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安忆小说的怀旧意识
论王安忆小说的怀旧意识[20200103161604]
王安忆是一位题材涉猎广泛、敢于创新突破的作家。但在她众多的作品当中,占据多数的是怀旧性质的文本。对王安忆小说的研究是以怀旧意识为切入点来了解怀旧意识在小说中的具体内涵,从而梳理出小说怀旧意识的成因。前言主要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怀旧意识的含义,归纳和总结了王安忆小说怀旧意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对王安忆小说怀旧意识的内涵进行解读,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即诗意的情怀与怀旧、历史的反思与怀旧、人性的透视与怀旧。最后从传统文化的继承、外界环境的影响与个体生命的体验三个方面来论述王安忆小说怀旧意识的成因。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王安忆,怀旧意识,内涵解读,成因归纳
目 录
1 引言 1
2 王安忆小说怀旧意识的内涵解读 1
2.1 诗意的情怀与怀旧 2
2.2 历史的反思与怀旧 3
2.3 人性的透视与怀旧 5
3 王安忆小说怀旧意识的成因归纳 6
3.1 传统怀旧文化的继承 6
3.2 外界环境的影响 7
3.3 个体生命的体验 8
结论 11
致谢 12
注释 13
参考文献14
1 引言
怀旧,通俗地说就是对过去的人和事的怀念。从美学的角度看,怀旧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意识,其对应的客体便是历史。而内置在文学作品中的怀旧意识不仅包括作家自身的怀旧情感,还涵盖了作品中被作家寄寓怀旧情绪的人物的情感倾向。在二十世纪后期,中国当代文坛掀起了一股怀旧的热潮,众多的文艺工作者都纷纷通过各种文艺形式进行创作,对历史进行追忆性寻找。王安忆便是其中一位,她的小说即为怀旧文本的典范。
关于王安忆的小说,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曾评述说:“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王安忆属于那种很难‘追踪’的作家。她的小说题材山重水复,永远看不清她的下一个里程。”[1]她的小说主题涉及范围广泛,有市民主题、女性主题、知青主题和命运主题等等。可见,王安忆的小说题材丰富、复杂多变。但是我们在她的大多小说中可以看到一个共有的东西,便是怀旧意识。
对于王安忆小说怀旧意识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均有涉及。维藤堡大学的霍华德·周月风著,复旦大学的林源译的《中产阶级的上海:王安忆的怀旧小说》就是从上海这个城市切入,主要针对长篇小说《长恨歌》中怀旧的主题进行研究;刘影的硕士论文《九十年代以来城市文学中的“上海怀旧”现象研究》中主要研究和分析了中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城市文学中存在的“上海怀旧”现象,表现出作者对旧上海市民生活情景的书写和对蕴含在城市中的怀旧现象的探讨和反思;程敏的《<长恨歌>中的旧情怀》认为王安忆是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零散琐碎的小事进行叙述和描写来营造一种怀旧的氛围,让作品中人物怀旧的情怀自然地流露出来。综观之前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他们主要研究王安忆小说怀旧的现象、主题和情怀等。那么,王安忆小说怀旧意识的内涵和成因究竟是什么,鲜有人系统地解答过这个问题。因此,文章就王安忆小说怀旧意识的内涵和成因作出系统地解读和归纳。
2 王安忆小说怀旧意识的内涵解读
王安忆在文学创作领域中获得了许多荣誉和成就。1985年她的《小鲍庄》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2000年她的长篇小说《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她的作品《天香》又获第二届施耐庵文学奖等等。可以说王安忆的作品是很具有研读价值的。我们在品读王安忆这些获奖作品时可以感受到作品中强烈的怀旧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诗意的情怀、历史的反思和人性的透视。
2.1 诗意的情怀与怀旧
怀旧本就是一种诗意化的审美体验。但是在此过程中,怀旧主体总是避免不了诗意化地装饰历史。在王安忆的怀旧小说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诸多诗意的题名、诗意的意象、诗意的语言等等,也就不难发现作者是怀着诗意的情怀在叙写怀旧的故事。
王安忆著名的上海怀旧小说《长恨歌》为什么会和文学史上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同名?这正是取决于王安忆自身具有的诗意情怀。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历史传说为创作背景,叙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诗人的语言很是精炼,并且巧妙地将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创作出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不朽传奇。王安忆在《长恨歌》中以旧上海的情爱纠葛为创作的重点,运用诗意的语言叙写了上海小姐王琦瑶的几段爱情经历,让城市怀旧的主题更加鲜明、生动。王安忆之所以用古代的一篇叙事诗的篇名作为自己怀旧文本的名字,不仅仅是因为欣赏白作,更是因为她旨在诗意化地叙写一部旧上海的传奇,表达了上海怀旧的主题。
在小说《天香》中,王安忆同样地使用了古代的诗句的名字来题写小说的章节名称,诸如:“停船暂借问”、“重重叠叠上瑶台”等等。“停船暂借问”本出自唐代诗人崔颢的《长干曲四首》中的第一首。“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一句道出了女子想结识男子的急切心情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重重叠叠上瑶台”引自宋代诗人苏轼的《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诗中写出了花在日光和月光下的影子投射在瑶台上,却抹不净也扫不开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坛的不满情绪。又如小说《桃之夭夭》中的章节名,“梨花一枝春带雨”、“新剥珍珠豆蔻仁”、“千朵万朵压枝低”、“豆棚篱落野花妖”、“插髻烨烨牵牛花”,就更是整齐对仗,诗意横生。其中,“梨花一枝春带雨”出自宋代柳永的《倾杯》,词中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分别时美丽女子痛哭的娇容。王安忆巧妙地用古代的诗词来题写自己作品中的章节名,不仅让作品充满诗情画意,更是让读者联想无限,怀旧感慨万千。
另外,在王安忆的小说中,我们随处可见的是诸多诗意意象的运用,具有怀旧意味的上海弄堂、精灵般的鸽子、善解人意的蚌埠城等等。在《长恨歌》的开头不是故事主人公的华丽出场而是关于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等意象的描写,渲染了城市怀旧的氛围。“可感可知、性感的上海弄堂”;“粗俗鄙陋、自甘下贱的流言”;“变了种的闺阁”;“温和、精灵般的鸽子”等等。这些意象叠加和穿插起来便构成了旧时的上海,为在上海发生的传奇故事奠定怀旧复古的基调。小说《蚌埠》也利用蚌埠小城里的家居生活、码头、汽笛、公园、星期天等虚虚实实的意象来描绘一个安宁快乐的蚌埠城。作为中转地的蚌埠,被作者有趣地描绘成一个避风港,知趣、善解却又冷漠无情,但是却能够掩蔽不堪的回忆和一些窘迫的境遇。而且作者对于蚌埠星期天的感受是理直气壮却又含蓄矜持的快乐。这人格化的描写让蚌埠城顿时生动、活泼、诗意化起来,以至于作者后来回想起蚌埠时总是带着不舍的心情。这样的怀旧因为诸多意象的组合和叠加而显得可视化,很有复古感和诗意化。
王安忆总是习惯用诗意的语言来营造一种怀旧的氛围,这些语言绵长而不繁冗、细腻而不矫作。在《长恨歌》的前面几个章节集中大量的笔墨对上海弄堂里的情景进行的深入描写。“上海的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肤之亲似的。它有着触手的凉和暖,是可感可知,有一些私心的。”[2]17这样对上海绵长细致的描写,使文章的内容丰富了起来,怀旧的氛围诗意化起来。“每到春暖,这边草长,那边莺飞,遍地都是花开,景象十分繁荣。”[3]这句是王安忆《天香》中对园林中景色的描写,让人可以联想到清代高鼎《村居》中的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样细腻、典雅的语言给我们展现天香园中诗情画意般的景象。从王安忆诗意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作品不仅含有许多怀旧的意象,还承载着细腻、绵长的怀旧情感。
2.2 历史的反思与怀旧
亨利·詹姆斯曾说:“小说乃是历史,这是唯一相当准确地反映着小说本质的定义。”[4]王安忆是经历了“文革”的知青一代,深刻地感受到文革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而当一切混乱都结束了的时候,她便开始对过去的生活展开深入的思考,表现在其作品中便是对历史的反思。对于历史,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眼中的历史虽说是日常的,却又是带有不确定性的。
王安忆是一位题材涉猎广泛、敢于创新突破的作家。但在她众多的作品当中,占据多数的是怀旧性质的文本。对王安忆小说的研究是以怀旧意识为切入点来了解怀旧意识在小说中的具体内涵,从而梳理出小说怀旧意识的成因。前言主要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怀旧意识的含义,归纳和总结了王安忆小说怀旧意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对王安忆小说怀旧意识的内涵进行解读,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即诗意的情怀与怀旧、历史的反思与怀旧、人性的透视与怀旧。最后从传统文化的继承、外界环境的影响与个体生命的体验三个方面来论述王安忆小说怀旧意识的成因。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王安忆,怀旧意识,内涵解读,成因归纳
目 录
1 引言 1
2 王安忆小说怀旧意识的内涵解读 1
2.1 诗意的情怀与怀旧 2
2.2 历史的反思与怀旧 3
2.3 人性的透视与怀旧 5
3 王安忆小说怀旧意识的成因归纳 6
3.1 传统怀旧文化的继承 6
3.2 外界环境的影响 7
3.3 个体生命的体验 8
结论 11
致谢 12
注释 13
参考文献14
1 引言
怀旧,通俗地说就是对过去的人和事的怀念。从美学的角度看,怀旧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意识,其对应的客体便是历史。而内置在文学作品中的怀旧意识不仅包括作家自身的怀旧情感,还涵盖了作品中被作家寄寓怀旧情绪的人物的情感倾向。在二十世纪后期,中国当代文坛掀起了一股怀旧的热潮,众多的文艺工作者都纷纷通过各种文艺形式进行创作,对历史进行追忆性寻找。王安忆便是其中一位,她的小说即为怀旧文本的典范。
关于王安忆的小说,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曾评述说:“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王安忆属于那种很难‘追踪’的作家。她的小说题材山重水复,永远看不清她的下一个里程。”[1]她的小说主题涉及范围广泛,有市民主题、女性主题、知青主题和命运主题等等。可见,王安忆的小说题材丰富、复杂多变。但是我们在她的大多小说中可以看到一个共有的东西,便是怀旧意识。
对于王安忆小说怀旧意识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均有涉及。维藤堡大学的霍华德·周月风著,复旦大学的林源译的《中产阶级的上海:王安忆的怀旧小说》就是从上海这个城市切入,主要针对长篇小说《长恨歌》中怀旧的主题进行研究;刘影的硕士论文《九十年代以来城市文学中的“上海怀旧”现象研究》中主要研究和分析了中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城市文学中存在的“上海怀旧”现象,表现出作者对旧上海市民生活情景的书写和对蕴含在城市中的怀旧现象的探讨和反思;程敏的《<长恨歌>中的旧情怀》认为王安忆是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零散琐碎的小事进行叙述和描写来营造一种怀旧的氛围,让作品中人物怀旧的情怀自然地流露出来。综观之前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他们主要研究王安忆小说怀旧的现象、主题和情怀等。那么,王安忆小说怀旧意识的内涵和成因究竟是什么,鲜有人系统地解答过这个问题。因此,文章就王安忆小说怀旧意识的内涵和成因作出系统地解读和归纳。
2 王安忆小说怀旧意识的内涵解读
王安忆在文学创作领域中获得了许多荣誉和成就。1985年她的《小鲍庄》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2000年她的长篇小说《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她的作品《天香》又获第二届施耐庵文学奖等等。可以说王安忆的作品是很具有研读价值的。我们在品读王安忆这些获奖作品时可以感受到作品中强烈的怀旧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诗意的情怀、历史的反思和人性的透视。
2.1 诗意的情怀与怀旧
怀旧本就是一种诗意化的审美体验。但是在此过程中,怀旧主体总是避免不了诗意化地装饰历史。在王安忆的怀旧小说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诸多诗意的题名、诗意的意象、诗意的语言等等,也就不难发现作者是怀着诗意的情怀在叙写怀旧的故事。
王安忆著名的上海怀旧小说《长恨歌》为什么会和文学史上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同名?这正是取决于王安忆自身具有的诗意情怀。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历史传说为创作背景,叙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诗人的语言很是精炼,并且巧妙地将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创作出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不朽传奇。王安忆在《长恨歌》中以旧上海的情爱纠葛为创作的重点,运用诗意的语言叙写了上海小姐王琦瑶的几段爱情经历,让城市怀旧的主题更加鲜明、生动。王安忆之所以用古代的一篇叙事诗的篇名作为自己怀旧文本的名字,不仅仅是因为欣赏白作,更是因为她旨在诗意化地叙写一部旧上海的传奇,表达了上海怀旧的主题。
在小说《天香》中,王安忆同样地使用了古代的诗句的名字来题写小说的章节名称,诸如:“停船暂借问”、“重重叠叠上瑶台”等等。“停船暂借问”本出自唐代诗人崔颢的《长干曲四首》中的第一首。“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一句道出了女子想结识男子的急切心情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重重叠叠上瑶台”引自宋代诗人苏轼的《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诗中写出了花在日光和月光下的影子投射在瑶台上,却抹不净也扫不开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坛的不满情绪。又如小说《桃之夭夭》中的章节名,“梨花一枝春带雨”、“新剥珍珠豆蔻仁”、“千朵万朵压枝低”、“豆棚篱落野花妖”、“插髻烨烨牵牛花”,就更是整齐对仗,诗意横生。其中,“梨花一枝春带雨”出自宋代柳永的《倾杯》,词中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分别时美丽女子痛哭的娇容。王安忆巧妙地用古代的诗词来题写自己作品中的章节名,不仅让作品充满诗情画意,更是让读者联想无限,怀旧感慨万千。
另外,在王安忆的小说中,我们随处可见的是诸多诗意意象的运用,具有怀旧意味的上海弄堂、精灵般的鸽子、善解人意的蚌埠城等等。在《长恨歌》的开头不是故事主人公的华丽出场而是关于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等意象的描写,渲染了城市怀旧的氛围。“可感可知、性感的上海弄堂”;“粗俗鄙陋、自甘下贱的流言”;“变了种的闺阁”;“温和、精灵般的鸽子”等等。这些意象叠加和穿插起来便构成了旧时的上海,为在上海发生的传奇故事奠定怀旧复古的基调。小说《蚌埠》也利用蚌埠小城里的家居生活、码头、汽笛、公园、星期天等虚虚实实的意象来描绘一个安宁快乐的蚌埠城。作为中转地的蚌埠,被作者有趣地描绘成一个避风港,知趣、善解却又冷漠无情,但是却能够掩蔽不堪的回忆和一些窘迫的境遇。而且作者对于蚌埠星期天的感受是理直气壮却又含蓄矜持的快乐。这人格化的描写让蚌埠城顿时生动、活泼、诗意化起来,以至于作者后来回想起蚌埠时总是带着不舍的心情。这样的怀旧因为诸多意象的组合和叠加而显得可视化,很有复古感和诗意化。
王安忆总是习惯用诗意的语言来营造一种怀旧的氛围,这些语言绵长而不繁冗、细腻而不矫作。在《长恨歌》的前面几个章节集中大量的笔墨对上海弄堂里的情景进行的深入描写。“上海的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肤之亲似的。它有着触手的凉和暖,是可感可知,有一些私心的。”[2]17这样对上海绵长细致的描写,使文章的内容丰富了起来,怀旧的氛围诗意化起来。“每到春暖,这边草长,那边莺飞,遍地都是花开,景象十分繁荣。”[3]这句是王安忆《天香》中对园林中景色的描写,让人可以联想到清代高鼎《村居》中的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样细腻、典雅的语言给我们展现天香园中诗情画意般的景象。从王安忆诗意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作品不仅含有许多怀旧的意象,还承载着细腻、绵长的怀旧情感。
2.2 历史的反思与怀旧
亨利·詹姆斯曾说:“小说乃是历史,这是唯一相当准确地反映着小说本质的定义。”[4]王安忆是经历了“文革”的知青一代,深刻地感受到文革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而当一切混乱都结束了的时候,她便开始对过去的生活展开深入的思考,表现在其作品中便是对历史的反思。对于历史,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眼中的历史虽说是日常的,却又是带有不确定性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