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员工培训和员工忠诚度相关性研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已经成为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竞争优势之一,因此增加培训投入、提高人才素质已成为必然。但员工离职所带来的培训风险,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管理者对员工培训的积极性。本次研究以相关研究和文献为理论依据,通过问卷调查、文献整理等研究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并对员工培训情况和员工忠诚度的相关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企业员工培训与员工离职倾向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又根据离职倾向与员工忠诚度的显著相关关系可以得出企业员工培训与员工忠诚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些结论对今后企业管理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words1
引言1
一、研究理论综述与问题的提出2
(一)员工培训研究理论综述2
1.员工培训概念2
2.员工培训分类3
(二)员工忠诚度研究理论综述3
1.员工忠诚度概念3
(三)员工培训与员工忠诚度关系研究理论综述3
(四)问题的提出4
二、研究问卷设计4
(一)调查问卷内容4
1.员工个人基本信息4
2.员工对企业培训的满意度调查4
3.员工忠诚度调查5
4.员工对培训和忠诚度相关性的看法调查5
三、数据收集与问卷结果分析5
(一)调查研究对象分析5
1.性别统计5
2.年龄分析5
3.岗位分析6
4.工龄分析6
(二)员工对企业培训的满意度调查6
1.实际培训情况相关问题分析6
(三)员工培训与员工忠诚度相关性看法调查分析9
四、相关性检验与分析10
(一)员工培训与员工忠诚度相关性检验10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10
(一)研究结论10
(二)研究建议11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附录调查问卷14
关于企业员工培训和员工忠诚度相关性研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引言
企业在投入培训成本的同时,会考虑到培训后对其绩效和人才流失率的影响。因此,探究员工培训和员工忠诚度相关性,对企业管理者实施培训计划、增大培训投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次研究前期根据查阅并整理员工培训和忠诚度相关文献,提出企业员工培训与员工忠诚度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的假设,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方法对这一假设作出检验。
一、研究理论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一)员工培训研究理论综述
1.员工培训概念
远在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发展的时期,国外的学者就开始对员工培训进行系统地理论研究。其中代表人物之一就有著名的“科学管理之父”泰勒[3],他曾在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1911)一书中,提出了科学管理四大原则其中第二条是“科学地挑选工人,并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和使之成长”。同时,在这一阶段还有另一个代表人物——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4]。他曾在出版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1920)一书中论述了一种理想的“官僚行政组织模式”。这一组织模式共包括了六种特征,其中一种特征为“所有的组织成员都是依据经过培训、教育或正式考试取得的技术资格选拔的”。他认为只有接受过良好的培训和教育的组织成员才能为组织取得良好的绩效,这一理论在现代许多大型企业设计组织结构时起到了参照作用。
培训的相关理论发展到现如今,其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来分析。从广义的角度上分析,培训是从企业长远发展的目的出发,借助外部或者内部的培训资源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培训,从而挖掘企业员工自身的各项潜能以及培养内部员工的管理能力,并且与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相联系,鼓励他们的自我开发,从而通过企业员工个体的发展共同促进企业整体的长远发展。而从狭义的角度上来看,培训则是企业管理层根据业务开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采用各种方式对目标员工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活动,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员工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工作中需具备的各项技能等。
本次研究问卷中所涉及培训问题主要强调是否能够帮助员工增强实际的工作技能从而提高在工作中的绩效水平,是否能够帮助员工增进在企业内部的工作关系以及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2.员工培训分类
根据培训理论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学者提出的与培训分类和培训内容相关的理论也越来越广泛。Becker(1960)[5]在在职培训投资模型中曾提到两种类型的培训。据贝克尔的观点,培训划分为一般性培训和特殊性培训。一般性培训是指通过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所提升的能力或开发的潜能能够适用于所有企业的培训,其培训成果可以被其他企业所复制和使用,例如销售技能、文书写作等。特殊性培训是指能够更大程度提升企业绩效的培训,而其培训对其他企业基本无效,例如特定的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等。
本次研究问卷中涉及培训内容问题中,主要就把员工培训的内容分为一般性培训和特殊性培训两大类,探究就企业员工而言各项培训内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员工忠诚度研究理论综述
1.员工忠诚度概念
员工忠诚度最先是由Becker(1960)正式提出的,他在相关著作中提出忠诚是指组织内部成员通过单方的投入生产得以维持的一种“活动一致性”。忠诚度也可以看作是员工根据其对企业的“单向投入”的递增,离开需要花费的成本和代价也递增,因此而不得不继续留在该企业的一种心理现象。紧接着,学者Hirschman[6](1970)将员工忠诚的研究带进行为主义的领域,并将员工离职作为研究的主要结果变量,因此不离开本企业被认为是衡量员工忠诚度的最主要的依据。另外,有部分学者站在行为主义的角度,致力于探究员工忠诚度形成前后的行为区别。Bateman & Strasser[7](1982)曾在著作中提出在忠诚度形成之前,重点探究员工工作细节、行为特征、企业组织特征,而在形成后探究组织员工业务能力、工作表现等行为方面的研究方法。然而,到了2000年,学术界才对员工忠诚度这一概念做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阐释。总体上看,对员工忠诚度的认知与描述,经历了从“行为忠诚论”到“态度忠诚论”,最后发展并完善为“态度和行为综合论”的历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24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