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质情绪智力对知识分享行为及其效果的影响研究(附件)
毕业论文中文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已经在管理实践中引起了高度的重视。而在知识管理中,它的核心是知识分享。在企业中,除了个人效能感外,人格特质、情绪智力也是影响员工知识分享行为的重要因素。研究者已经认识到了人格特质与情绪智力对知识分享的重要性,并且激励机制也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方式,探讨了人格特质、情绪智力与知识分享行为及其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人格特质对情绪智力存在显著影响作用;人格特质、情绪智力对知识分享行为存在显著影响作用;人格特质对知识分享效果也存在影响作用;并且激励机制在情绪智力对知识分享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分析员工人格特质或提高员工情绪智力来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分享。 关键词 人格特质,情绪智力,知识分享行为,知识分享效果,激励机制 目 录
1 引言 1
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
2.1 人格特质 1
2.2 情绪智力 3
2.3 知识分享内涵 3
2.4 人格特质与情绪智力之间的关系 5
2.5 人格特质与知识分享行为及其效果之间的关系 6
2.6 情绪智力与知识分享行为及其效果之间的关系 7
2.7 激励机制的调节作用 8
3 研究设计 9
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9
3.2 研究工具 9
3.3 统计分析方法 10
4 结果讨论 10
4.1 变量间相关性分析 10
4.2 直接效果检验 11
4.3 调节效果检验 12
5 结论和建议 13
5.1 研究结论 1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5.2 管理建议 14
5.3 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16
结论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1 引言
90年代后半期,知识管理的研究在企业管理理论界引起了一阵轰动,甚至有些人认为在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之后,知识管理就成为企业管理界最大的一场革新。很多大型企业不惜花费重金来开展知识管理实践,据悉,世界大企业500强中有半数以上已经在自己的企业内部建立了知识管理体系,并开始推行知识管理方法。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被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的生产要素所代替,晋升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和占领主导地位的竞争优势的源泉,知识管理已经在管理实践中引起了高度的重视。而在知识管理中,它的核心是知识分享,只有通过知识分享才可以构建出组织知识优势。随着对知识分享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分析,知识分享在组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知识分享行为的过程中,组织成员会从其他成员那得到知识或经验,且可能从中创造出新的知识。众多学者都提出知识分享对组织的益处:第一,高度资源共享及知识分享可以降低部门或组织间的资源成本;第二,知识分享可以使组织成员快速的辨认和适应环境;第三,知识分享能使组织成员获得更完整的资讯,以此来制定更佳的决策;第四,组织可通过整合组织成员间分散的互补性知识来形成新的知识。
本研究主要探讨人格特质、情绪劳动和知识分享行为及其效果的关系,以及激励机制在这三者之间的调节作用,希望能为促进员工间的知识分享及提升知识分享效果提供对策与建议。
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 人格特质
简单的说就是,人们的性格“特征”或“品质”。在构成人格的要素中引发或引导人的行为,并使个人在面临不同类型的刺激下都做出相同反应的心理结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格特质。
虽然心理学中对于人格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对于什么是人格,不同的心理学家和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却有着互不相同的看法。如艾森克觉得人格是受到遗传基因及环境因素影响的个体真实和潜在的行为形式,而奥尔波特则认定,人格是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一个人对环境的独特适应方式。 尽管在理论上关于人格的定义有较大的差别,但是大部分心理学家都认为,完整的人格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格有哪些内容,以及人格是如何组织的;在不同的情境下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即人格过程。
在《人格的模式和成长》一书里,奥尔波特对人格提出了定义,即“人格是个体内部的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个体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这里的“动力组织”就是指,人格是在改变和成长,是一种有组织的成长;“心身系统”是指,人格是由心理与身体协同作用而构成的一个统一体。人格既不全是心理也不全是生理,而是两者的组成。“特定的行为和思想”是指我们所想的、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独特的,即每个人是独特的。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决定了个体的行为,人格特质赋予个体去寻找合适的动机,并且人格特质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个体的行为;特质是稳定并可以观察到的;特质是交互相关的;特质会伴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比如,一个人在一种情境下表现出沉稳的特质,但在另一种情境中也许就表现出不沉稳的特质。
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以个别的人格特质为单位,用逻辑与语义的分析方法,把特质界定为个性的“心理结构”,是“个人所具有的神经特性,具有支配个人行为的能力,使个人在变化的环境中给以步调一致的反应”。由于有特质,使人在不同情况下的适应行为和表现行为具有一致性。例如,一个具有强烈攻击性特质的人,对不同的情境会作出相类似的反应。又如具有“谦虚”特质的人,对不同的情境也会作出类似的反应。与领导一起工作时,表现为留心、小心、顺从;在访友时,表现为文雅、克制、依从;在遇见陌生人时,表现为笨拙、尴尬、害羞;在和父母亲共进餐时,表现为热情、迎合;在同伴给予赞扬时,表现为不愿露面、不愿为人注意等等。
与此相反,具有不同特质的人,即使对同一个刺激物,反应也会不同。一个具有友好特质的人和一个具有怀疑特质的人对陌生人的反应是很不同的。
人格特质一直都是学术研究中对个体行为进行深入探索的重要议题。在心理学及行为科学的研究中,人格特质也常常被用来解释或预测一个人的行为;在企业中,管理层人员关注的重点更多在于哪种人格特质的员工可以和企业的效益相辅相成。所以在员工删选过程中,人格特质测验也被广泛运用。
2.2 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概念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桑代克(1920)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中的社会智力,他认为社会智力是指知觉自己和他人的内部状态、动机和行为,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最适宜行为的能力[]。
1995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Gmleman先生在他出版的《情绪智力》一书中将情绪智力定义为能够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进行自我情绪调控的能力。此概念强调社会适应性对个体的重要作用,并认为相对于传统的智力概念,情绪智力更够地解释个人成功的原因。
此外,1997年以色列心理学家Bar-on基于心理健康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情绪智力概念。在他编写的《情绪智力手册》一书中提出:情绪智力是个体应对外部环境和压力所需要的一种能力总和,可以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是决定个体未来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Bar-on主张将情绪智力从社会智力中分离出来,他认为情绪智力是个体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情绪管理能力,并且可以借助强化干预等手段得到改善。
本世纪初期,情绪智力研究在我国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内许多专家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对情绪智力的概念作出了界定。王晓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核心成分是个体内部认知结构。同年,许远理及其助手将情绪智力描述成:个体依据环境信息对自我及他人情绪进行识别、并及时作出评价和调控的能力[]。两年后,张进辅等人将情绪智力概括为:能够影响到个体在未来所取得成就高低的一种非认知性心理能力[]。2005年卢佳媚结合操作和对象两个维度提出:情绪智力是个体完成某种情感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应包括以下内容:表达和调控自我情感的能力;预见情感的能力;理解情感的能力;体验情感的能力;评价情感的能力;观察情感的能力[]。
1 引言 1
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
2.1 人格特质 1
2.2 情绪智力 3
2.3 知识分享内涵 3
2.4 人格特质与情绪智力之间的关系 5
2.5 人格特质与知识分享行为及其效果之间的关系 6
2.6 情绪智力与知识分享行为及其效果之间的关系 7
2.7 激励机制的调节作用 8
3 研究设计 9
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9
3.2 研究工具 9
3.3 统计分析方法 10
4 结果讨论 10
4.1 变量间相关性分析 10
4.2 直接效果检验 11
4.3 调节效果检验 12
5 结论和建议 13
5.1 研究结论 1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5.2 管理建议 14
5.3 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16
结论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1 引言
90年代后半期,知识管理的研究在企业管理理论界引起了一阵轰动,甚至有些人认为在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之后,知识管理就成为企业管理界最大的一场革新。很多大型企业不惜花费重金来开展知识管理实践,据悉,世界大企业500强中有半数以上已经在自己的企业内部建立了知识管理体系,并开始推行知识管理方法。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被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的生产要素所代替,晋升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和占领主导地位的竞争优势的源泉,知识管理已经在管理实践中引起了高度的重视。而在知识管理中,它的核心是知识分享,只有通过知识分享才可以构建出组织知识优势。随着对知识分享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分析,知识分享在组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知识分享行为的过程中,组织成员会从其他成员那得到知识或经验,且可能从中创造出新的知识。众多学者都提出知识分享对组织的益处:第一,高度资源共享及知识分享可以降低部门或组织间的资源成本;第二,知识分享可以使组织成员快速的辨认和适应环境;第三,知识分享能使组织成员获得更完整的资讯,以此来制定更佳的决策;第四,组织可通过整合组织成员间分散的互补性知识来形成新的知识。
本研究主要探讨人格特质、情绪劳动和知识分享行为及其效果的关系,以及激励机制在这三者之间的调节作用,希望能为促进员工间的知识分享及提升知识分享效果提供对策与建议。
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 人格特质
简单的说就是,人们的性格“特征”或“品质”。在构成人格的要素中引发或引导人的行为,并使个人在面临不同类型的刺激下都做出相同反应的心理结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格特质。
虽然心理学中对于人格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对于什么是人格,不同的心理学家和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却有着互不相同的看法。如艾森克觉得人格是受到遗传基因及环境因素影响的个体真实和潜在的行为形式,而奥尔波特则认定,人格是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一个人对环境的独特适应方式。 尽管在理论上关于人格的定义有较大的差别,但是大部分心理学家都认为,完整的人格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格有哪些内容,以及人格是如何组织的;在不同的情境下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即人格过程。
在《人格的模式和成长》一书里,奥尔波特对人格提出了定义,即“人格是个体内部的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个体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这里的“动力组织”就是指,人格是在改变和成长,是一种有组织的成长;“心身系统”是指,人格是由心理与身体协同作用而构成的一个统一体。人格既不全是心理也不全是生理,而是两者的组成。“特定的行为和思想”是指我们所想的、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独特的,即每个人是独特的。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决定了个体的行为,人格特质赋予个体去寻找合适的动机,并且人格特质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个体的行为;特质是稳定并可以观察到的;特质是交互相关的;特质会伴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比如,一个人在一种情境下表现出沉稳的特质,但在另一种情境中也许就表现出不沉稳的特质。
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以个别的人格特质为单位,用逻辑与语义的分析方法,把特质界定为个性的“心理结构”,是“个人所具有的神经特性,具有支配个人行为的能力,使个人在变化的环境中给以步调一致的反应”。由于有特质,使人在不同情况下的适应行为和表现行为具有一致性。例如,一个具有强烈攻击性特质的人,对不同的情境会作出相类似的反应。又如具有“谦虚”特质的人,对不同的情境也会作出类似的反应。与领导一起工作时,表现为留心、小心、顺从;在访友时,表现为文雅、克制、依从;在遇见陌生人时,表现为笨拙、尴尬、害羞;在和父母亲共进餐时,表现为热情、迎合;在同伴给予赞扬时,表现为不愿露面、不愿为人注意等等。
与此相反,具有不同特质的人,即使对同一个刺激物,反应也会不同。一个具有友好特质的人和一个具有怀疑特质的人对陌生人的反应是很不同的。
人格特质一直都是学术研究中对个体行为进行深入探索的重要议题。在心理学及行为科学的研究中,人格特质也常常被用来解释或预测一个人的行为;在企业中,管理层人员关注的重点更多在于哪种人格特质的员工可以和企业的效益相辅相成。所以在员工删选过程中,人格特质测验也被广泛运用。
2.2 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概念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桑代克(1920)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中的社会智力,他认为社会智力是指知觉自己和他人的内部状态、动机和行为,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最适宜行为的能力[]。
1995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Gmleman先生在他出版的《情绪智力》一书中将情绪智力定义为能够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进行自我情绪调控的能力。此概念强调社会适应性对个体的重要作用,并认为相对于传统的智力概念,情绪智力更够地解释个人成功的原因。
此外,1997年以色列心理学家Bar-on基于心理健康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情绪智力概念。在他编写的《情绪智力手册》一书中提出:情绪智力是个体应对外部环境和压力所需要的一种能力总和,可以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是决定个体未来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Bar-on主张将情绪智力从社会智力中分离出来,他认为情绪智力是个体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情绪管理能力,并且可以借助强化干预等手段得到改善。
本世纪初期,情绪智力研究在我国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内许多专家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对情绪智力的概念作出了界定。王晓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核心成分是个体内部认知结构。同年,许远理及其助手将情绪智力描述成:个体依据环境信息对自我及他人情绪进行识别、并及时作出评价和调控的能力[]。两年后,张进辅等人将情绪智力概括为:能够影响到个体在未来所取得成就高低的一种非认知性心理能力[]。2005年卢佳媚结合操作和对象两个维度提出:情绪智力是个体完成某种情感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应包括以下内容:表达和调控自我情感的能力;预见情感的能力;理解情感的能力;体验情感的能力;评价情感的能力;观察情感的能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