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叙事”模式探析

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叙事”模式探析[20191230170615]
毕业论文摘要
毕业论文外文摘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底层文学,底层叙事,苦难,超苦难,非苦难,现实主义
目录
1 引言 1
2 “底层叙事”模式的产生和新变1
2.1 “底层叙事”模式的产生1
2.2 新世纪“底层叙事”的新变3
3 新世纪“底层叙事”模式现状4
3.1 苦难叙事模式4
3.2 超苦难叙事模式5
3.3 非苦难叙事模式6
4 “底层叙事”模式的叙事内涵7
4.1 关注边缘群体7
4.2 苦难的承担者8
4.3 社会现实问题的书写8
4.4 悲悯情怀的彰显9
5 新世纪底层文学的影响10
5.1 新世纪文学中底层叙事的积极影响11
5.2 新世纪文学中底层叙事的不足12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1 引言
新世纪以来,在各种文学刊物、小说及其他媒体上关于“底层”、“底层文学”、“底层叙事”的词语频繁的出现,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葛兰西《狱中札记》最早出现了关于“底层”的概念,是指一种革命的力量,是指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的处于从属地位的社会群体。在中国“底层”作为社会学概念,较为系统的出现于陆学艺编著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中;作为文学概念的“底层”较早的出现于蔡翔的随笔散文《底层》,文中对“底层”的界定饱含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情感。工人和农民构成了底层实际上的主体,他们的主要特征就是:政治上基本无行政力;经济上一般仅能维持生存,至多保持“温饱”;文化上受教育机会少,文化水平低,缺乏表达自己的能力。2004年在《天涯》杂志发起的“底层与关于底层的表述”专题讨论使“底层叙事”真正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杂志刊发了蔡翔、刘旭等一批批评家的文章,对新世纪以来在中国社会转型中出现的社会分层以及有关的文学创作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此后,一大批专业作家和非专业作家也开始把视线移到底层上来,或表现现实生活中底层人民的血泪心酸,或书写自身的贫民化生存记忆,为“底层叙事”创作出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作品,突出的体现了新世纪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悲悯情怀,“底层叙事”以星火燎原之势迅猛的发展起来,逐渐成为一股强劲的文学潮流,成为当下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和学术研究增长点。
2 “底层叙事”模式的产生和新变
2.1 “底层叙事”模式的产生
底层叙事在新世纪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与研究范畴,是中国现代文学传统与精神的复苏。中国的底层真正受到文学界关注与重视,是伴随着“五四”文化运动在现代文学和文化的构建中开始的,其主要以文化批判、启蒙主题为核心的书写方式和叙事倾向展现出了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现代意识构成了底层叙事的重要传统。经历了“五四”运动自上而下的维新、改革、革命的失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开始从下层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角度来思考中国贫弱的原因和振兴的可能,从文化与精神的角度开始了对底层的审视。“五四”时期的底层叙事一方面是表现底层的自由自在、表达对底层生命的同情与悲悯;最重要的方面是要达到思想启蒙与改造国民性的目的,以启蒙的眼光审视农村的丑陋与野蛮,挖掘底层的劣根揭示底层民众痛苦的社会根源,批判底层身上根深蒂固的疾患和麻痹,以强大的批判力量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底层。
“五四”文化运动以后阶级分化严重,工农革命运动高涨,底层大众面对的现实更加残酷,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五四”运动的某些局限性。为底层苦难的大众展现出了解放自身,获得平等图景的左翼文学,符合底层大众追去现代性中对社会公正的向往,以鲜明的现实品格与强劲的话语力量介入底层社会,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五四”启蒙知识分子欲动员大众又与大众隔膜的困境。左翼文学的价值取向从对底层命中精神缺陷和人的弱点的反思批判转向从社会制度阶级分化的角度寻找底层苦难的根源,以严峻的目光关注社会问题与底层人生直接指向强权统治下的社会不公,将关怀弱势群体、批判强权压迫作为一种责任和义务。生动的把底层受压迫的处境描绘出来,针对社会的不公正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把造成底层人民苦难生活背后权力根源揭示出来,这一时期的底层叙事有着浓厚的战斗型和革命性。
文艺创作的核心问题是文学的服务对象问题,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鲜明的指向和姿态,形成了以底层劳苦大众为主体的文学观念和美学原则,全面奠定了底层叙事的思想与理论基础。这一时期的底层叙事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品格,是中国文学发展中根本性质的方向转折。底层叙事文艺与广大群众的关系在《讲话》之后的有了根本的改变,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的成为了文学家们的创作对象和目标,在各种各样的文学创作中新的主题、新的人物像潮水一般的涌进。底层书写以更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走进社会底层,有的完全将自己置身与底层之中,从底层立场来理解底层大众的生活与文化形态,切身感受底层人民的心酸和痛苦。作家们有意识地努力消除自身与人民大众的身份差距,以平等的眼光介入底层,底层叙事作家与大众的隔膜和对立状态在这时期有了彻底的改变,在更加开阔的视野中相互融合和渗透。
从上述内容来看,“底层叙事”模式的产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五四”文化运动时期底层叙事传统的形成;第二阶段是:“左翼”文学时期底层叙事精神的张扬;第三阶段是:毛泽东《讲话》奠定了底层叙事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促进了底层叙事的发展。
2.2 新世纪“底层叙事”的新变
新世纪以来随着底层文学的发展,新世纪的“底层叙事”也以新的面貌走进人们的视野,相对于“五四”文化运动时期有了很大的不同和新变。
从形成的背景来看,五四时期的“底层叙事”文学是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知识分子为了救国,为了唤醒处在水深火热的底层人民而产生的。而新世纪“底层叙事”形成背景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完善,社会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暴露出了许多的社会问题。高速发展的经济催化着社会结构的变革,造成城乡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以及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卫生医疗保障不健全,打工人口大量的涌向城市造成人口膨胀和农村劳动力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去反应底层人民真实的生存环境,帮助改善底层弱势群体生活水平,让广大的社会群体更深入的了解底层、听到底层的声音,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学背景下新世纪的“底层叙事”逐步的进入人们的视野。
从叙述主体来看,五四时期的人们生活平穷,教育落后,能读到书的人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所以“底层叙事”的叙述主体主要是一些具有革命精神,具有救国救民精神的高层知识分子,叙述主体相对集中,也比较稀少。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达、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文化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大批作家涌现出来,我们通过新世纪“底层叙事“的创作实践来看,这些作家既包括了处于社会底层的非专业作家,也包括那些具有底层意识的专业作家,不仅知识分子代言底层,底层人民也开始了自我代言。
从被叙述的主体来看,五四时期的“底层叙事”的作品关注的主要是被封建势力压迫和深重的民族危机下的底层农民,关注的领域也比较狭窄。新世纪的“底层叙事”作家们把目光投放到了在经济生活不断挤压的弱势群体上,关注在文化、经济、政治领域处于无权的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城市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将他们的生存状态表现出来。关注底层范围的增加,增加了新世纪底层作家的创作素材,为“底层叙事”的发展提供了创作空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106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