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看古代的战争
目 录
1 引言 1
2 从汉字看战争前情况 1
2.1从“伍”“ 旅”“ 师”等字看军队编制 1
2.2从“射”“御”看军士培养 2
2.3从“伐”“戎”看战前占卜 3
2.4从“誓”字看战前宣誓 4
3 从汉字看战争中情况 4
3.1从“鼓”“彭”看鼓舞士气 5
3.2从“戈”“盾”“弓”等字看兵戎相见 5
3.3从“车”“马”看交通工具 7
4 从汉字看战争后情况 8
4.1从“灭”“奚”“臣”等字看灭亡、俘虏 8
4.2从“凯”“旋”看凯旋之师 9
4.3从“铩”“ 铍”看铩羽而归 9
4.4从“王”“寇”看成王败寇 10
4.5从“取”“ 聝”论功行赏 10
结论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1 引言
100多年前甲骨文得以发现,这种商周时期出现的成熟、系统的汉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基础。在此之后,汉字经历了周代的金文、大篆;秦朝的小篆、籀文;汉代的隶书;唐代的楷书、草书、行书。汉字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从汉字这个角度入手研究古代的战争文化,能充分地发挥汉字的表意性这一特征,尤其是汉字的形体特征和独特的构造法,为我们从中探寻历史文化的生动印记提供了可能。那些在秦朝之前已经基本成形的汉字亦可以成为绝佳的切入点。 如:“武”“戈”“战”等,这一类汉字与战争密切相关。再比如:战争中的战斗武器,两军交战,双方有“矛”有“盾”,有的用“刀”砍,有的用“枪”刺;战争中鼓舞士气的战“鼓”;古人讲求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射”就是弓箭射击,骑射之类的能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还有“御”指的是驾驭马车的技术,这些才能的培养都是为战争做准备的。“据统计,甲骨文中与战争有关的字,如兵器的戈矛、战时的射卫、俘虏的囚杀等,占总字数的8%,大大超过了有关衣(占1.7%)、住(占6%)、行(占3.6%)这些方面的字数。”[1]可见从汉字这个角度入手研究古代的战争文化是可行的,它可以涉及到战争的各个方面。侧面证明了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汉字的强大生命力与文化积淀。2 从汉字看战争前情况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战争”这件事占据重要地位,商朝的君主征战之前要用甲骨占卜,周朝的君主实行的贵族教育体系“六艺”也是在为培养智勇双全的战争人才做着准备。朝代的更迭、历史的轮转,在一场场或大或小的战争中发生。“自古多征战,由来尚甲兵。”——《杂曲歌辞采桑》。
2.1 从“伍”“ 旅”“ 师”等字看军队编制
“部队的编制单位有伍、旅、师、军、辈、戲、将、卒、褚等。”[2]《说文解字》中“人”部:伍,相参伍也。从人从五。段注:引《周礼》:“五人为伍。”“伍”是最小的军事编制单位。“什伍”之制是中国古代军队最初、最基本的编制。5进位以及10进位制是人类普遍采用的记数方法,因此很早就用来计算与编制士兵。中国古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就是一五一十的“什伍”之制。
“ ”部“旅”,会意。甲骨文字形 ,像众人站在旗下。旗,指军旗;人,指士兵。小篆字形 ,表示旌旗;从“从”,表示众人,即士兵。本义:古代军队五百人为一旅。《周礼地官》:以五百人为旅,旅有旅帅。《国语齐语》:以二千人为旅,由乡良人统率。
“帀”部“师”, 会意。从币,从垖。垖( duī)是小土山,帀( zā)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师”的名称,在夏、商、周时就有了。而“师”字最早的出现是在甲骨文中,字形为: ,甲骨文中有“文师”之称。以后,西汉的董仲舒用了“师”一词,司马迁用了“师表”一词,他们都着重在师的表率作用这点上。
“车”部:军,圜围也。四千人为一军。段注:当作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是最大的军事编制单位,后又引申为军队。
“卒”指事字,小篆字形 是在“衣”上加一点标记,表示穿这种衣服的人。《周礼地官小司徒》: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
2.2 从“射”“御”看军士培养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奴隶制社会——周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3]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其中,“射”指的是射箭技术,五射即指: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发之疾,瞄时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中“射”: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从矢从身。射,篆文从寸。寸,法度也。亦手也。食夜切。从“射”这个字的篆书 字形可以看出:箭矢从身边的弓弩发出,而命中远处的目标。字形采用“矢、身”会意。孔子在《论语》中说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因此,“射”不但是一种为培养将士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中国古代的“射艺”包含两个主要运动:射箭和弹弓,春秋时期还发明了弩。其中射箭由于在军事和狩猎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历史上更受人们的重视。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峙峪人文化遗址,曾经发现了一件距今两万八千年前的石箭头,这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在开始使用弓箭了。春秋战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变为“骑射”的重要一页。“唐代武则天设立了武举制度,在武举制度里规定了九项选拔和考核人才的标准,其中五项是射箭,包括长跺(远距离的箭靶)、马射、步射、平射还有筒射等等。”[4]
“六艺”中,“御”这一才能也与战争密切相关,指的是驾驶马车的技术。五御即指:鸣和鸾(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逐水曲 (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过君表(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舞交衢(过通道而驱驰自如)、逐禽左(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御” 使馬也。从彳从卸。馭,古文“御”从又从馬。牛據切。“御”的范围就是驾驶,但是无论在现代和古代,都包含交通工具的“驾驶学”和政治、领导、和管理学领域的“驾驭学”。中国古代著名的案例包括:“赵襄王学御”, 这是一句古谚,出自《韩非子喻老》,换成现代文的意思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国君赵襄子向善于驾车的王子期学习驾车”。 这句古文给我们的启迪是做任何事,如果不专心致志,而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做学问也是如此,只有抛弃杂念,集中精神,才能使自己的智能得以充分发挥,取得好的成绩。还有就是 “田忌赛马”, 出自《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揭示如何善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短处,从而在竞技中获胜的事例。“这说明,驾驭之术不仅仅是一种斗勇,更是一种斗智,包含对某一问题在运筹学、驾驭学、领导学方面的综合最优化。”[5]学习“御”这一技术为战前的排兵布阵打下基础。六艺中的“射”“御”皆与战争有着密切关联,为战争之前培养士兵的射击、驾马、谋划、排兵作了充分准备,不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都深谙此道。
1 引言 1
2 从汉字看战争前情况 1
2.1从“伍”“ 旅”“ 师”等字看军队编制 1
2.2从“射”“御”看军士培养 2
2.3从“伐”“戎”看战前占卜 3
2.4从“誓”字看战前宣誓 4
3 从汉字看战争中情况 4
3.1从“鼓”“彭”看鼓舞士气 5
3.2从“戈”“盾”“弓”等字看兵戎相见 5
3.3从“车”“马”看交通工具 7
4 从汉字看战争后情况 8
4.1从“灭”“奚”“臣”等字看灭亡、俘虏 8
4.2从“凯”“旋”看凯旋之师 9
4.3从“铩”“ 铍”看铩羽而归 9
4.4从“王”“寇”看成王败寇 10
4.5从“取”“ 聝”论功行赏 10
结论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1 引言
100多年前甲骨文得以发现,这种商周时期出现的成熟、系统的汉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基础。在此之后,汉字经历了周代的金文、大篆;秦朝的小篆、籀文;汉代的隶书;唐代的楷书、草书、行书。汉字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从汉字这个角度入手研究古代的战争文化,能充分地发挥汉字的表意性这一特征,尤其是汉字的形体特征和独特的构造法,为我们从中探寻历史文化的生动印记提供了可能。那些在秦朝之前已经基本成形的汉字亦可以成为绝佳的切入点。 如:“武”“戈”“战”等,这一类汉字与战争密切相关。再比如:战争中的战斗武器,两军交战,双方有“矛”有“盾”,有的用“刀”砍,有的用“枪”刺;战争中鼓舞士气的战“鼓”;古人讲求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射”就是弓箭射击,骑射之类的能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还有“御”指的是驾驭马车的技术,这些才能的培养都是为战争做准备的。“据统计,甲骨文中与战争有关的字,如兵器的戈矛、战时的射卫、俘虏的囚杀等,占总字数的8%,大大超过了有关衣(占1.7%)、住(占6%)、行(占3.6%)这些方面的字数。”[1]可见从汉字这个角度入手研究古代的战争文化是可行的,它可以涉及到战争的各个方面。侧面证明了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汉字的强大生命力与文化积淀。2 从汉字看战争前情况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战争”这件事占据重要地位,商朝的君主征战之前要用甲骨占卜,周朝的君主实行的贵族教育体系“六艺”也是在为培养智勇双全的战争人才做着准备。朝代的更迭、历史的轮转,在一场场或大或小的战争中发生。“自古多征战,由来尚甲兵。”——《杂曲歌辞采桑》。
2.1 从“伍”“ 旅”“ 师”等字看军队编制
“部队的编制单位有伍、旅、师、军、辈、戲、将、卒、褚等。”[2]《说文解字》中“人”部:伍,相参伍也。从人从五。段注:引《周礼》:“五人为伍。”“伍”是最小的军事编制单位。“什伍”之制是中国古代军队最初、最基本的编制。5进位以及10进位制是人类普遍采用的记数方法,因此很早就用来计算与编制士兵。中国古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就是一五一十的“什伍”之制。
“ ”部“旅”,会意。甲骨文字形 ,像众人站在旗下。旗,指军旗;人,指士兵。小篆字形 ,表示旌旗;从“从”,表示众人,即士兵。本义:古代军队五百人为一旅。《周礼地官》:以五百人为旅,旅有旅帅。《国语齐语》:以二千人为旅,由乡良人统率。
“帀”部“师”, 会意。从币,从垖。垖( duī)是小土山,帀( zā)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师”的名称,在夏、商、周时就有了。而“师”字最早的出现是在甲骨文中,字形为: ,甲骨文中有“文师”之称。以后,西汉的董仲舒用了“师”一词,司马迁用了“师表”一词,他们都着重在师的表率作用这点上。
“车”部:军,圜围也。四千人为一军。段注:当作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是最大的军事编制单位,后又引申为军队。
“卒”指事字,小篆字形 是在“衣”上加一点标记,表示穿这种衣服的人。《周礼地官小司徒》: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
2.2 从“射”“御”看军士培养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奴隶制社会——周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3]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其中,“射”指的是射箭技术,五射即指: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发之疾,瞄时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中“射”: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从矢从身。射,篆文从寸。寸,法度也。亦手也。食夜切。从“射”这个字的篆书 字形可以看出:箭矢从身边的弓弩发出,而命中远处的目标。字形采用“矢、身”会意。孔子在《论语》中说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因此,“射”不但是一种为培养将士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中国古代的“射艺”包含两个主要运动:射箭和弹弓,春秋时期还发明了弩。其中射箭由于在军事和狩猎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历史上更受人们的重视。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峙峪人文化遗址,曾经发现了一件距今两万八千年前的石箭头,这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在开始使用弓箭了。春秋战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变为“骑射”的重要一页。“唐代武则天设立了武举制度,在武举制度里规定了九项选拔和考核人才的标准,其中五项是射箭,包括长跺(远距离的箭靶)、马射、步射、平射还有筒射等等。”[4]
“六艺”中,“御”这一才能也与战争密切相关,指的是驾驶马车的技术。五御即指:鸣和鸾(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逐水曲 (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过君表(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舞交衢(过通道而驱驰自如)、逐禽左(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御” 使馬也。从彳从卸。馭,古文“御”从又从馬。牛據切。“御”的范围就是驾驶,但是无论在现代和古代,都包含交通工具的“驾驶学”和政治、领导、和管理学领域的“驾驭学”。中国古代著名的案例包括:“赵襄王学御”, 这是一句古谚,出自《韩非子喻老》,换成现代文的意思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国君赵襄子向善于驾车的王子期学习驾车”。 这句古文给我们的启迪是做任何事,如果不专心致志,而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做学问也是如此,只有抛弃杂念,集中精神,才能使自己的智能得以充分发挥,取得好的成绩。还有就是 “田忌赛马”, 出自《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揭示如何善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短处,从而在竞技中获胜的事例。“这说明,驾驭之术不仅仅是一种斗勇,更是一种斗智,包含对某一问题在运筹学、驾驭学、领导学方面的综合最优化。”[5]学习“御”这一技术为战前的排兵布阵打下基础。六艺中的“射”“御”皆与战争有着密切关联,为战争之前培养士兵的射击、驾马、谋划、排兵作了充分准备,不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都深谙此道。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828.html