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职员工前瞻性人格职业韧性与职业适应力关系研究
刚步入职场或刚进入这一企业的新员工,往往会因为初入职场或刚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而产生不适应的状态,逐渐陷入情绪低落期,甚至导致对自己的职位和工作产生倦怠的情况发生,因此个人具备良好的职业适应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职业适应力是一种可以通过人为特意塑造养成的特殊人格特质,个体能够在面临不利环境和工作条件变化时形成自我调和的功能。对此,本文以企业新入职员工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职业适应力、前瞻性人格、职业韧性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得出了相关的一些结论,并针对企业新入职员工提出了一些相关性的建议。关键词 新入职员工,职业适应力,前瞻性人格,职业韧性
目 录
1 引言 1
2 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1
2.1 核心概念界定 1
2.1.1 职业适应力 1
2.1.2 前瞻性人格 2
2.1.3 职业韧性 2
2.2 文献回顾 3
2.2.1 前瞻性人格与职业韧性的关系 3
2.2.2 前瞻性人格与职业适应力的关系 4
2.2.3 职业韧性与职业适应力的关系 5
3 研究方法 5
3.1 研究对象 5
3.2 研究工具 6
3.3 研究过程 7
4 研究结果分析 7
4.1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7
4.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8
4.3 回归分析 9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10
5.1 研究结论 10
5.2 对企业新入职人员的建议 11
5.2.1 注重韧性经验的积累 11
5.2.2 培养前瞻性人格的发展 11
5.2.3 明确职业规划发展目标 12
结 论 13
致 谢 14
参 考 文 献 15
1 引言
经济全球化给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不可避免的也带来了日益严峻的业界竞争,人力资源作为现代企业不断深入发展的支配性资源,在企业日益发展的过程中占据了关键性的位置,而针对新员工的职业适应力问题会是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力资源流动中的关键步骤。新入职员工作为企业刚注入的新鲜血脉,不可避免的,在步入职场后会遇到来自职业适应力方面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工作强度、职场人际关系、心理压力等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来自很多方面,其中员工个人的前瞻性人格以及他们的职业韧性对职业适应力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的。
对企业新员工职业适应力的研究是为了指导他们更好的发挥工作效益、更快的适应其工作岗位,企业更好的获取经济效益。因此,国内外学者对于职业适应力的研究屡见不鲜,但是对职业适应力和前瞻性人格、职业韧性三者的关系研究的文章却屈指可数。
2 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职业适应力
随着职业成熟度理论的传播日益深远,以及社会的进步和职业的不断发展, Super在学术界间接提出了职业适应力这一名词,直到当今社会,职业适应力已经成为个体在职业生涯进程中获取成功的必要性因素了,是企业和每个新入职员工都要一起面对进步的必经之路。
Savakis(1997)认为职业适应力是个人在自己职业生涯过程中,对于自己所担任的职位及对该职位的工作要求,还有在面对各种不可预测因素时的准备程度的能力。Bergen、Days等(2000)在研究中认为职业适应力是个人在职业生涯中对于一些未知因素与未知事件的心理准备,并且适时地进行计划调整与安排,以便达到更好的状态[1]。郭小云、赵云(2015)总结了职业适应力的三个特点:一是它是后天可以培养的能力,是由职业困境造成的;二是它能够帮助个体更快的提升对身边环境的适应能力;三是它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2]。吴淑琬(2014)认为职业适应力的影响要素主要存在于性别、年龄等人口学特征信息因素、个人人格特质、企业支持度、个人心理因素等几个方面。
因此,职业适应力是一种可以通过人为特意塑造养成的特殊人格特质,个体能够在面临不利环境和工作条件变化时形成自我调和的功能,对于职业适应力的培养,个体需要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通过企业组织的转变不断去适应与调整自己的心态,最终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完美的完成来自职场的各方面要求,成就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2.1.2 前瞻性人格
依据互动论的说法,个体对于来自环境因素的制约并不会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会积极主动的采取一系列措施去人为改变外部环境,直至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与其他几种人格特质相似,每一个人都是具有特色性的个体,个体间也会因为这些特色而产生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了每个人的前瞻性行为间会存在不同的差异,但是它们反映的都是个体的一种基本行为趋势和倾向。
Bateman、London等(2000)认为具备前瞻性人格的人物会采用一些积极的措施使的四周的环境变化,通过这些措施会产生一类平稳的个人特性,那么这类特性就是前瞻性人格[3]。Thompson(2007)在研究中是这样描述具备前瞻性人格特质的个体:一些个体对于环境阻力,有一定的能力采取适当措施去抵制,并且能够影响环境的改变。陈扬(2015)认为前瞻性人格作为人格特质的关键点,在角色冲突、工作主动性、员工沟通动机、地位动机、成就动机、时间洞察力、能岗匹配、工作绩效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潘陆山(2016)认为前瞻性人格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具有一定联系,并且通过讨论分析发现二者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联系[4]。
总而言之,拥有前瞻性人格的个体善于抓住机遇,面对问题与困境不会逃避,而是付诸行动迎难而上,在职业生涯中,他们乐于向领导展现自己工作主动积极性,并且会采取行动努力,直到得到令自己满意的结果,对于周围各种环境,他们更多的是自己主动去改变,而不是依赖别人。
2.1.3 职业韧性
职业韧性一词最早可追溯至1983年London将它定义为:个体在严峻的环境中对职业破裂的斗争,但是学术界目前对职业韧性的定义尚未统一,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职业韧性在促进企业职工战胜职业困难、锻炼职业韧性和达到自我职业成长目标等具有积极作用。
London(2000)假设了职业韧性的三个分支为:自我效能、依赖性、冒险精神,并且认为职业韧性可以再补充其他成分,但个体并不一定要同时具备这三个分支。陈敏(2015)研究得出结论,企业领导者的职业韧性与职业生涯成功之间带有明显积极促进的关系,企业领导者职业韧性的提高对于他们自己达到职业生涯成功的目的具有一定帮助。宋绍文(2015)认为职业韧性的结构是多维的,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证实职业韧性结构包括成就目标、调整适应与探索精神这三个维度[5]。Youssef(2007)认为职业韧性也是一种人格特质,个体在面对职业逆境、职业矛盾、必须承担的责任以及获取的进步中具备弹回的能力。JH Greenhaus、Parasuraman、Grant(2012)提出社会支持对于职业韧性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认为职业韧性和职业自立是可以互换的[6]。宋明(2017)通过研究发现职业韧性的成就目标和调整适应两个维度对任务绩效有明显的积极作用;职业韧性的成就目标、调整适应和探索精神三个层面都对关系绩效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目 录
1 引言 1
2 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1
2.1 核心概念界定 1
2.1.1 职业适应力 1
2.1.2 前瞻性人格 2
2.1.3 职业韧性 2
2.2 文献回顾 3
2.2.1 前瞻性人格与职业韧性的关系 3
2.2.2 前瞻性人格与职业适应力的关系 4
2.2.3 职业韧性与职业适应力的关系 5
3 研究方法 5
3.1 研究对象 5
3.2 研究工具 6
3.3 研究过程 7
4 研究结果分析 7
4.1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7
4.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8
4.3 回归分析 9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10
5.1 研究结论 10
5.2 对企业新入职人员的建议 11
5.2.1 注重韧性经验的积累 11
5.2.2 培养前瞻性人格的发展 11
5.2.3 明确职业规划发展目标 12
结 论 13
致 谢 14
参 考 文 献 15
1 引言
经济全球化给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不可避免的也带来了日益严峻的业界竞争,人力资源作为现代企业不断深入发展的支配性资源,在企业日益发展的过程中占据了关键性的位置,而针对新员工的职业适应力问题会是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力资源流动中的关键步骤。新入职员工作为企业刚注入的新鲜血脉,不可避免的,在步入职场后会遇到来自职业适应力方面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工作强度、职场人际关系、心理压力等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来自很多方面,其中员工个人的前瞻性人格以及他们的职业韧性对职业适应力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的。
对企业新员工职业适应力的研究是为了指导他们更好的发挥工作效益、更快的适应其工作岗位,企业更好的获取经济效益。因此,国内外学者对于职业适应力的研究屡见不鲜,但是对职业适应力和前瞻性人格、职业韧性三者的关系研究的文章却屈指可数。
2 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职业适应力
随着职业成熟度理论的传播日益深远,以及社会的进步和职业的不断发展, Super在学术界间接提出了职业适应力这一名词,直到当今社会,职业适应力已经成为个体在职业生涯进程中获取成功的必要性因素了,是企业和每个新入职员工都要一起面对进步的必经之路。
Savakis(1997)认为职业适应力是个人在自己职业生涯过程中,对于自己所担任的职位及对该职位的工作要求,还有在面对各种不可预测因素时的准备程度的能力。Bergen、Days等(2000)在研究中认为职业适应力是个人在职业生涯中对于一些未知因素与未知事件的心理准备,并且适时地进行计划调整与安排,以便达到更好的状态[1]。郭小云、赵云(2015)总结了职业适应力的三个特点:一是它是后天可以培养的能力,是由职业困境造成的;二是它能够帮助个体更快的提升对身边环境的适应能力;三是它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2]。吴淑琬(2014)认为职业适应力的影响要素主要存在于性别、年龄等人口学特征信息因素、个人人格特质、企业支持度、个人心理因素等几个方面。
因此,职业适应力是一种可以通过人为特意塑造养成的特殊人格特质,个体能够在面临不利环境和工作条件变化时形成自我调和的功能,对于职业适应力的培养,个体需要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通过企业组织的转变不断去适应与调整自己的心态,最终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完美的完成来自职场的各方面要求,成就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2.1.2 前瞻性人格
依据互动论的说法,个体对于来自环境因素的制约并不会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会积极主动的采取一系列措施去人为改变外部环境,直至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与其他几种人格特质相似,每一个人都是具有特色性的个体,个体间也会因为这些特色而产生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了每个人的前瞻性行为间会存在不同的差异,但是它们反映的都是个体的一种基本行为趋势和倾向。
Bateman、London等(2000)认为具备前瞻性人格的人物会采用一些积极的措施使的四周的环境变化,通过这些措施会产生一类平稳的个人特性,那么这类特性就是前瞻性人格[3]。Thompson(2007)在研究中是这样描述具备前瞻性人格特质的个体:一些个体对于环境阻力,有一定的能力采取适当措施去抵制,并且能够影响环境的改变。陈扬(2015)认为前瞻性人格作为人格特质的关键点,在角色冲突、工作主动性、员工沟通动机、地位动机、成就动机、时间洞察力、能岗匹配、工作绩效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潘陆山(2016)认为前瞻性人格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具有一定联系,并且通过讨论分析发现二者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联系[4]。
总而言之,拥有前瞻性人格的个体善于抓住机遇,面对问题与困境不会逃避,而是付诸行动迎难而上,在职业生涯中,他们乐于向领导展现自己工作主动积极性,并且会采取行动努力,直到得到令自己满意的结果,对于周围各种环境,他们更多的是自己主动去改变,而不是依赖别人。
2.1.3 职业韧性
职业韧性一词最早可追溯至1983年London将它定义为:个体在严峻的环境中对职业破裂的斗争,但是学术界目前对职业韧性的定义尚未统一,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职业韧性在促进企业职工战胜职业困难、锻炼职业韧性和达到自我职业成长目标等具有积极作用。
London(2000)假设了职业韧性的三个分支为:自我效能、依赖性、冒险精神,并且认为职业韧性可以再补充其他成分,但个体并不一定要同时具备这三个分支。陈敏(2015)研究得出结论,企业领导者的职业韧性与职业生涯成功之间带有明显积极促进的关系,企业领导者职业韧性的提高对于他们自己达到职业生涯成功的目的具有一定帮助。宋绍文(2015)认为职业韧性的结构是多维的,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证实职业韧性结构包括成就目标、调整适应与探索精神这三个维度[5]。Youssef(2007)认为职业韧性也是一种人格特质,个体在面对职业逆境、职业矛盾、必须承担的责任以及获取的进步中具备弹回的能力。JH Greenhaus、Parasuraman、Grant(2012)提出社会支持对于职业韧性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认为职业韧性和职业自立是可以互换的[6]。宋明(2017)通过研究发现职业韧性的成就目标和调整适应两个维度对任务绩效有明显的积极作用;职业韧性的成就目标、调整适应和探索精神三个层面都对关系绩效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