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产品质量提升研究数据透视分析(附件)
随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各类企业迅猛崛起,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越来越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质量管理不断的深入企业,质量管理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质量管理不再仅仅是控制质量,更进一步的质量管理要求是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查阅,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G”企业产品质量管理问题。研究内容共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文献查阅,研究阐述质量管理以及数据分析的相关理论。第二部分研究了“G”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对典型问题进行因果分析和数据透视分析。通过因果图分析发现质量管理典型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各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不到位、质量检验流程不合理,相关控制文件缺失、员工管理不到位。通过数据透视分析发现质量管理各流程的具体问题所在。第三部分提出了针对“G”企业质量管理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案,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主要有产品检验方法的改善、不合格品的处理方案、质量统计成本的管理以及完善考核制度。该案例的分析过程和改进方法有益于“G”企业更好的进行质量管理,为其他存在同类型问题的公司提供范例。关键词 产品质量,数据分析,提升方法
目 录
引言1
相关理论综述1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综述1
数据分析相关理论综述3
案例分析4
“G”企业质量管理现状4
“G”企业质量管理典型问题6
基于数据透视分析的质量问题分析9
质量问题因果图分析9
质量问题数据透视分析10
质量问题的改善方法18
产品检验改善方法18
不合格品处理方法21
质量成本统计方法24
建立完善的考核体制25
结论29
致谢30
参考文献31
1 引言
质量管理是影响生产型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国内生产型企业中已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大多为大型企业,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质量管理系统的购入需要较多的成本投入,并非明智之选。如何在减少成本投入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成为了中小企业急需考虑的问题。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软件的不断发展,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企业数据管理,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成相对复杂的计算与预测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在计算机软件市场,不仅有价格昂贵,系统完备操作简单的成熟型专业软件,还有操作略显复杂的通用型软件。针对不同的公司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操作软件进行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仍然存在未采购相应质量管理系统软件的企业,这类企业如何通过质量管理提升产品质量是值得深究的问题。
针对未购买质量管理软件的中小企业,利用现有的软件进行常规而有效的质量管理问题分析,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对这类企业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数据分析是质量管理常用的分析方法,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找出利用数据透视分析解决企业质量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数据透视表的分析找出企业产品质量的问题所在,从而解决相应问题,进而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由于计算机的精准性及快速性可以更加明确的进行企业质量问题的数据分析,更利于企业对管理问题进行发掘与改进。由于第三方质量管理分析成本昂贵且复杂性高,中小型企业很难直接采用第三方评价模式进行质量问题分析,所以本文将结合相关理论,运用数据分析透视“G”企业存在的产品质量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G”企业质量管理提供相应框架,从而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2.1.1 质量管理概念
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规定:“质量管理是指整体管理职能的一个方面。该管理职能负责制订和实施质量方针。”
ISO840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标准中,扩展了质量管理的含义,并指出:“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
由此,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质量管理是指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进行的所有管理性质的活动。
2.1.2 质量管理发展
20世纪40年代以前,只依靠事后检验的方式来进行质量管理活动,通过检验发现其中的不合格品。20世纪40年代,随着经济环境的复苏,市场容量不断扩张,对大批量产品的需求迅猛增加,产品的质量管理迎来了新的机会与挑战[1]。如何在产能急剧增长的同时确保产品质量,是每个产品制造商需要突破的管理问题。在这方面,休斯顿提出统计质量控制理论。统计质量控制最重要的特征是事前预防与事后检测相结合,以及使用数理统计进行质量管理。统计质量控制理论的应用降低了缺陷产品的比率并降低了质量成本,是质量管理方法历史上的更新换代,进入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全面质量管理是一套始终以顾客为中心的,通过调动组织的全部力量,针对产品从设计到交付用户后的全过程进行管理的哲学,超越了以往质量管理工作转向技术突破[3]。随着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各国贸易需求不断增加,为促进国际贸易市场的正常发展,降低各国贸易开展的信任成本,国际标准化组织结合不同国家的质量管理经验,经过长期研究总结,发掘了它们的共同点,制定了ISO9000族质量标准化体系。
2.1.3 质量管理方法
a)戴明环
戴明循环或称PDCA循环、PDSA循环。是一个持续改进模型,包括四个持续改进和不断学习的循环反复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Study)、处理(Act)[4]。
P(Plan)计划。列出需要改进的项目并确定需要改进的问题[4~1];
D(Do)执行人执行,按照计划去做,落实计划[4~2];
C/S(Check/Study)评估改进效果,用数据说话,看实际结果是否与原始目标一致[4~3];
A(Action)效果,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如果改善效果好,则予以推广,如果改进效果不好,则进行下一个循环[4~4]。
b)石川馨因果图
日本管理专家石川馨提出了因果图概念,因其形似鱼骨,也被称为鱼骨图。因果图是寻找原因的一个重要工具。在水平轴的末端,列出一个问题,每个分支指向主干线代表一个可能的原因,指向原因的分支表示造成该原因的潜在因素,因果图为寻找解决方案奠定基础。因果图的特点是简捷实用,深入直观,逻辑清晰,将因果呈现在一个链条上,是一种发现根本原因的分析方法[5]。
c)排列图法
首先,收集一段时期内有关产品质量问题的数据。
目 录
引言1
相关理论综述1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综述1
数据分析相关理论综述3
案例分析4
“G”企业质量管理现状4
“G”企业质量管理典型问题6
基于数据透视分析的质量问题分析9
质量问题因果图分析9
质量问题数据透视分析10
质量问题的改善方法18
产品检验改善方法18
不合格品处理方法21
质量成本统计方法24
建立完善的考核体制25
结论29
致谢30
参考文献31
1 引言
质量管理是影响生产型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国内生产型企业中已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大多为大型企业,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质量管理系统的购入需要较多的成本投入,并非明智之选。如何在减少成本投入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成为了中小企业急需考虑的问题。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软件的不断发展,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企业数据管理,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成相对复杂的计算与预测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在计算机软件市场,不仅有价格昂贵,系统完备操作简单的成熟型专业软件,还有操作略显复杂的通用型软件。针对不同的公司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操作软件进行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仍然存在未采购相应质量管理系统软件的企业,这类企业如何通过质量管理提升产品质量是值得深究的问题。
针对未购买质量管理软件的中小企业,利用现有的软件进行常规而有效的质量管理问题分析,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对这类企业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数据分析是质量管理常用的分析方法,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找出利用数据透视分析解决企业质量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数据透视表的分析找出企业产品质量的问题所在,从而解决相应问题,进而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由于计算机的精准性及快速性可以更加明确的进行企业质量问题的数据分析,更利于企业对管理问题进行发掘与改进。由于第三方质量管理分析成本昂贵且复杂性高,中小型企业很难直接采用第三方评价模式进行质量问题分析,所以本文将结合相关理论,运用数据分析透视“G”企业存在的产品质量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G”企业质量管理提供相应框架,从而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2.1.1 质量管理概念
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规定:“质量管理是指整体管理职能的一个方面。该管理职能负责制订和实施质量方针。”
ISO840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标准中,扩展了质量管理的含义,并指出:“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
由此,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质量管理是指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进行的所有管理性质的活动。
2.1.2 质量管理发展
20世纪40年代以前,只依靠事后检验的方式来进行质量管理活动,通过检验发现其中的不合格品。20世纪40年代,随着经济环境的复苏,市场容量不断扩张,对大批量产品的需求迅猛增加,产品的质量管理迎来了新的机会与挑战[1]。如何在产能急剧增长的同时确保产品质量,是每个产品制造商需要突破的管理问题。在这方面,休斯顿提出统计质量控制理论。统计质量控制最重要的特征是事前预防与事后检测相结合,以及使用数理统计进行质量管理。统计质量控制理论的应用降低了缺陷产品的比率并降低了质量成本,是质量管理方法历史上的更新换代,进入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全面质量管理是一套始终以顾客为中心的,通过调动组织的全部力量,针对产品从设计到交付用户后的全过程进行管理的哲学,超越了以往质量管理工作转向技术突破[3]。随着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各国贸易需求不断增加,为促进国际贸易市场的正常发展,降低各国贸易开展的信任成本,国际标准化组织结合不同国家的质量管理经验,经过长期研究总结,发掘了它们的共同点,制定了ISO9000族质量标准化体系。
2.1.3 质量管理方法
a)戴明环
戴明循环或称PDCA循环、PDSA循环。是一个持续改进模型,包括四个持续改进和不断学习的循环反复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Study)、处理(Act)[4]。
P(Plan)计划。列出需要改进的项目并确定需要改进的问题[4~1];
D(Do)执行人执行,按照计划去做,落实计划[4~2];
C/S(Check/Study)评估改进效果,用数据说话,看实际结果是否与原始目标一致[4~3];
A(Action)效果,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如果改善效果好,则予以推广,如果改进效果不好,则进行下一个循环[4~4]。
b)石川馨因果图
日本管理专家石川馨提出了因果图概念,因其形似鱼骨,也被称为鱼骨图。因果图是寻找原因的一个重要工具。在水平轴的末端,列出一个问题,每个分支指向主干线代表一个可能的原因,指向原因的分支表示造成该原因的潜在因素,因果图为寻找解决方案奠定基础。因果图的特点是简捷实用,深入直观,逻辑清晰,将因果呈现在一个链条上,是一种发现根本原因的分析方法[5]。
c)排列图法
首先,收集一段时期内有关产品质量问题的数据。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