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圩新村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2 文献综述 1
2.1 国内研究现状 1
2.2 国外研究现状 2
3 江苏省目前人口老龄化现状的特点 3
3.1 老龄人口规模较大,增长速度快 3
3.2 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增长速度高于经济的发展速度 3
3.3 “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持续增大 4
3.4 老龄化水平城乡、地区之间呈现差异化 4
3.5 老年人的看护、医疗保健等,也呈现出日益严峻的状况 4
4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
5 江苏省六圩新村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可行性 5
5.1 六圩新村老年人口的数量是客观基础 5
5.2 六圩新村老年人力资源自身具有的特点提供现实条件 5
5.3 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市场环境 5
6 江苏省六圩新村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必要性 6
6.1 老年人力资源概念 6
6.2 江苏省六圩新村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必要性 6
7 六圩新村老龄人力资源开发现状调查 7
7.1 调查设计 7
7.2 调查结果分析 8
8 六圩新村老龄人才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9
8.1 我国老龄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9
8.2 六圩新村老龄人才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0
9 六圩新村老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12
9.1 把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纳入六圩新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2
9.2 设立弹性退休年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制度 12
9.3 开发适合老龄人力资源从事的产业和职业 13
9.4 为老龄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坚实保障 13
9.5 建立和完善老龄教育体系 14
9.6 建立老龄人力资源开发激励机制 14
9.7 重视老年人的工作培训 15
结 论 15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附录 19
1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人口不断增长的自然趋势,这种情况并不只是发生在中国,西方国家也都经历过,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老龄化还是有所不同的,中国当前“未富先老”的现状对经济社会的成长带来了很大压力。假若处理不当,将对社会经济的成长带来严重的后果。化解人口老龄化危机的重要途径是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将人口压力变为人口红利。如果采用国际使用的准则,也就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高过总人口10%的60岁以上人口,或者65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超出7%时,我们就认定这个国家或地域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凭借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结果统计,60岁以上人口数量是177648705,占总人口的13.26%,人口65岁及以上的数目为118831709人,占总人口的8.87%。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的速度非常快,超过了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但是这种老龄化的速度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出了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范围。而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对社会经济的增加负担,也使得家庭赡养变得困难。另一方面,也对社会就业产生压力,给社会保障提出新的挑战。2013 年起中央省级财政增加了对老龄事业的资金投入,政府提供政策,在税务、人力资源和土地方面支持创新,力争到2015年,使以往的工业发展远远落后于老年人口快速增长和巨大老年人群体的需求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变。江苏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现在的老化阶段,对社会养老,经济增长等产生深远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全省养老保险制度,促进社会的旧的养老模式,扶持和发展进一步发展社会化养老。除此仍然要加快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忽视对“银发经济”的探索,要致力于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建立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制定合理的人口战略规划,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拟在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阐述目前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状况,分析江苏省六圩新村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根据老龄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的措施和建议。
2 文献综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拥有更完善的医疗设施,人们生活越来越好,平均寿命得以延长,致使老年人口的日益增长,对老年人力资源发展问题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2.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研究的老年人力资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生产力的角度对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进行基本的理论研究;二是针对老龄社会问题,阐述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意义及提出政策建议。
熊必俊[1]很早论述了老有所为的理论,阐明了具体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使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出我国老龄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先开展老年人力资源开发。
熊斌[2]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研究我国老年人力资源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认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缓解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调整老年人的各种不良心态。
董之鹰[3]认为现代老年人的幸福在于以老年社会角色创造价值,在第二十一世纪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不仅仅只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也可以与其他人口群体一样,挖掘潜在价值,进行社会角色的转变,老年人资源得到充分发展,实现价值。
陶思敏、孙宏英[4]认为老年人口规模是资本密集型的,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有其内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王树新、杨彦[5]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认为老年人力资源是资源建设的根本。老年人力资源有其独特的优势,即经验优势、智能优势和文化优势。有效发挥老年人力资源的优势,可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积极效应,缓解其不利影响。
吴晓巍、刘烨林[6]认为近年来老年人才的自身素质和知识存量比以前大有提高,作为整体人力资源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开发优势。我们应转变观念,建立健全政策法规,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老年人才开发机制,使老年人力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合理地配置。
2.2 国外研究现状
1982年维也纳世界老年大会通过《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对老年人的就业与退休提出:“社会政策和实践规定了老年人的权利与义务,例如,老年人有工作权与退休权利”,“所有的人,不论年龄,他们都属于社会,参与工作和做出的贡献,都应当受到社会保障”。1997欧盟条约规定了反对年龄歧视的内容。这是为全世界的人们享受更舒适,更高贵,更宝贵的生命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个命题包含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老年人。2002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联合国世界老龄大会就提出面向21世纪的积极老龄化战略——《2002年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其主要含义有两点:其一,老年人不是社会的包袱,而是全社会、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同时还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其二,老年人自身积极参与[7],以健康的态度成为社会发展的倡导者。
六圩新村很多人都认为老年人与普通员工相比,已经具备了相当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不需要学习,也就没有对其进行培训的必要了。在另一个方面,村里企业也有不少主管认为,老年人年岁大了,记忆力衰竭,思维反应速度变慢,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担心培训会成为老年人的负担。但这其实与老年人自身想法是有出入的,老年人对自己了解,知道自己缺少什么,也是希望自己能够接收到培训的,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工作,融入工作社会中。例如,有位退休后的老校长被学校返聘当教师,在工作当中,他发现自己虽然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但是对于学校当中的投影仪使用及电脑制作课件比较吃力,这就需要通过培训来加强了。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也需要与时俱进,老年人所掌握的技能也都已经是以前过时的了,有些主管部门片面的认为老年人所掌握的技能足以面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就不对其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就算有培训,培训的课程也不完善,这也最终导致老年人就算重新就业一段时间之后,仍然会因为不适应,不了解工作,对有些技能不熟悉从而再次失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105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