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小说中的死亡叙事

目 录
1 引言 1
2 有关核心概念的解释 1
2.1 死亡概念的阐释 1
2.2 死亡叙事概念的阐释 2
2.3 新时期小说概念的阐释 2
2.4 新时期小说死亡叙事概念的阐释 2
3 新时期小说中的死亡叙事 3
3.1 死亡的崇高 3
3.2 死亡的圆满 4
3.3 死亡的救赎 4
3.4 死亡的荒谬 5
3.4.1 文革时期中死亡的荒谬表现 5
3.4.2 其他历史时期死亡的荒谬表现 8
3.5 死亡的豁达 9
4 新时期死亡叙事小说的特点和意义 10
结论 11
致谢 12
注释 13
参考文献 14
1 引言
人,从诞生开始,就注定消亡,虽然非常了解这一点,但属于人类所独有的敏感和恐惧心理却不断地奢望死亡能够远离自己。对死亡的恐惧是人最根本的心理状态,我们害怕的不仅仅是死亡本身、死亡的过程,更害怕因死亡而孤立于社会之外,割断自己与社会的联系。文学中的死亡叙事有别于人们的日常经验,这是因为死亡叙事是作家对死亡的想象性的体验,既与个体的死亡拉开了距离,又触碰到人类最不愿涉及的禁区,因而最容易打动读者,这就使得文学家热衷于死亡叙事。
当代文学中的死亡叙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十七年(1949-1966)年,这时期的文学家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用正反对举的叙事模式,一方面揭露历史与现实的黑暗对人的生命的摧残,在死亡叙事的审美图景上表现为人的死亡的悲剧之美,一方面表现为“对革命历史的建构与英雄主义的认同”[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死亡叙事的审美图景上则表现出英雄人物死亡悲壮之美。
第二个阶段为“文革”(1966-1976)时期,这时期的文学家受“高大全”的文学观念的制约,在死亡叙事的审美图景上表现为崇高之美。
第三个阶段为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一些小说家们仍然受到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在死亡叙事上表现为“英雄人物死亡的符号化”。[2]一方面随着小说家生命意识的增强,他们逐渐突破传统的死亡叙事模式,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揭开了被隐蔽的死亡叙事,与死亡进行对话,勇敢地直面人生的终极,显示出人性探索的力度和厚度。
2 有关核心概念的解释
2.1 死亡概念的阐释
死亡的本质是生命的终结。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指生命失去活力,不继续生存,与原本生存着的世界永远的告别。几乎所有的生物 ,如果不是死于外部伤害致使个体生物功能受到损伤,最终它们也都会死于自身的衰老 。死亡对于所有的生物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
从文化学角度来说,定义死亡就要将其与生命 进行区分。判断生物的死亡在什么时候发生,则需要精确划分出生与死的概念之间的界限,但是人们对于生命的定义没有一个固定确切的认知,所以大部分人可能会根据意识是否存在来定义生与死,即当意识从生物大脑消失的时候,就可以说一个生物死亡了。死亡意味着从一个运动的精神形态缓慢地转变为静止的精神形态。死亡否定了生命与意识,同时否定了人生的价值。死亡仅仅描述的是意识层面停止运作的状态。因此,定义生的同时也就同时定义了死亡。
从哲学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就有许多圣贤前赴后继地思考“生”与“死”这个问题。孔子在谈论死亡时有“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类论述一方面更加强调了现世的生活,另一方面对“死”的论述也是采取迂回的政策。儒家传统中伦理道德永远排在第一位,于是便有“杀生成仁”,“朝闻道,夕死可矣”诸如此类的说法。中国人的生命价值在于价值的追寻,这使得人们对死亡的畏惧被更强大的精神追求消解了。西方哲学中推崇的是学习死亡并且正确地看待死亡。
2.2 死亡叙事概念的阐释
死亡叙事是文学写作用语。是指按照一定的次序讲述事件,即把相关事件在话语之中组织成一个前后连贯的事件系列。死亡叙事描写人类生命的最终的形态,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对生命的存在进行深度的探索。“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人的存在意义的关注” [3]这也是死亡叙事研究的核心所在。
2.3 新时期小说概念的阐释
所谓新时期小说是指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表的小说。新时期小说是有突破性的变革,结束了中国当代文学“一元化”的规范趋势,使得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更加宽泛的领域。在这个程度上,新时期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开拓和创新,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复兴。新时期小说在发展历程上来说,首先出现了伤痕小说,以生活为题材,展现了极左思潮对当时中国人身心摧残。接着出现了五十年代的反思小说,表现了共和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走过的艰辛历程,对历史道理进行了深刻的思考。随后的和寻根文学更是表现了新时期小说的创作特点。
2.4 新时期小说死亡叙事概念的阐释
在新时期小说中作者敢于直面死亡,与死亡进行对话。死亡叙事的转变特征从突出政治到重视经济,从禁锢意识到解放思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按照客观实际来办事,从打倒一切到支持个性的解放,从有意识的封闭到鼓吹开放,从思想教条主义到走向实事求是,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大规模转折。这一切,都是新时期小说从恢复迅速走向创造的根本动力。推到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五四之后的又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3 新时期小说中的死亡叙事
3.1 死亡的崇高
死亡的崇高体现在于那种为美好的事物慷慨赴死的豪情。具体表现为英雄主义为核心的理想主义色彩。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现实中,每个人都和自己生存的历史与现实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人与历史、人与社会现实的这种密切相关的内在联系,使人的个体生活无可避免地带上了历史的痕迹。
有的死亡方式让我们折服和感动。因为其中夹杂着的是人性的美好和崇高。正是这样的情怀,让人为之动容。正如司马迁所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能死得其所,也是一种永恒的存在。
毕淑敏的小说《昆仑殇》是描写的一群守护边疆的军人,他们热爱国家,年轻的生命张扬着活力。一个魁梧憨厚的炊事员为了让未婚妻和丈母娘过上更好的生活,充满希望的跟长官踏上亡命之途。善良美丽的女兵肖玉莲好耗尽最后一丝力气,把青春的记忆永远留在昆仑山下,智慧的参谋长因为军人的素养选择服从,最后也长眠于这片土地之上。战士李铁在拉练部队气势开始走向崩溃的时候将身体里的最后一缕真气突进了号角里面,而自己的生命之花凋谢了。
死亡是可怕的,但是在来临的时候倘若有着大气的胸怀,便会觉得一切都是纳闷和谐,生死归一是万物的必经之路。
注 释
[1]施津菊.中国当代文学的死亡叙事与审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02):1
[2]易东生.论政治话语下新时期小说中的死亡美学.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1(08):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89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