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人述评
目 录
1 引言1
2 清代淮安名人1
2.1 民族英雄—关天培1
2.2清代淮安文艺学家—刘鹗2
2.3清代淮安医学家—吴鞠通3
2.4 清代淮安杰出女性—汪藕棠4
3 清代淮安名人产生的原因5
3.1清代严峻局势的渲染5
3.2清代淮安特有的氛围6
4清代淮安名人的影响6
4.1对历史研究的影响7
4.2对淮安精神文化的影响7
4.3对对淮安旅游业的影响8
结论 10
致谢 11
注释 12
参考文献 13
1 引言
淮安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厚重底蕴的文化古城,它位于长江北部,在清代是南往北来的主要交叉点。清代的淮安,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进入鼎盛时期,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从有关史料记载来看,淮安这座运河之都哺育出了一批又一批名人,这些名人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威望,有的在政坛上名垂千古,有的在文艺界流芳百世成为一段佳话等。特别是在清朝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名人,更是为淮安的人文历史谱出了精彩动人的乐章。
淮安清代的文艺名人有很多。有“淮上三民”:陆立、周振采、边寿民在绘画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推动了中医理论的发展;还涌现出一大批文人墨客,如刘鹗、鲁一同、潘德舆、张养重以及黄钧宰等;一代数学大家骆腾凤;在淮安清代还涌现出三位名臣:杨士骧、丁宝轩与裴荫森。让人熟知的还有虎门销烟的爱国名将、民族英雄关天培;一代京剧宗师、教育家王瑶卿;清代汉学研究的先导、朴学大师--阎若璩;围棋四大家之首,山阳棋派开创者--梁魏金;淮安清代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有四位出色的女性,分别是邱心如、汪藕裳、程袖芙以及陈云贞。
淮安清代名人众多,以其中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为例,展现清代淮安各个领域呈现出的百花齐放,以史为鉴,并探索其内涵,从而把这些历史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为今后海内外人研究历史提供帮助。
2 清代淮安名人
2.1民族英雄——关天培
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时光里,有许许多多民族英雄,他们的事迹永垂不朽,由于一种对自己民族的最深厚的感情与那份对民族安危誓死捍卫的决心,他们在与列强的斗争中反侵略,反压迫,不畏强暴,能够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为了整个华夏民族延续,甘愿奉献宝贵的生命,这片土地正是因为有了像他们这样的民族英雄,我们才能拥有现在这种平和稳定的生活,他们便是民族英雄。而在淮安这片土地上,也有那么几位民族英雄让人敬仰,让人念念不忘。关天培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关天培(1781-1841),字仲因,号滋圃,谥忠节、封振威将军,汉族,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人,晚清著名爱国名将,民族英雄。《筹海初集》就是出于爱国将领关天培之手,他在被调配广州期间曾积极踊跃参加爱国运动,其中虎门销烟的事迹更是文明四海,他在广州也大力投入修建炮台。
1834年前后,由于英国列强在广东沿海地带的严重入侵,导致满清政府政局动乱,遂上级派关天培去广东大清水师提督加强沿海管理,他积极支持林则徐实行禁烟。甲午年间,中国不断被侵略,而此时的满清政府正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大量钱财与权力的流失,连军饷都不发了,虎门炮台也一再被攻击,种种因素的堆积让关天培感到十分不满,他的一腔爱国热血沸腾了,他坚定不移地选择了誓死守住炮台。
英国军阀的野心大发想要攻占整个炮台,大战在道光二十一年间拉开了帷幕。英军军力显然高出我军的几倍,关天培当时也多次向上级请求兵力支援,但是由于当时广州政府官员大多勾结主张与英方协调和解,增援指令迟迟没有下达。关天培眼看着那些自己一手修整的炮台即将属于英国的战利品,他愤怒了,亲自登上炮台与敌人作斗争,敌人的枪林弹雨猛烈的攻击着他的身躯,但是他一直到最后还坚守着自己的职位。最终这位老人遍体凌伤,壮烈牺牲。
清代淮安一代爱国名将关天培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抛头颅洒热血,他的事迹震惊中外广为流传,他的牺牲虽然未给战争带来胜利,但是他的牺牲却唤醒了当时沉睡的中国。清朝闭关锁国,民不聊生,关天培不忍心看着祖国江河被侵略,他宁愿选择用生命来捍卫国家的尊严。在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下,关天培无疑整个时代悲剧的缩影,同时反应了整个民族的悲剧。民英雄们用血换来的教训是沉痛的,落后就要挨打,人们也以史为鉴不断革新。
2.2 清代淮安文艺学家——刘鹗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用文字来记事,传达某种意向。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文学界也掀起了文学思潮,文学家用不同的文字诉说着当朝的社会风貌,抒发着内心情感。诗词歌赋作为一种常见的抒情文字工具,简短却饱含着丰富的含义。自清代以来,小说如雨后春笋般大量盛行,淮安的文学大家更是争先斗艳,晚清时期的刘鹗更是闻名四海。
刘鹗(1857—1909):名鹗,字铁云,署名鸿都百炼生。早年在扬州从师太谷学派李广昕,清末四大谴责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晚清著名小说家、实业家、金石家。刘鹗一生走南闯北,阅历丰富,是位全能型人才,他参与治黄工作、开采山西煤矿、赈济北京灾民、在甲骨文、史地、河工、算学、医药、音乐、农商方面均有著作传世,有《勾股天元草》、《孤三角术》、《历代黄河变迁图考》、《铁云藏龟》、《铁云藏陶》、《铁云泥封》、《铁云诗存》等。
《老残游记》是刘鹗的代表作品,它是晚清四大讽刺小说之一。小说主要以手摇串铃的郎中老残为主人翁,叙述他四处游走的见闻,从见闻中讽刺了当时社会的丑陋黑暗与制裁者的蛮横专制。老残其实就是刘鹗的自我写照,他一生命运多舛,内心向往和平,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在他的所到之处能去倾听民声,尽所其能的去帮助苦难,可见当时社会风气已腐败成疾。
小说在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提炼、生活哲学及艺术、女性审美和平等、人物心理及音乐景物描写等多方面皆达到了极其高超的境界。这部被鲁迅先生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文学作品,内容丰富,意蕴深邃,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内外影响巨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老残游记》应是继《红楼梦》之后又一部上乘的“文化小说”,而且是一部古往今来诞生于中华民族、在全世界范围上具有超一流精神、文化、文学和艺术境界的巅峰之作。刘鹗没有把自己那种难以忍受的痛苦化为斯破天际的狂吼,他是爱惜自己的形象和声音的。文章平平淡炙地在一种温和的调子当中,缓缓叙述,给人们塑造了自己自中的自己、表明了自我心迹,更是体现了一种高层次的民族文化修养造诣的文学气质。它比同时代的小说要高明得多但是,老残终究只是水中的影像,刘鹗爱上他的结果也只能是沉溺其中而后消亡,这是无可选择的。
2.3 清代淮安医学家---吴鞠通
中医在我国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古有神农尝百草之说;东汉时期出现额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总结出了中医“八法”,对后来的医学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明朝后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医史的一大进步。清代时期的淮安,也涌现出了一批致力于中医研究的医学家,清代的医学家吴鞠通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吴鞠通,清代淮安人。他的一生命运多舛,年轻时的吴鞠通就对医学聊有兴致,但是一直没有进行正规的指导,在他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突然患上了严重的疾病,这件事情让他整天愁眉苦展,他恨自己不懂医术,不能为父亲排忧解难,他感到十分的自责,觉得这是作为子女的大不孝,他父亲的病逝让他决定以后要成为一名大夫。就在他父亲去世没几年,他的侄儿也得了重病,在现在来说其实是咽喉炎,但是由于当时的科技不发达,医学发展的不完善,请来给侄儿看病的医生也束手无策,遗憾的是他疼爱的侄儿也因医治无效离开人世。这个阶段的吴鞠通整个人濒临崩溃,他不再轻视医学,并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医学的学习中,最终著成《温病条辨》,这部书在清代时期被誉为温病学界的百科全书。
1 引言1
2 清代淮安名人1
2.1 民族英雄—关天培1
2.2清代淮安文艺学家—刘鹗2
2.3清代淮安医学家—吴鞠通3
2.4 清代淮安杰出女性—汪藕棠4
3 清代淮安名人产生的原因5
3.1清代严峻局势的渲染5
3.2清代淮安特有的氛围6
4清代淮安名人的影响6
4.1对历史研究的影响7
4.2对淮安精神文化的影响7
4.3对对淮安旅游业的影响8
结论 10
致谢 11
注释 12
参考文献 13
1 引言
淮安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厚重底蕴的文化古城,它位于长江北部,在清代是南往北来的主要交叉点。清代的淮安,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进入鼎盛时期,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从有关史料记载来看,淮安这座运河之都哺育出了一批又一批名人,这些名人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威望,有的在政坛上名垂千古,有的在文艺界流芳百世成为一段佳话等。特别是在清朝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名人,更是为淮安的人文历史谱出了精彩动人的乐章。
淮安清代的文艺名人有很多。有“淮上三民”:陆立、周振采、边寿民在绘画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推动了中医理论的发展;还涌现出一大批文人墨客,如刘鹗、鲁一同、潘德舆、张养重以及黄钧宰等;一代数学大家骆腾凤;在淮安清代还涌现出三位名臣:杨士骧、丁宝轩与裴荫森。让人熟知的还有虎门销烟的爱国名将、民族英雄关天培;一代京剧宗师、教育家王瑶卿;清代汉学研究的先导、朴学大师--阎若璩;围棋四大家之首,山阳棋派开创者--梁魏金;淮安清代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有四位出色的女性,分别是邱心如、汪藕裳、程袖芙以及陈云贞。
淮安清代名人众多,以其中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为例,展现清代淮安各个领域呈现出的百花齐放,以史为鉴,并探索其内涵,从而把这些历史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为今后海内外人研究历史提供帮助。
2 清代淮安名人
2.1民族英雄——关天培
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时光里,有许许多多民族英雄,他们的事迹永垂不朽,由于一种对自己民族的最深厚的感情与那份对民族安危誓死捍卫的决心,他们在与列强的斗争中反侵略,反压迫,不畏强暴,能够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为了整个华夏民族延续,甘愿奉献宝贵的生命,这片土地正是因为有了像他们这样的民族英雄,我们才能拥有现在这种平和稳定的生活,他们便是民族英雄。而在淮安这片土地上,也有那么几位民族英雄让人敬仰,让人念念不忘。关天培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关天培(1781-1841),字仲因,号滋圃,谥忠节、封振威将军,汉族,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人,晚清著名爱国名将,民族英雄。《筹海初集》就是出于爱国将领关天培之手,他在被调配广州期间曾积极踊跃参加爱国运动,其中虎门销烟的事迹更是文明四海,他在广州也大力投入修建炮台。
1834年前后,由于英国列强在广东沿海地带的严重入侵,导致满清政府政局动乱,遂上级派关天培去广东大清水师提督加强沿海管理,他积极支持林则徐实行禁烟。甲午年间,中国不断被侵略,而此时的满清政府正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大量钱财与权力的流失,连军饷都不发了,虎门炮台也一再被攻击,种种因素的堆积让关天培感到十分不满,他的一腔爱国热血沸腾了,他坚定不移地选择了誓死守住炮台。
英国军阀的野心大发想要攻占整个炮台,大战在道光二十一年间拉开了帷幕。英军军力显然高出我军的几倍,关天培当时也多次向上级请求兵力支援,但是由于当时广州政府官员大多勾结主张与英方协调和解,增援指令迟迟没有下达。关天培眼看着那些自己一手修整的炮台即将属于英国的战利品,他愤怒了,亲自登上炮台与敌人作斗争,敌人的枪林弹雨猛烈的攻击着他的身躯,但是他一直到最后还坚守着自己的职位。最终这位老人遍体凌伤,壮烈牺牲。
清代淮安一代爱国名将关天培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抛头颅洒热血,他的事迹震惊中外广为流传,他的牺牲虽然未给战争带来胜利,但是他的牺牲却唤醒了当时沉睡的中国。清朝闭关锁国,民不聊生,关天培不忍心看着祖国江河被侵略,他宁愿选择用生命来捍卫国家的尊严。在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下,关天培无疑整个时代悲剧的缩影,同时反应了整个民族的悲剧。民英雄们用血换来的教训是沉痛的,落后就要挨打,人们也以史为鉴不断革新。
2.2 清代淮安文艺学家——刘鹗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用文字来记事,传达某种意向。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文学界也掀起了文学思潮,文学家用不同的文字诉说着当朝的社会风貌,抒发着内心情感。诗词歌赋作为一种常见的抒情文字工具,简短却饱含着丰富的含义。自清代以来,小说如雨后春笋般大量盛行,淮安的文学大家更是争先斗艳,晚清时期的刘鹗更是闻名四海。
刘鹗(1857—1909):名鹗,字铁云,署名鸿都百炼生。早年在扬州从师太谷学派李广昕,清末四大谴责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晚清著名小说家、实业家、金石家。刘鹗一生走南闯北,阅历丰富,是位全能型人才,他参与治黄工作、开采山西煤矿、赈济北京灾民、在甲骨文、史地、河工、算学、医药、音乐、农商方面均有著作传世,有《勾股天元草》、《孤三角术》、《历代黄河变迁图考》、《铁云藏龟》、《铁云藏陶》、《铁云泥封》、《铁云诗存》等。
《老残游记》是刘鹗的代表作品,它是晚清四大讽刺小说之一。小说主要以手摇串铃的郎中老残为主人翁,叙述他四处游走的见闻,从见闻中讽刺了当时社会的丑陋黑暗与制裁者的蛮横专制。老残其实就是刘鹗的自我写照,他一生命运多舛,内心向往和平,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在他的所到之处能去倾听民声,尽所其能的去帮助苦难,可见当时社会风气已腐败成疾。
小说在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提炼、生活哲学及艺术、女性审美和平等、人物心理及音乐景物描写等多方面皆达到了极其高超的境界。这部被鲁迅先生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文学作品,内容丰富,意蕴深邃,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内外影响巨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老残游记》应是继《红楼梦》之后又一部上乘的“文化小说”,而且是一部古往今来诞生于中华民族、在全世界范围上具有超一流精神、文化、文学和艺术境界的巅峰之作。刘鹗没有把自己那种难以忍受的痛苦化为斯破天际的狂吼,他是爱惜自己的形象和声音的。文章平平淡炙地在一种温和的调子当中,缓缓叙述,给人们塑造了自己自中的自己、表明了自我心迹,更是体现了一种高层次的民族文化修养造诣的文学气质。它比同时代的小说要高明得多但是,老残终究只是水中的影像,刘鹗爱上他的结果也只能是沉溺其中而后消亡,这是无可选择的。
2.3 清代淮安医学家---吴鞠通
中医在我国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古有神农尝百草之说;东汉时期出现额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总结出了中医“八法”,对后来的医学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明朝后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医史的一大进步。清代时期的淮安,也涌现出了一批致力于中医研究的医学家,清代的医学家吴鞠通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吴鞠通,清代淮安人。他的一生命运多舛,年轻时的吴鞠通就对医学聊有兴致,但是一直没有进行正规的指导,在他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突然患上了严重的疾病,这件事情让他整天愁眉苦展,他恨自己不懂医术,不能为父亲排忧解难,他感到十分的自责,觉得这是作为子女的大不孝,他父亲的病逝让他决定以后要成为一名大夫。就在他父亲去世没几年,他的侄儿也得了重病,在现在来说其实是咽喉炎,但是由于当时的科技不发达,医学发展的不完善,请来给侄儿看病的医生也束手无策,遗憾的是他疼爱的侄儿也因医治无效离开人世。这个阶段的吴鞠通整个人濒临崩溃,他不再轻视医学,并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医学的学习中,最终著成《温病条辨》,这部书在清代时期被誉为温病学界的百科全书。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