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目 录
1 引言1
2 生态农业发展历程回顾1
3 淮安市生态农业发展状况SWOT分析 2 3.1 淮安市生态农业发展优势 2
3.2 淮安市生态农业成长的劣势分析 4 3.3 淮安市生态农业成长的战略机遇7
3.4 淮安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威胁7
4 淮安市生态农业所遇瓶颈8
4.1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8
4.2 农业环境的污染对品牌发展竞争力的影响9
4.3 农业管理制度及服务体系的不健全9
4.4 产业集约化程度低10
4.5 缺乏创新能力10
5 淮安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11
5.1 大力提高全民生态农业意识及素质11
5.2 改善生态农业环境11
5.3 建立生态农产品体系并提升品牌竞争力12
5.4 发展龙头企业,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集群化14
5.5 发展生态农业创新模式14
5.6 政府提高支持力度15
5.7 推广生态农业16
结论17
致谢18
参考文献19
1 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矛盾的世纪,经济发展与社会资源过度消耗的矛盾,人口增长与粮食产量的矛盾,农业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畸形发展的加剧,生态环境的持续破坏,人类已经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为,不得不对经济发展模式和商品价值观念进行更正,生态农业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模式,在我国已经有了30年的发展史,其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着双重作用。但是,我国的生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农业在管理和发展上还存在低技术、多劳动力;低收益、高风险率;低生态、高污染性等管理缺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做出了明确要求,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环境。生态农业的推广和实施,必然是我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更是改善城乡矛盾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淮安市的生态农业发展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全市年粮食产量连续增加。淮安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通过淮安工业的发展,带动淮安农业的转型,由传统生态农业转变成现代生态农业。同时,政府结合本地的特色品牌提升淮安市生态农业的知名度,实现农民小康致富的目标。
2 生态农业发展历程回顾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妥善结合生态学原理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也是一个复合的农业经济有机体,在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必须确保生态环境的完好性,是一个极具综合性、高效性、循环性的经济发展体系。生态农业的实质就是经济与科技的有机结合,是将传统农业及现代经济体系相融合的产物。
生态农业起源于欧洲,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逐渐推广到日本、英国等各个国家。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生态农业在各国均得到显著发展,很多国家更是将发展生态农业,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策略作为基本国策之一。生态农业是从八十年代逐渐在我国传播开展的,当时的蚕桑鱼塘一度成为生态农业的典型。我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容是:严格遵守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发展规律,并因地因时制宜安排土地的使用和管制。我国的生态农业要求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同步种植,同时还需要尽可能的结合渔业、牧业、林业等副产业,最终实现农业经济系统的循环和高效。虽说生态农业起源于西方国家,但我国在多方面努力下,已经初步形成了具备社会主义及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体系。中国化的生态农业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保存了自身传统农业的循环农业特性,突出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国外的生态农业、大农场经济避免不了大量的农药、化肥的使用,往往利用石油化学资源来弥补人工上的不足。中国生态农业已经通过了立体化病虫害防治、生物病虫害防治等先进性生态农业原理,这样的生态体系在小农经济式的农村庭院农业中作用效果最为显著[1]。
生态农业理论从探索、关注到发展,再到目前的初步成型,它已经历经了快一百年的发展。美国人罗代尔于1942年创建的有机农场是生态农业探索阶段最早期的尝试,最终他的农场也成功转变成了现代农业研究所。但是,当时的生态农业仍处于固步自封的状态,农场主们过于自信,闭关锁国式的生态农业发展严重阻碍了生态农业发展的脚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工业化发展迅速的国家逐渐将眼光转移到生态农业之中,1972年法国的国际有机农业联盟、1975年英国的生态农业会议、菲律宾的玛雅农场、日本的农田低盐碱策略。无论是农业大国还是工业大国,他们毫不动摇地将生态农业视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各国的生态农业发展日新月异,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我国更是取消了几千年来的农业税,同时实施大农补助政策。至此,全球生态农业的发展步入了黄金时期,生态农业由过去的个人自发实施转变成了国家战略性政策。
3 淮安市生态农业发展状况SWOT分析
通过SWOT分析法对淮安市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四个方面的分析,更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清晰地认识淮安市生态农业的现实基础,以及生态农业成长路径选择的相关重要因素,为淮安发展路径选择提供依据。
3.1 淮安市生态农业发展优势
3.1.1 自然环境优势
淮安市的水、土、光、热资源均较为丰富,具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淮安市地形属于黄泛冲击平原,全市地形平摊,无较大起伏,受到冲积平原的影响,全市地形西高东低,海拔高度在9到14米之间。淮安市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区,年平均气温在14℃左右,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作物生育期短,病虫害以及农药污染较少,发展无公害、自然型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有较大优势。全市光照充足,年光照时间在2250小时以上,零度以上积温达5188℃,其中可利用积温有4237℃,年度太阳辐射总能为481.4KJ,年降雨量为942mm,降水充沛。淮安属淮河流域洪泽湖水系,包括京杭大运河在内的“五水交汇”,水资源非常丰富[2]。
全市自然区覆盖的植物多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农业植被,淮安市区光光淮阴区的面积就有1264.1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有6.47万公顷,人均耕地量在全国排名靠前。
淮安市具有良好的起步基础优势,其农业资源富足,大多为种植业植被,主要生产优质杨树、花生、土豆、蘑菇、油菜和蚕桑等九个特色农产品。众多的植物、动物品种资源是淮安市生态农业开发的物质基础,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选择空间,当前已建立粮、畜、果、蔬等优势产业生产基地。
3.1.2 区位市场优势
淮安地处江苏省苏北腹地,北上山东,紧邻长三角经济区,向东则是日韩再至太平洋,海陆空三维一体,地理位置优越,市场前景广阔。
图1 淮安市地理位置
资料来源:百度地图
该地交通便利,是江苏迅速崛起的交通枢纽带,集聚了徐淮盐、宁宿徐、同三国道、京沪、宁连五条高速公路,连通江苏与浙江的新长铁路贯穿全境,另外京杭大运河等河道纵横交错,建立了一个以高等级公路为主、水陆为辅的交通网络,使得淮安与一些中大城市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非常方便。这些无疑为淮安市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产品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91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