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与淮安商旅文化
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与淮安商旅文化[20200103161649]
有着“运河之都”之称的淮安自古以来水运交通发达,为淮安的商贸奠定了良好物质基础,而商贸交通的兴起是淮安商旅文化的源头,因此淮安历史上出现了繁荣的商贸市场和商贸活动,发达的商旅活动又促进淮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与淮安商旅文化息息相关,二者相辅相成,运河文化是淮安旅游发展核心资源,商旅文化又是淮安运河文化的核心元素,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将对淮安的经济、文化、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运河之都里运河文化长廊商旅文化
目 录
1 引言 1
2 淮安商旅文化的历史与内涵 2
2.1商贸交通的兴起是淮安商旅文化的源头 2
2.1.1发达的水运交通是淮安商贸兴起的物质基础 2
2.1.2淮安历史上繁荣的商贸市场和商贸活动 2
2.2 淮安商旅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3
2.2.1商贸活动促进城市兴起和人口集聚 3
2.2.2发达的商旅活动促进淮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4
3 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概况和价值 5
3.1 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概况 5
3.2 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的价值 6
4 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与淮安商旅文化的渊源和影响 7
4.1运河文化是淮安旅游发展核心资源 7
4.2商旅文化是淮安运河文化的核心元素 8
4.3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对淮安的影响 10
4.3.1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对淮安经济的影响 11
4.3.2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对淮安生态的影响 11
4.3.3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对淮安文化的影响 11
结论 12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1 引言
2013年初,淮安市委、市政府将建设里运河文化长廊列入全市十项重点工程。淮安自古为水运枢纽、南北要冲,千里淮河与千年运河在此交汇,素有“南
船北马,九省通衢”之称。历史上鼎盛时期,为全国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
心、粮食储运中心、盐榷税务中心,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纵观历史,可
以说运河见证了淮安的兴衰,同时记录着淮安的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信息
资源,名人故居,如周恩来纪念馆,老街古镇,如河下古镇,民间艺术,如淮海
剧,淮剧等各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作为淮安的母亲河,她孕育着淮安
历代的子民;运河还是淮安的文化河,承载着淮安千年的运河文化,见证了昔日
淮安漕运文化的兴盛。如今,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已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保护
传统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历史资源,保护并传承运河文化,创新旅游新理念,
重塑古运河巅峰盛景,汇集世界运河文明,打造世界运河之都,开创运河丝绸之
路,充分展现淮安梦想、崛起江淮的精彩篇章。建设里运河文化长廊对于传承淮
安历史文化有重要作用,她既提升里运河沿线的生态功能,又提高人民群众的生
活质量和品位;与淮安旅游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淮安经
济发展,对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提升淮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着十分重
要的意义。
目前,作为淮安市十项重点工程之一的里运河文化长廊各项工作已全线启动,文化旅游项目更是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穿淮安城而过的里运河全长32公里,
岸风景优美,人文景点众多,有国家级、省级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百余处,承载着淮安千年运河文化,见证了淮安漕运昔日的繁华和辉煌,是淮安人的母亲河、
文化河。据全国旅游景区等级评定委员会的公告,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长廊、吴承
恩故居两家景区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是最后一批由国家层面验收的
4A级旅游景区。在2015年省内重大项目投资计划中,共安排重大实施项目200
个,其中包括淮安17个,里运河文化长廊名列其中。自隋炀帝开凿运河以来,大运河所流经的地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政治地位,沿
运河城市都发生了改变,这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申
遗工作的成功,也使运河文化旅游开发逐渐提上日程,有“运河之都”称号的淮
安是申遗的主要城市之一,淮安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进行运河文化旅游开发
有着得天独。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将成为淮安的标志,它的建设将给淮安的发展
带来什么影响值得研究。本文旨在通过一系列研究说明,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深刻阐述文化长廊建设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与淮安商旅文化有机结合的意义。
2 淮安商旅文化历史与内涵
2.1商贸交通的兴起是淮安商旅文化的源头
2.1.1发达的水运交通是淮安商贸兴起的物质基础
夏商周时期,已经有邗沟,即京杭运河的扬州至楚州段(今淮安),邗沟沟通江、淮,又有陆上干道“善道”通达南北,故成为春秋战国列强争夺的重要地区;秦汉时期,秦始皇修筑的驰道自境内穿过,陈登则筑邗沟西道,使江淮交通更便捷。隋唐五代时期,其间大运河的开凿和淮北盐场的建滩对市境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隋大业年间,自洛阳至扬州的漕运(供给皇粮的水上运输)要道—大运河凿成,境内则成为漕运重要孔道。自隋至清末,朝廷一直在淮安设置官署,委派大员掌管、督办漕运。唐初,涟水成为全国四大盐场之一。为运销淮盐,垂拱年间开运盐河。北宋年间,境内较为太平,漕运、盐运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境内置淮安府,府治于山阳县(今淮安区)。明永乐年间,淮安漕运又兴,境西北清江浦镇也随之开始兴起。明清两朝都委派大员驻淮治河。淮安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进入鼎盛时期,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民国时期,境内漕、盐、河、榷之利皆失,进一步衰微。而长年战乱又给刚刚兴起的近代交通运输业和工矿业以沉重打击。今天,淮安已经成为苏北腹地的交通枢纽。
2.1.2 淮安历史上繁荣的商贸市场和商贸活动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衣、食、住、行”从来就是人们生存的四大基本要素。其中的“行”,广义上看,就是指空间位移,实际就是指交通运输业,因此可以说,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经济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自隋唐时期开凿大运河以来,便利的交通使得运河地区成为交通要道,槽运、盐运以及米粮运输成运河的主流,到北宋时期经济社会相对繁荣,北宋政府尤其重视自西北到东南贯穿淮河流域的交通,当时汴河流经今开封、商丘、宿州、盱眙等地,而以汴京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更沟通了与全国各地的联系。上述条件使得运河流域商贸繁盛,统一政权下的运河流域使农业、手工业得以发展,使大量的农副产品及手工业品涌入市场,从而大大激活了流域的商业贸易活动。京杭大运河贯穿淮河下游南北,运河促进了沿岸商贸兴盛和社会变迁。这使淮安运河沿岸商贸发展迅速,大量的制造品、手工产品流通淮安,通过运河要道加速了商品经济发展。
2.2淮安商旅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2.2.1商贸活动促进城市兴起和人口集聚
集聚经济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商贸活动是聚集经济的重要桥梁,运河的
建成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交通基础,早在隋唐时期,淮安商贸发展迅
速,城市也在不断形成。商贸活动从根本上是带来流动的人口,通过交易商品促
有着“运河之都”之称的淮安自古以来水运交通发达,为淮安的商贸奠定了良好物质基础,而商贸交通的兴起是淮安商旅文化的源头,因此淮安历史上出现了繁荣的商贸市场和商贸活动,发达的商旅活动又促进淮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与淮安商旅文化息息相关,二者相辅相成,运河文化是淮安旅游发展核心资源,商旅文化又是淮安运河文化的核心元素,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将对淮安的经济、文化、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运河之都里运河文化长廊商旅文化
目 录
1 引言 1
2 淮安商旅文化的历史与内涵 2
2.1商贸交通的兴起是淮安商旅文化的源头 2
2.1.1发达的水运交通是淮安商贸兴起的物质基础 2
2.1.2淮安历史上繁荣的商贸市场和商贸活动 2
2.2 淮安商旅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3
2.2.1商贸活动促进城市兴起和人口集聚 3
2.2.2发达的商旅活动促进淮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4
3 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概况和价值 5
3.1 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概况 5
3.2 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的价值 6
4 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与淮安商旅文化的渊源和影响 7
4.1运河文化是淮安旅游发展核心资源 7
4.2商旅文化是淮安运河文化的核心元素 8
4.3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对淮安的影响 10
4.3.1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对淮安经济的影响 11
4.3.2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对淮安生态的影响 11
4.3.3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对淮安文化的影响 11
结论 12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1 引言
2013年初,淮安市委、市政府将建设里运河文化长廊列入全市十项重点工程。淮安自古为水运枢纽、南北要冲,千里淮河与千年运河在此交汇,素有“南
船北马,九省通衢”之称。历史上鼎盛时期,为全国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
心、粮食储运中心、盐榷税务中心,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纵观历史,可
以说运河见证了淮安的兴衰,同时记录着淮安的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信息
资源,名人故居,如周恩来纪念馆,老街古镇,如河下古镇,民间艺术,如淮海
剧,淮剧等各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作为淮安的母亲河,她孕育着淮安
历代的子民;运河还是淮安的文化河,承载着淮安千年的运河文化,见证了昔日
淮安漕运文化的兴盛。如今,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已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保护
传统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历史资源,保护并传承运河文化,创新旅游新理念,
重塑古运河巅峰盛景,汇集世界运河文明,打造世界运河之都,开创运河丝绸之
路,充分展现淮安梦想、崛起江淮的精彩篇章。建设里运河文化长廊对于传承淮
安历史文化有重要作用,她既提升里运河沿线的生态功能,又提高人民群众的生
活质量和品位;与淮安旅游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淮安经
济发展,对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提升淮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着十分重
要的意义。
目前,作为淮安市十项重点工程之一的里运河文化长廊各项工作已全线启动,文化旅游项目更是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穿淮安城而过的里运河全长32公里,
岸风景优美,人文景点众多,有国家级、省级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百余处,承载着淮安千年运河文化,见证了淮安漕运昔日的繁华和辉煌,是淮安人的母亲河、
文化河。据全国旅游景区等级评定委员会的公告,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长廊、吴承
恩故居两家景区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是最后一批由国家层面验收的
4A级旅游景区。在2015年省内重大项目投资计划中,共安排重大实施项目200
个,其中包括淮安17个,里运河文化长廊名列其中。自隋炀帝开凿运河以来,大运河所流经的地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政治地位,沿
运河城市都发生了改变,这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申
遗工作的成功,也使运河文化旅游开发逐渐提上日程,有“运河之都”称号的淮
安是申遗的主要城市之一,淮安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进行运河文化旅游开发
有着得天独。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将成为淮安的标志,它的建设将给淮安的发展
带来什么影响值得研究。本文旨在通过一系列研究说明,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深刻阐述文化长廊建设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与淮安商旅文化有机结合的意义。
2 淮安商旅文化历史与内涵
2.1商贸交通的兴起是淮安商旅文化的源头
2.1.1发达的水运交通是淮安商贸兴起的物质基础
夏商周时期,已经有邗沟,即京杭运河的扬州至楚州段(今淮安),邗沟沟通江、淮,又有陆上干道“善道”通达南北,故成为春秋战国列强争夺的重要地区;秦汉时期,秦始皇修筑的驰道自境内穿过,陈登则筑邗沟西道,使江淮交通更便捷。隋唐五代时期,其间大运河的开凿和淮北盐场的建滩对市境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隋大业年间,自洛阳至扬州的漕运(供给皇粮的水上运输)要道—大运河凿成,境内则成为漕运重要孔道。自隋至清末,朝廷一直在淮安设置官署,委派大员掌管、督办漕运。唐初,涟水成为全国四大盐场之一。为运销淮盐,垂拱年间开运盐河。北宋年间,境内较为太平,漕运、盐运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境内置淮安府,府治于山阳县(今淮安区)。明永乐年间,淮安漕运又兴,境西北清江浦镇也随之开始兴起。明清两朝都委派大员驻淮治河。淮安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进入鼎盛时期,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民国时期,境内漕、盐、河、榷之利皆失,进一步衰微。而长年战乱又给刚刚兴起的近代交通运输业和工矿业以沉重打击。今天,淮安已经成为苏北腹地的交通枢纽。
2.1.2 淮安历史上繁荣的商贸市场和商贸活动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衣、食、住、行”从来就是人们生存的四大基本要素。其中的“行”,广义上看,就是指空间位移,实际就是指交通运输业,因此可以说,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经济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自隋唐时期开凿大运河以来,便利的交通使得运河地区成为交通要道,槽运、盐运以及米粮运输成运河的主流,到北宋时期经济社会相对繁荣,北宋政府尤其重视自西北到东南贯穿淮河流域的交通,当时汴河流经今开封、商丘、宿州、盱眙等地,而以汴京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更沟通了与全国各地的联系。上述条件使得运河流域商贸繁盛,统一政权下的运河流域使农业、手工业得以发展,使大量的农副产品及手工业品涌入市场,从而大大激活了流域的商业贸易活动。京杭大运河贯穿淮河下游南北,运河促进了沿岸商贸兴盛和社会变迁。这使淮安运河沿岸商贸发展迅速,大量的制造品、手工产品流通淮安,通过运河要道加速了商品经济发展。
2.2淮安商旅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2.2.1商贸活动促进城市兴起和人口集聚
集聚经济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商贸活动是聚集经济的重要桥梁,运河的
建成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交通基础,早在隋唐时期,淮安商贸发展迅
速,城市也在不断形成。商贸活动从根本上是带来流动的人口,通过交易商品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