(2008)认为“归属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复杂的过程,其形成后将促使员工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融合,并对企业的发展目标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而为达成个人及企业目标不断提升自我并能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同时他也提出组织归属感不是一种被动的约束,而是员工主动的追随[5]。
本文认为员工归属感是员工在对企业组织目标、宗旨和价值观了解并认同的基础上对组织产生依赖,并将自身规划与发展同组织目标紧密联系,将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统一起来。它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物质性归属感、家庭性归属感和目标性归属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